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公冶长》(25)官场最无耻的两种人

 歌柏安妮 2016-03-10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巧言:巧,《说文》“巧,技也。” 这里是美好的意思。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这里是话、言论、言辞的意思。巧言,就是说好听的话。



(2)令色:令,《说文》“令,发号也。”这里是善、好的意思。色,《说文》“色,颜气也。”这里是面部表情。令色,面部呈现善的表情。



(3)足恭:足,《说文》“足,人之足也。”恭,《说文》“恭,肃也。”



(4)耻,《说文》“耻,辱也。”



(5)匿,《说文》“匿,亡也。”这里是隐藏的意思。



(6)怨,《说文》“怨,恚也。”这里是怨恨的意思。



(7)友,《说文》“友,同志为友。”相同志趣、意愿的叫作“友”。

【译文】

孔子说:“说着好听的话,满脸和颜悦色,身体上表现出异常恭敬,这副嘴脸的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心中藏着对他人的怨恨,表面上还示好别人甚至投人所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

【解读】


我们先了解一下左丘明这个人。后人研究认为,左丘明是齐开国之君姜太公二十一世裔孙。左丘明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二人关系密切。他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为了著述历史,左丘明也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回鲁后孔子便写了文字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因为鲁国对周室文化保留得相当完整,因此,左丘明能够写出《左传》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春秋左氏传》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在编纂学上,《左传》首创“君子曰”一栏。“君子曰”以议论形式升华史事,为史书作者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园地,成为一种优良的史学传统。左丘明与孔子义气相投,互相引为同道。左丘明推崇孔子,同样对《春秋》也非常推崇的,这在《左传·成公十四年》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丘明对《春秋》的赞誉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称《春秋》的记载用词细密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并且把孔子称为“圣人”。


巧言、令色、足恭。巧言,这里的“言”是出于口的美好的话语,也就是说好话,说好听的话。这种好听的话不是出于真心的,或者阿谀奉承、或者讨好别人。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一幅“虚假”的嘴脸,这个“嘴”,就是通过“巧言”表现出来的。“脸”,就是这里所说的“令色”。令,是善、好的意思。色,这里是面部表情。令色,面部呈现善的表情。显然,这里的“令色”也是虚假的,不是内心真实的表现。“足恭”,后人理解为足够的、过分的恭敬,是曲解了真实的含义。前面所说的,“言”出于口,“色”表于脸,那么这个“足”也应与身体有关。足,《说文》“足,人之足也。”在上古,“足”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思。广义包括股、胫、蹠等是下肢的总称,也就是从股、胫而下通谓之足。狭义地说,足就是接触地面的部分。恭,就是恭敬的姿态。孔颖达注释为“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足恭,就是人的身体尤其是下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恭敬之态。但在这里是虚假的表现。我认为,孔子在这里所说并非指三种表情的人,而是一个人出现的三种表情,而是一个人的态度的整体表现。说好听的话、表面上善意的态度、肢体上也显出恭敬,这是一幅典型的哈巴狗形象。其实,在官场上在这种人太常见了,也可以说非常普遍。


匿怨而友其人。匿怨,就是隐藏对别人的怨恨。本来对一个人内心有恨,但是要隐藏起来,如何做呢?友,不是单纯的和应该怨恨的人去交朋友。因为“友”是志趣相投的意思,在这里是说这种人表现出来的是和心中怨恨的人共同的志趣,言谈举止虚伪到没有了自我。在官场上这种人往往是那些认贼作父,或者为了生存而没有原则的伪君子。对待怨恨,儒家如何解决呢?就是以直报怨。什么是“以直报怨”呢?南怀瑾认为,你打我一记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过分吧!总可以吧?因为你打我,我实在生气。至少,你骂了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理你,这总可以吧?这就是“以直报怨”的道理。孔子一直是这个主张。“以德报怨”是老子的思想,后世也把它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就是说,你对我不起,我不恨你,不报复你,反而对你好,乃至把你感化了。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侠义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张“直”。所以中国侠义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传于民间,所谓“睚眦必报”,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佛家对待怨恨,采取的是忍让和慈悲,可以说是“以忍抱怨”。所以说,如果和一个人有怨恨,小事情可以化解掉,大事情也可以“以直报怨”,这种把自己的怨恨隐藏起来,和别人表现出朋友姿态的人,在孔子看来是用心险恶的 “伪君子”。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认为这两种人是最可耻的,孔子也认为这两种人是最可耻的。我们经常所说的羞耻和耻辱,经常是连在一起用的,但是,羞、耻、辱此三者还是区别的。“羞”只表示羞惭、丢脸,语义比“耻”、“辱”轻。“耻”与“辱”作名词时是同义词,都表示耻辱、可耻的事情,角度稍有不同。“耻”是声誉受到损害而产生的羞愧感,“辱”是身心受损害而感到的屈辱。用作及物动词时,二者的意义不大相同,“耻”是表示感到耻辱,“辱”是表示侮辱。如何理解左丘明和孔子共同认为的可耻之人,如果我们忽略了左丘明与孔子的关系,就无法了解孔子所表达的意思。第一点,孔子与左丘明有着不寻常的关系,左丘明在《左传》中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从本章他们的共同“耻之”,足以说明孔子和左丘明看待历史人物是一致的。第二点,这里所说的两种人,虽然没有具体化是说谁,一定在《春秋》和《左传》中存在的。孔子在表达,这两种人是最无耻的人,也是官场上最无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