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外感病全书厥阴病(上)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03-10

第十二章   厥阴病(上)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语译  厥阴人得外感病,病人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胃中饥而口不欲食,进食即吐蛔虫,攻下即利不止。

    讨论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为津血不足,阴虚有热的证状。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则又为阳虚里寒证状。尤以下之,利不止,说明正气极虚,下之即不能支撑而利不止。

本条向我们传达了三点信息:外邪侵袭人体;病人阴阳俱虚,津血严重不足;正气极度虚弱,不能抗衡邪气。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语译  厥阴人中风,脉微浮是病将要向愈,不浮为未愈。

    讨论  脉微浮为正气渐复外出之象,故为欲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语译  厥阴病,将要痊愈的时间,在丑寅卯三个时辰上。

    讨论  阴病正气弱,须待邪气衰时方解。丑寅卯三个时辰,邪气方衰,正气渐复,津血又较充沛,所以厥阴病多解于此时。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29)

    语译  厥阴病,口渴想喝水的,少少的给与一点水喝,病就会痊愈。

    讨论  本条是《伤寒论》全书中治疗力度最轻的一条。治疗力度轻说明了所中邪气亦轻,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厥阴病的实质:正气极度虚弱之人的外感病。正因为正气极度虚弱,所以少少一点邪气即能致病。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语译  外感病,脉微而四肢厥冷,到七八日,病人全身皮肤冷,躁烦没有一刻安宁的,这是脏厥,不是蛔厥。所谓蛔厥,病人应当有吐蛔。现病人由安静而又一阵阵烦躁的,这是因为脏寒,蛔虫往上进入膈上,所以烦躁,一会儿又不烦躁了,吃了食物就呕恶又烦躁的,是蛔虫闻到食物的气味又动起来。病人常常会吐出蛔虫。蛔厥,用乌梅丸治疗。乌梅丸又可治疗久利。

    讨论  厥阴病篇只有四条条文标明是厥阴病,其余的条文都没有标明是厥阴病,大约都不属于厥阴病。其实这些条文是编排之后剩余的条文,留在全书之末,也就是厥阴病篇。所以笔者对329条以后的条文重新进行安排,分别插进各篇中。留在厥阴病篇的尚有几条。其实这几条条文也不一定是属于厥阴病,只是安排在哪一篇都不是很适宜,不如留在原处。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当归四两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異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340)

    语译  病人手足厥冷,主诉设有结胸证,小腹胀满,手按之痛的,这是冷结在膀胱关元的位置上。

    讨论  手足厥冷,无发热、下利、呕吐、亦无结胸证状,则病无关外感,亦无关乎上、中焦。小腹满,按之痛者,此为沉寒积冷结于下焦,阻碍下焦气化,致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手足厥冷。膀胱处于下焦,关元穴在脐下三寸,亦属下焦,称膀胱关元者,即指下焦也。

    本条无关乎外感,因手足厥冷而提出鉴别诊断者。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6)

    语译  外感病,六七日,大下以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按不到,喉咽呼吸不顺畅,咳唾脓血,泄利不止的,属难治之证,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讨论  外感病六七日,大下后,出现两组证状:在上焦者,寸脉沉而迟,喉咽不利,唾脓血,为外寒因下入内,裹结上焦之火于咽喉。在下焦者,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为大下伤正而阴寒居于下。上下两个病机,治上则遗下,治下则碍上,故曰难治。

    在《伤寒论》中,凡言难治者,一般无方。仅本条和376条有方治。观麻黄升麻汤方,主要是针对喉咽不利唾脓血即上焦寒包火的病机,对下焦之泄利不止则遗置不顾。如此处理,似乎无理,但细想大有巧妙:367条曰:“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本条之脉绝肢厥是因大下引起的,是人为误治而成,攻下药药性过后,如果阳气来复,则脉还肢温的希望比较大,况且还有麻、桂、归、姜、术等温热药。本条治疗上专治伤寒大下后,上焦寒包火而不顾下焦虚寒之泄利不止者,大约是基于如此考虑吧。但如此处理风险很大,倘若正气不复,脉不还肢不温,即是死证,故云:难治。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  石膏六铢(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0)

    语译  热性下利,有下重证状的,用白头翁汤治疗。

    讨论  这是热性痢疾,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治痢。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2)

    语译  下利,病人想喝水的,因为有热的缘故,用白头翁汤治疗。

    讨论  本条亦是热性痢疾。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3)

    语译  下利,谵语的,有燥屎,宜用小承气汤治疗。

    讨论  谵语多为肠胃中有燥屎热结,下利而谵语者,则下利为热结旁流。虽下利,因有谵语而知胃中有实热燥结。用小承气汤下其实热燥屎,则下利自止。

    本条应属阳明病篇,因有下利所以安排在此处。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375)

    语译  经常呕恶的病人,又有痈脓的,不用治呕,脓吐完了呕会自愈的。

    讨论  本条所指有痈脓者,应是指胃中有痈脓。呕因痈脓引起,不必治呕,而要治其痈脓,脓尽呕自愈。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7)

    语译  干呕,口吐涎沫,头痛的,用吴茱萸汤治疗。

    讨论  于呕,吐涎沫,为胃中寒冷,胃寒上冲则头痛。温胃用吴茱萸汤。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79)

    语译  外感病,用大吐大下治疗,已经很虚了,又用很强烈的发汗法,病人外气怫郁,不得汗,又给与水,想让病人发汗,病人因此得了打嗝的毛病,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的缘故。

    讨论  各种驱邪的方种都损伤病人的阳气,又给与水,直接损耗胃阳,因此胃中寒冷而得哕。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380)

    语译  外感病,病人打嗝而腹胀满,要观察病人的大小便,看是哪里不通利,通利了打嗝就会痊愈了。

    讨论  哕有因气机不通引起的,其腹必满。要观察其大便有无堵塞,利之则腹满除,其哕自愈。

 

 

    附: 差后病治疗及调理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392)

    语译  大病痊愈后,因为劳累而复发的,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

    讨论  所谓劳复者,实因余邪未净,劳累后正气变弱,不能制衡邪气而复发。所以治疗用积实栀子豉汤,清余热除胀满,余邪祛则正自安。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3)

    语译  外感病痊愈以后,又发热的,用小柴胡汤治疗。脉浮的,用汗法治疗;脉沉实的,用下法治疗。

    讨论  外感病愈后又发热的,(是旧病复发,仍用治外感法治之) 。如发热用柴胡汤。脉浮的用汗法治疗 (如桂技汤) ,脉沉实的,用下法治疗(如承气汤) 。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394)

    语译  大病痊愈后,从腰以下有水气的,用牡蛎泽泻散治疗。

    讨论  大病差后,全身机能尚在恢复中。若下焦气化不利,水湿壅滞,小便不利,则从腰以下有水气。故以牡蛎泽泻散消肿去水。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蒌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5)

    语译  大病痊愈后,喜好吐唾,久久不能好转,这是胸上有寒,应当用丸药温以祛寒,宜用理中丸。

    讨论  大病差后,没有余邪,其人喜好吐唾。这是因为病中阳气损耗,致病后胸上有寒。当以理中丸温以散寒,丸药缓调之。

理中丸方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参见第十一章。

    伤寒解后,虚蠃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6)

    语译  外感病治愈后,其人虚弱羸瘦,少气无力,胃气逆上只想吐的,用竹叶石膏汤治疗。

    讨论  外感病治疗过程中亦有损伤阴液者,阴虚故形体虚嬴,阴虚则火盛,壮火食气,故少气,胃津虚则生热,热上冲故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以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甘草益胃生津,麦冬、粳米滋养胃液,半夏降逆。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397)

    语译  根据病人的脉象病已痊愈,却见日暮时微烦,这是因为病刚痊愈,勉强要病人进食,脾胃正气尚弱,不能消化饮食,所以会使病人微烦,只用减食微烦就会痊愈。

    讨论  本条是关于病后饮食护理问题。大病后,脾胃功能较弱,不可像正常人那样进食,要少食多餐,或进流质、半流质食物,慢慢调理。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390)

    语译  吐下发汗后,邪去脉平,病人还有点微烦的,这是因为病后新虚,脾胃气弱尚不能消化谷物的缘故。

    讨论  本条与上条同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