分享

春茶|碧螺春,身披绒衣的学问

 百战归来 2016-03-08


茶芽金贵,1斤茶有7万芽头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



碧螺春之绒衣学问

碧螺春因茶青品种带毫,及其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炒揉加之提毫工艺,成品茶看起来就是毛绒绒的。

千万不要以为毛绒绒是不干净,或者担心毛绒绒的泡起来不好喝,其实毛绒绒才是碧螺春这个茶的特色。


外观。这些绒毛虽然影响茶叶干茶的外观,让人萌生绒球的想法,但某种程度上绒毛多确是品质优的表现。


味鲜。这些绒毛虽然影响茶汤绿油油的清澈,让人觉得茶汤里飘荡着许多绒毛,但这些绒毛却是构成茶汤“鲜”的组成物质之一,碧螺春才因此喝起来那么清鲜。


加减分项。这些茶叶绒毛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碧螺春这种茶的加分项,但是对于有个别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会感觉喉咙发干或有刺痛,那就中减分项了。


总体来讲,一定要身披绒衣,银绿隐翠,入口鲜醇,甘鲜芬芳的才是优质碧螺春。



从香煞人,到碧螺春的经历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
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品质优良,年年为贡茶

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初辨碧螺春,色香味形你需知

看茸毛。碧螺春是茶叶茸毛极多的茶叶,身披白毫。茶叶茸毛的密布与白毫的遮掩度来区分其品质的优次的。
条形。碧螺春茶叶的外形条索细紧有重实。优质的碧螺春茶叶冲泡后也不会漂浮水面。而是迅速下沉。
形态。碧螺春的炒制过程以炒揉为主,揉中带炒,炒中带揉,因此有着条索细紧,卷曲呈螺的特点。

芽头细嫩,遇水发香
碧螺春芽头极为细嫩,不可用开水冲泡,宜把握80-90度的水温。水温过低,则未能激发茶叶的香气;水温过高,则烫伤嫩芽,造成茶汤变黄、滋味苦涩。

头一口如尝玄玉之膏,云华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汤味鲜雅。


二啜感到茶汤更绿、茶香更浓、滋味更醇,并开始感到了舌本回甘,满口生津。


品第三口茶时,我们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气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机,在品人生的百味。




好山好水,洞庭春色孕好茶

碧螺春为洞庭山产,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文:杯小茶

本文由茶的故事原创,如需要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

精彩阅读


春茶|龙井的学问知多少?

春茶|龙井茶产区与品种的那些事

缘何高山云雾出好茶


想了解更多茶的故事,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