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勋:为什么连罗曼·罗兰都向这位画家致敬?

 wunianyi 2016-03-10




▲米勒 



导读: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米勒 《播种者》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7:19 田园诗人米勒的晚钟与拾穗 来自蒋勋美学粉丝团


文/蒋勋


米勒原出生于农村,在巴黎习画之后,虽然定居巴黎,却总与大城市的时尚不合。


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常往巴比松写生,最后定居了下来,和妻儿一大家人落地生根,变成了巴比松的居民。


米勒笔下的巴比松,不再只是偶然来写生的画家眼中的美丽风景。他住下来了,他参与了当地人民劳动的生活,他在这种生活中看到传统文化厚实的力量。他对土地有虔敬的信仰。


他描绘了农民牧牛、洗衣、挤牛奶、除草……种种劳动的景象,他描述了农民在春天的大地上播撒种子的景象。他以极真实的笔法描写这些劳动,可能是因为心中的虔敬吧。米勒作品中的劳动,除了写实以外,还有着近似宗教情操的崇高性。


▲米勒 《晚钟》



他著名的《晚钟》,描写农民在田中工作,一日辛劳,傍晚时分,远处的教堂传来钟声,农民放下手中的犁耙,双手合十,低头祈祷,感谢神的恩赐,感谢土地和生命。


米勒使工业革命以后的人都会看到传统信仰动人的力量。这些农民,他们终生辛劳,所得仅足以温饱,但他们站立在土地上,充满对天地的感谢。


米勒的写实主义使人们重新估量土地与劳动的伦理价值。


他的人物通常没有太多细节,五官表情常隐在暗影中。和浪漫主义相反,米勒绝不夸张个人的喜怒哀乐。他让土地中的人民如同雕塑,成为大地上永恒不朽的标志。


在他的画面中,地平线成为重要的一条线,人的身体被承载在这大地上,他们低头祷告,他们弯腰工作,都在这土地之中。






《拾穗者》描写了三名妇女,头包布巾,身穿粗布的衣裙,低头弯腰,在收割以后的麦田中一粒一粒拾起麦穗。


巴比松画派或许有都市人向往农村自然的田园牧歌情怀,但米勒则要深沉得多。他的作品中彰显了土地上劳动的意义,那弯腰捡拾麦穗的动作,正是农民沉重的负担。米勒以最沉静的姿态画下了他们,树立了最早的劳动者的美学。


本文摘选自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