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阳明病(上)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太便难是也。(184)
语译
提问说:阳明病有叫太阳阳明,有叫正阳阳明,有叫少阳阳明,是什么意思?回答说:太阳阳明,就是脾约呀。正阳阳明,就是胃家实呀。少阳阳明,就是发汗利小便后,胃中燥烦实,大便难呀。
讨论
本条中所谓的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中的太阳、正阳、少阳只是代表顺序的符号,没有实际的意义。换成现代,就会用第一种阳明病,第二种阳明病,第三种阳明病或A阳明病,B阳明病,C阳明病来称呼了。只是当时医者习惯用太阳、阳明、少阳来排序,张仲景信手拈来,却使后学者迷惑了一千多年,这大约是其所始料不及的吧。
对阳明病的认识,当时大约也比较混乱。因为胃的经脉亦称阳明,两者难免混淆。本条的用意就是将它们区分一下。第一种叫太阳阳明,就是249条所说的脾约,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这不属于外感病。第二种叫正阳阳明,这是正宗的外感病中的阳明病,也就是胃家实。第三种阳明病叫少阳阳明,这种阳明病亦属外感病中的阳明病,不过是由它病转属而来,比如由太阳病转属阳明病,如186条;比如由太阴病转属阳明病,如192条。由少阳病转属阳明病亦是有可能的,不过没有可供举例的条文。要强调的是:不要把少阳阳明理解为从少阳病传阳明病,这里的少阳只是排序的符号,而不是少阳病的少阳。
这三种阳明病,在证状上都有大便难或大便硬,似乎有点相像,但在治疗处置上,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在以后条文学习时要注意区分这三种阳明病不同的治疗处置方法。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5)
语译
阳明人得外感病,(邪气侵袭),胃家正气充实,(能和邪气抗衡),便成阳明病了。
讨论
本条向我们传达了三点信息:外邪侵袭人体;胃家正气充实;正气能和邪气抗衡。要强调的是:阳明病是伤寒病的一种,是全身性的外感病,只不过因为胃家实,致使胃家的证状表现比较明显罢了。所以不能简单地把阳明病理解为胃和肠的热性病。
胃家总括脾、胃、大小肠及脾胃所主之肌肉,是指整个消化系统及其外延。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6)
语译
提问说:为什么会得阳明病?回答说:太阳病,或者发汗,或者攻下,或者利小便,这些治法都会耗伤津液,导致胃中干燥,因此转属阳明病。不大便,胃中燥实,大便难的,这就叫阳明病。
讨论
本条所言即是第184条所谓的‘少阳阳明者’。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7)
语译
提问说:阳明病外证是怎样的?回答说:全身发热,汗自行流出,不恶寒,反而恶热。
讨论
阳明病病情一般都在气份、营份中演变,所以外证如尔。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8)
语译
提问说:阳明病有得病头一天,不发热而恶寒的,为什么?回答说:虽然得病头一天,恶寒将自行停止,便会自汗出而恶热了。
讨论
头一天病在卫份,所以有恶寒。本条即是第4条、第5条所言之“传”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9)
语译
提问说:恶寒为什么会自行停止?回答说:脾胃居于中部,五行中属于土,为万物所归,邪气就没有其它地方可传了,开始虽然恶寒,第二天就会自行停止,这就是阳明病。
讨论:“阳明居中"之阳明,不是阳明病的阳明,是指胃家,此处译为脾胃。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90)
语译
原先在太阳开始得病时,给病人发汗,汗先于邪气流出而邪气出不彻底,因此转属阳明病。外感病先是发热无汗,呕逆不能饮食,而后反不断地全身汗出,这是转属阳明病了。
讨论
本条讨论了由太阳病转属阳明病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太阳病治不彻底,汗出不彻而转属阳明病的。另一种是太阳病未经治疗而自然转属阳明病的。后一种情况要注意与本来就属阳明病的区别,由太阳转属阳明,先有太阳病证状:发热无汗,呕逆不能食,而后出现阳明病证状:汗出濈濈然。本属阳明病者,如第188、189条所言:开始不发热而恶寒,二日恶寒自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
语译
外感病第三天,对应于阳明病的大脉就显露出来了。
讨论 这亦属第4条、第5条所言之”传”。 阳明病至第三日,病程已进入气份,所以“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192)
语译
外感病,脉浮而缓,手足温暖的,这是系在太阴。太阴病人,身体应当发黄,如果小便通利的,不会发黄。到七八日,大便硬的,就是阳明病了。
讨论
伤寒,当有发热恶寒,脉浮而缓,为邪气在表,而阳气亦能达表,正常的状态应该是身热手足亦热。现在却是“手足自温”,这说明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四肢者脾胃所属,所以这是脾胃阳气虚弱的表现。脾胃是胃家的主要成员,脾胃强,则胃家实,实则阳明;脾胃弱,则胃家虚,虚则太阴。本条以“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认为最后演变成太阴病的可能性很大的,所以云:“是为系在太阴”。但还需要其它证状来确认。太阴病身体应当发黄,为脾胃虚弱不能转运水湿所致。如果小便自利,则不能发黄,也就不能确定其为太阴病了。而且,小便自利说明脾胃功能转强,胃家转实。至七八日,大便硬,便成为阳明病了。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93)
语译
外感病,(太阴)转系阳明的,病人不断地有微微汗出。
讨论
濈——迅速貌。本条似为上条的补充说明。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94)
语译
阳明病中风,口中苦,咽喉干燥,腹胀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如果攻下,就会腹胀满,小便难了。
讨论
本条未下前有腹满,下后亦有腹满,前一腹满恐是衍文。如果除去前一腹满,则未下前证状属上焦卫份,误用下法,引邪内陷,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5)
语译
阳明病,如果能进食的,叫阳明中风,不能进食的,叫阳明中寒。
讨论
阳明病中风、中寒,相应于太阳病的中风、伤寒。
条文中所称“若能食”,“不能食”,是指开头一二天病在卫份或刚入气份时的证状表现。中风者,体内有阳气支持,故能食;中寒者,体内阳气尚未发动,胃中冷,故不能食。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196)
语译
阳明病,如果是中寒病人,不能进食,小便不利,手足不断地汗出,这将成固瘕,一定是大便初硬后溏。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胃中冷,水谷不能分别运行的缘故。
讨论 第185条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则本条称阳明病,必是胃家实者。而不能食、小便不利,大便初硬后溏等又是胃中冷的证状表现,所以,从本条可以看出,胃家和胃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並。脉紧则愈。(197)
语译
阳明病,发病之初食欲尚好,小便反而不利,大便正常,病人骨节疼痛,全身有如裹了被子一样觉得闷热,忽然烦躁至极,迸发出一阵大汗而病愈的,这是水湿之邪不胜正气,邪气随汗出而泄。脉紧的病人才会痊愈。
讨论
阳明病,初欲食,这是阳明病中风。小便反不利,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此为水湿和外邪相结合郁滞关节,久而化热。中风者体内阳气胜,而且大便自调,内脏无病,气机运转正常,这就具备了正气能逐邪外出的条件。然湿郁日久,不能遽化,故在邪正交争之时,病人有忽然发狂之状,随即汗出而解。条文最后解释说:这是水湿邪气不敌正气,与汗共並,泄出于体外。脉紧是邪正交争的脉象,正气已奋起抗争,故知
“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8)
语译
阳明病,将要痊愈的时间,在申酉戌三个时辰上。
讨论
阳病邪气盛,必待正气旺时病解,阳明气旺于酉时前后,解亦在此时。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9)
语译
阳明病,不能进食,(如果误认为热证)而攻其热,必成哕逆。所以会这样,胃中虚冷的缘故。因为这个病人本来就属胃中虚冷,所以攻其热必成哕逆。
讨论
阳明病,发热,不能食,这是阳明中寒,体内阳气不足,胃中虚冷,医者因其身热而攻之,犯了虚虚之错误,所以条文中两次告诫: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200)
语译
阳明病,脉迟,饮食不能太饱,太饱了就会不舒服,头眩,一定有小便难,这将成谷瘅。虽经攻下,腹胀满与未攻前一样,所以会这样,脉迟的缘故。
讨论
本条亦属阳明病中寒,脉迟属寒,阳气不足,胃中冷,不能运化饮食,故“食难用饱,饱则微烦”
,清阳不升则头眩,水湿不运必小便难。如此发展下去,就会因水谷不消,湿邪内郁,日久而成谷瘅证。脉迟为寒,其腹满为虚寒腹满,不可下,下之为虚其虚,故腹满如故。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201)
语译
阳明病,按理应该多汗,反无汗,病人身痒如虫行皮中的样子,这是因为久虚的缘故。
讨论
阳明病,应汗而无汗,病人身痒如虫行,这是因为病人体质久虚,无液作汗,只有热气外蒸,故“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
。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202)
语译
阳明病,反而无汗而且小便通利,二三日,呕而且咳,手足厥逆,一定会头痛很厉害。如果不咳,不呕,手足不厥逆,那末头也不痛。
讨论
本条亦是阳明病无汗的条文。上一条无汗是因久虚无液作汗,本条无汗是因小便通利,津液从小便而去。本来发热、不恶寒、无汗是太阳阳明合病,这两条找到了无汗的理由,算是阳明病的特殊情况。
因无汗出,则热郁于内,手足厥为热深而厥。呕而咳为热势上冲,头处上部,热势上冲“必苦头痛”。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说明热势不盛,且不上冲,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203)
语译
阳明病,只有头眩,不恶寒,所以能食而咳,病人咽喉必定疼痛。如果不咳,咽喉就不痛。
讨论
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恶寒为病已入气份,则头眩为热邪上逆。热邪上逆于肺则咳,咽喉因咳而受伤则痛。故“不咳者,咽不痛”
。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204)
语译
阳明病,没有汗出,小便不利,心中烦闷的,身体必定会发黄。
讨论
阳明病无汗则热不得外越,郁于胸膈则心中懊憹。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湿热相合,瘀热在里,身当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5)
语译
阳明病,遭受火攻,额头上微微有点汗出而小便不利的。必会发黄。
讨论
阳明病遭受火攻,火气入里而助热,额上微汗而余处无汗,热郁于里而不得外出。小便不利则水湿不得泄,亦成湿热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6)
语译
阳明病,脉浮而紧的,必有潮热,发作有定时;脉仅只浮的,必有盗汗出。
讨论
阳明病,脉浮为病在卫份,紧则邪正相争于肌表。胃家正气充实,涌出而与邪气争,故潮热,阳明之气旺于午后,故发作有时。脉浮而不紧,邪在肌表而肌腠疏松,内热逼液外出,故有盗汗。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207)
语译
阳明病,口燥,仅仅只想漱水,不想嚥下的,此人必定会衄血。
讨论
阳明病,口燥能饮,为病在气份。但欲漱水不欲咽下的,说明热不在气份而在血份,热入血份,灼伤阳络,必致衄血。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08)
语译
阳明病,本来就有自汗出,医生又重复发汗,病已经痊愈了,还剩下一些微烦、全身不舒服等等,这一定是大便硬的缘故。因为耗损津液,胃中干燥,所以使大便硬。应当问病人小便一日几次,假设本来小便一日三四次,今天只有二次,就会知道大便不久就会解出,今日因为小便次数减少,判断津液应当返回胃中,所以知道不久必有大便。
讨论 本条可与153条互参,彼为气机痞塞之大便硬,此为津液耗损之大便硬。两者都已没有邪气,所以无需治疗,待其自然恢复,不治大便而大便自调。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09)
语译
外感病,呕多,虽然有阳明病证状,不可以攻下。
讨论
伤寒呕多,属柴胡汤证,当先治以柴胡汤,虽有阳明证,亦不可贸然攻下。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10)
语译
阳明病,心下痞硬胀满的,不可以攻下。攻下后下利就一直不止的,病人多死;下利能停止的病人会痊愈。
讨论
心下不是胃中,心下硬满不是痛不可近,多属虚痞,虽是阳明病,亦不可以攻下。攻下后下利不止,表示胃家阳气消亡殆尽,故死;下利自止,表示胃气渐复,故愈。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11)
语译
阳明病,面色潮红,不可攻下,必有发热,肤色发黄的,一定有小便不利。
讨论
这是阳明病中风,面色潮红而无胃中结实,邪尚在卫,所以不可攻之。阳明中风属胃中有热,小便不利乃水湿不运,再加以在外邪热内攻,两热夹一湿,所以会发热、身黄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12)
语译
阳明病,未经吐下治疗,病人心烦,可与调胃承气汤。
讨论
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是胃中邪热上蒸而心烦。用调胃承气汤清热祛邪,则心烦可除。本条可与78条对照来看,彼为发汗吐下后之虚烦,此为未经吐下之实烦,虚实不同,治法就完全不同。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213)
语译
阳明病,脉迟,虽然有汗出,不恶寒的,病人的身体必定沉重,短气,腹胀而喘,有潮热的,这表示外邪将解,可以治疗在里之邪气了。手足不断地出汗的,这表示大便已经结硬了,用大承气汤治疗。如果汗多,有轻度发热而且恶寒的,外邪未解,不是一阵阵的高热,还不可以给与承气汤治疗;如果腹部胀满比较严重而大便不通的,可以给与小承气汤稍微调和一下胃气,不要造成大泄大下的局面。
讨论
汗出不恶寒者,病已进入气份。身重,短气,腹满而喘则病已入里而渐次加重。那末脉迟必定是迟而有力,乃是胃中燥屎逐渐形成,腑气不通,脉道郁滞不利的缘故。再见到潮热,手足不断地汗出,就可以断定大便已硬,就可以使用大承气汤了。
如果病人有微恶寒,说明表证未解,(就不可用下法),而且也不见一阵阵高热,就不可以用承气汤来治疗了。
如果腹部胀满比较严重而大便不通,(无潮热手足不断汗出) ,胃中燥结不甚,可以用小承气汤微和胃气,除其腹满,不要泄下太过。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消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14)
语译
阳明病,有潮热,大便稍微有点硬的,可以给与大承气汤治疗。不硬的,就不可以给与了。
如果不大便六七天,恐怕有燥屎,想知道有无燥屎的方法,少量的给与小承气汤,服药后,腹中肠鸣而有矢气的,这就表示有燥屎,才可以攻下;如果腹中没有肠鸣矢气的,这表示大便只是开头的一段硬结,后面的必定溏薄,就不可以攻下,攻下定会腹胀满不耐饮食,想喝水的,却一见水就恶心。
没有肠鸣和矢气的,千万不可攻下呀。
(用大承气汤攻下后)不久又发热的,一定是大便又结硬然而量是少的,可用小承气汤调和一下胃气。
讨论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句,恐是衍文。
本条是补充上条,将使用承气汤的一些注意事项补充说明一下:第一,使用大承气汤要当机立断。以“潮热,大便微硬”(应该还有上条所列的一些证状) 这两个证状,就决定使用大承气汤,是考虑到等到胃中燥屎结实,津液损伤时,反而不好治疗。还不如当机立断,用大承气汤泻实彻热,保津液于未伤。第二,使用大承气汤又要小心谨慎。条文接着就介绍了“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即“少与小承气汤”
试之之法。因为无潮热,大便微硬等证,仅从不大便六七日很难确定是否有燥屎,所以用小承气汤先试一下。从条文叙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张仲景对使用大承气汤是如何的小心谨慎,简直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而且是千叮万嘱:“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本条及上两条是正阳阳明病胃中邪气结实的治疗方法。
该三条向我们传达了两点信息:一,攻下的目的是驱邪。二,正阳阳明病下不厌早。如第212条,根据心烦一个证状就下调胃承气汤;第213条,以潮热一证判断“外欲解,可攻里也。”又以“手足濈然汗出”断定“大便已鞕”,不等数天后大便硬结的证状显露出来,就立即以大承气汤治疗;第214条,以“潮热,大便微鞕,可与大承气汤”。这叁条都是根据外证判断邪气已经结聚胃中,不等胃中燥屎结实,就立即施以攻下。可见攻下的目的是驱邪,既然是驱邪,当然是下不厌早。拖延时日,热邪痼结,耗损胃津,便成胃中燥屎结硬之证,到那时施治就麻烦了。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215)
语译
实证就会有谵语;虚证就会发郑声。所谓郑声,就是语言(低微)重复。两眼直视,口中谵语,胸闷呼吸急促的是死证;(两眼直视,口中谵语) ,下利的亦是死证。
讨论
本条辨别谵语和郑声的不同以及与谵语有关的两种重危证。
谵语就是胡言乱语,为实热证热极神识昏乱的证状表现,直视为邪热伤津,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热甚矣,津伤甚矣,若再见喘满为阳脱于上;若再见下利为阴亡于下,皆是死证。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6)
语译
发汗过多,或重复发汗的,病人表阳亡失。谵语,脉短的是死证;脉调和的不会死。
讨论
大量过多的出汗,在表之阳随汗出而亡失,肌肤冰凉。在里却因大量的津液流失,津枯血少,阴虚热盛,心神内乱而谵语。脉短主气血虚津液竭,故主死;脉自和者,气血津液尚可维持,故不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7)
语译
外感病,或吐或下后,病不愈。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甚至十余日,下午四时左右发潮热,无恶寒,自言自语如见鬼一样。病情严重的,发作时意识模糊,不认识熟人,两手做一些无意识的动作,时时惊惕,坐立不安,呼吸急促,两眼直视,病情到了这个程度,脉弦的尚有生的希望,脉涩的则死;病情比较轻微,仅见发热、谵语的,用大承气汤治疗。如果一服药能泄下,就停后服。
讨论
原来可能是太阳病,吐下不解,转属阳明病,因吐下伤津,胃中燥,而成燥屎,于是就有“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这时病情还不是很严重,可以用大承气汤治疗,但用药须审慎,“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因吐下后,津液已伤,不可尽剂。
如果病情严重,“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病程已进入营份,心神受到扰乱。病人“微喘直视”,直视为精气已不能上荣,微喘乃正气欲脱之征兆。邪盛正虚,病情已到了危急关口,病人如果脉弦,正气尚存,还有生的希望;如果脉涩,为气虚血竭,正气已无力抗邪,故死。然对于脉弦者,条文中亦无方治,似乎有点无奈。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8)
语译
阳明病,病人多汗,因为津液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定硬结,大便硬结就会有谵语证状,用小承气汤治疗。如果一服后谵语停止的,就不要再服了。
讨论 本条属184条所谓的少阳阳明者,本病的特点是因汗多津液耗损,胃中津枯而大便硬。没有潮热说明热势不是很盛,所以不必用攻下峻剂大承气汤以免更伤胃津,而用小承气汤和胃攻下,而且是“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保胃津的意思非常明显。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9)
语译
阳明病,病人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用小承气汤治疗。便给与小承气汤一升,药后腹中有肠鸣音的,再给服一升;如果药后没有肠鸣音,不要再给服了。第二天还不大便,脉象反而微涩的,这是里虚,病就难治了,不可以再给与承气汤。
讨论
谵语、潮热是大承气汤证,脉滑而疾主实热,但却非胃中燥屎结实之脉。所以才用小承气汤试探,足见张仲景临床上之小心谨慎。腹中转气者,说明腹中有燥屎,但以上列脉证大承气汤是万不可用的,只能用小承气汤“更服一升”;如果腹中没有转气,就说明腹中没有燥屎,那末就不可以再服小承气汤了。到第二日还不大便,而且脉由滑疾转为微涩,脉微涩为里虚,邪盛正虚,病就难治了,承气汤是当然不能用了。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20)
语译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而不能进食的,胃中一定有燥屎五六枚;如果能进食的,不过结硬罢了,宜用大承气汤攻下。
讨论
本条的不能食和阳明中寒的不能食不同,彼属阳明病初期,此则为后期,已出现谵语、潮热证状,所以称“反不能食”。
214条曰:“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所以,本条所列两种情况,似乎都可以使用大承气汤治疗。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221)
语译
阳明病,病人下血,谵语,这是热入血室,只是头上有汗出的,刺期门穴,随其邪实所在而用泻法,很快地一阵汗出病就痊愈了。
讨论
本条所称热入血室,与太阳病篇所称热入血室是同一个概念。即妇女在月经期外感病的证状会比较严重,所以病人下血谵语仅以刺期门穴治疗。(请参考148条内容)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2)
语译
(发其汗)
,病人汗出谵语的,是因为有燥屎在胃中,这是热证。必须攻下的,要等过经后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痊愈,宜用大承气汤。攻下如果太早,必定会造成语言错乱,这是因为表虚里实的缘故。
讨论
这是少阳阳明,根据下条第223条,本条应先有一个发其汗的过程,才使病人汗出谵语。
发其汗,津液越出,这是表虚,燥屎结于胃中,这是里实,下条第223条曰:“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可以为证。
本条所言风,即195条所言中风、中寒之风,相对于寒而言,所以译为热。
本条讨论了关于攻下时机的选择问题。在112、113、114三条里,攻下是不嫌其早,因为正阳阳明胃家实,津液充,正气足,任受攻下。而本条所述乃少阳阳明,已因发汗汗出而津液受损,虽有可下之证,亦要消停几天,(等津液稍微恢复),“过经乃可下之”。否则,肠胃津枯,无水行舟,承气汤下之无效,反生变证。这就是下一条所说的“表虚里实”的原因。可见在当时只有三剂承气汤供临床医生选择的情况下,等待津液逐渐恢复以后再行攻下,实乃无奈之选择,是没有方法的方法,我们不可因为有这些条文的存在而误认为伤寒下不嫌迟。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223)
语译
外感病四五天,脉沉而喘满,脉沉示病在里,反而给病人发汗,津液流失,大便干燥难解,成了表虚里实之证,拖久了就会变生谵语证状。
讨论
本条是对上条“表虚里实”这句话的解释。又根据本条所述,上条在“汗出谵语者”之前,有一个“反发其汗”的过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4)
语译
三阳合病,腹胀满,身体沉重,转侧困难,口中无知觉,面部如蒙尘垢,谵语,遗尿。如有自汗出的,用白虎汤治疗。误用发汗就会谵语加重;误用下法就会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讨论
关于三阳合病,在少阳病篇还有一条简短的条文,全书仅此二条,因此很难对三阳合病有个全面认识。据本条所列证状,病已由气份进入营份,病情已相当严重了。
二阳倂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5)
语译
二阳并病,太阳病证状已除,只有发潮热,手足上遍布小汗珠,大便难而谵语的,治以攻下就会痊愈,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本条大承气汤证的证状很典型,自然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6)
语译
阳明病,脉浮紧,咽喉干燥,口苦,腹胀气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体沉重。如果用发汗治疗,病人就会烦躁,精神昏乱不安,谵语;如果用温针治疗,病人就会惊惧,心中烦躁,不得安眠;如果用攻下治疗,就使病人胃中空虚,邪气乘虚扰动胸膈。心中烦闷,舌上有(黄)苔的,用栀子豉汤治疗;如果口渴只想喝水,口干舌燥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如果脉浮发热,口渴只想喝水,小便不利的,用猪苓汤治疗
讨论
本条是阳明病中风,已由卫入气,所以不宜发汗,更不可温针,胃中无燥屎,亦不可下。无形之热,用栀子豉汤;热而津伤的,用白虎加人参汤;热而津伤水饮停聚的,用猪苓汤。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7)
语译
阳明病,因为汗出过多而口渴的,不可以用猪苓汤,因为汗多胃中干燥,猪苓汤又通利小便的缘故。
讨论
猪苓汤的禁忌证。汗多而口渴,说明津液已伤,猪苓汤利小便更伤津,所以不可与之。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8)
语译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完谷不化的,用四逆汤治疗。
讨论
本条是阳明病中寒证。阳明病有下利者仅此一条,这不是太阴人胃气弱受邪而下利,而是阳明人或夏月露宿于野外,或冒暑骤食瓜果生冷,以致寒邪直中胃中而成下利清谷者。脉浮而迟,必迟而不弱。表虽发热,胃中实寒。四逆汤温阳驱寒,寒邪祛则下利清谷自止。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229)
语译
如果胃中虚冷,不能进食的,喝了水就会打嗝。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30)
语译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进食的就会有衄血。
讨论
229条是阳明中寒证,230条是阳明中风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31)
语译
阳明病下后,身体仍有热度,四肢温,没有结胸,心中烦闷,胃中饥饿却不想饮食,仅头上汗出的,用栀子豉汤治疗。
讨论
阳明病下后,大邪已去,尚留余热在内,故其外有热。热势不盛,故手足温。不结胸,则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仍是虚热扰于胸膈。热蒸于上,但头汗出。用栀子豉汤,以清胸膈虚热,则诸证自愈。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32)
语译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基本正常,胸胁胀满不除的,给与小柴胡汤治疗。
讨论
胸胁满不去是伤寒中风的柴胡证,阳明病,邪入结于胁下,上下不能交通,使热结胃中,则发潮热。因中焦阻隔,热邪下迫则大便溏。小便自可说明大便溏非因水走肠间而成,当属热邪下迫使然。诸多证状都因胸胁满不去引起的,根据“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的原则,给予小柴胡汤治疗。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3)
语译
阳明病,胁下痞硬胀满,不大便而呕,舌上有白苔的,可以给与小柴胡汤。服药后,上焦气机得通,津液得以润下,胃气因此而和降,身上一下子有汗出而病愈。
讨论
本条亦是因胁下硬满,中焦阻膈,上下不通,气不下行则不大便,气逆上则呕。舌上白苔是热结而未实,有燥屎则变黄苔。根据其胁下硬满一证而给予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是说小柴胡汤的功能,服小柴胡汤后,胁下硬满解除了,中焦不再阻隔,上焦得通则不呕,津液得下则大便通,胃气和降则脾阳上升,上下气机升降正常,则身上汗出而病解。
以上三条是阳明病中风,病在气份。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4)
语译
阳明病中风,脉弦浮大,短气,腹满,胁下连及心痛,久按之气不流通,鼻干,无汗,嗜卧,全身和眼睛黄染,小便难,发潮热,常常打嗝,耳朵前后肿。用针刺治疗后有点好转,表证尚未解除。病程过了十余日,脉还是浮的,给与小柴胡汤治疗;脉只是浮,没有其它证状的,给与麻黄汤治疗;如果不小便,腹胀满又不断打嗝的是不治之证。
讨论
本条称为阳明病中风,但据不得汗一证,应是太阳阳明合病,存疑。
脉弦浮大,鼻干,不得汗,有潮热,无谵语,病在卫、气,尚未入营。胁下及心痛,病邪已入而结于胁下,上下痞塞,气机不得交通。所以有短气,腹都满,久按之气不通等证。而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则说明热已与湿瘀结而成黄疸。湿热郁蒸于胃中,则有潮热。胃气上逆,故时时哕。湿热流窜经脉,则见耳前后肿,刺之则经脉通畅,则耳前后肿小差。综合整个病情来看,关健是邪入而结于胁下一证,以致上下内外交通痞塞,解外则内之湿热不清,清内则表不解,所以应先用小柴胡汤解胁下之邪结,结解则上下内外气机交通,诸证有可愈之机。
“脉续浮者',意思是说脉还是与以前一样的浮,所以浮还包括弦大,那未证状亦应该与以前一样,所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脉但浮,无余证者”,意思是说脉只有浮脉还存在,弦大已没有了,且无余证,仅表证(不得汗)未解,所以用麻黄汤。
“不尿,腹满加哕”,是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不尿是内外不能交通,腹满是上下不能交通,哕者胃气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故曰不治。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235)
语译
阳明病,自汗出,或发汗,小便通利的,这是津液内竭,大便虽硬亦不可攻下,应当等待自己想要大便的时候,宜用蜜煎作为导通的药物润通大便。或者土瓜根及大猪胆汁,都可以作为导通的药物。
讨论
阳明病已经有自汗出,再行发汗则津液大伤,再若小便自利,则津液亡失太过,条文中称为津液内竭,大便必硬而难下。大便虽硬,与因热实燥结者不同,不可用承气汤攻下。只可用蜜煎导,土瓜根或大猪胆汁,润滑肠道使通。
本条是因汗出、发汗、小便利而大便硬,当属少阳阳明。
蜜煎导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於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併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土瓜根方
已佚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6)
语译
阳明病,脉迟,汗出很多,微有恶寒的,表证尚未解除,可以发汗治疗,宜用桂枝汤。
讨论
脉迟为寒,本条似为阳明中寒。汗出微恶寒,病邪在卫份,当发汗解表,所以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7)
语译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息的,发汗就会痊愈,宜用麻黄汤。
讨论 本条以脉浮,无汗而喘,应该是麻黄汤证。但以无汗而称阳明病,总觉得不大妥当,或者是太阳阳明合病吧,(参考36条) ,存疑待考。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8)
语译
阳明病,发热,有汗出的,这叫做热越,不会发黄的;仅只头上汗出,到头颈为止,身上无汗,小便短涩,口渴大量喝水的,这是热和水湿瘀结在里,身体必定发黄,用茵陈蒿汤治疗。
讨论
本条是古人对人体发黄病理机制的解释:阳明病表里俱热,汗出则热越于外,有所出路,则不会发黄。若仅见头部出汗,剂颈而止,身上无汗,为热不能外越。小便不利为湿不得下泄。热则口渴大量喝水,水不下泄则更增水湿。热与水湿瘀结在里,身体就必定会发黄。茵陈蒿汤就是针对以上病机而设,茵陈蒿苦寒清热,又能利小便;栀子亦是苦寒清热药,亦有利小便作用;大黄亦是苦寒清热,还能利大小便。三药协同,直接针对发黄的病机,故方后曰: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239)
语译
有阳明病证状,病人记忆力减退的,必定有蓄血。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本来就有陈旧的瘀血在体内,所以使他的记忆力减退。大便虽硬,解大便反而容易,大便的颜色必定是黑色的,宜用抵当汤攻下。
讨论
本条不称阳明病而称阳明证者,大约其人只具有某些阳明病证状,如条文中所言之大便硬。其人又喜忘,这可能与瘀血有关。此人原本有阵旧瘀血,现在瘀血和热相结,影响到神志,而有喜忘之证。不过瘀血和热相结之大便硬,与单纯的阳明热结的大便硬是有区别的,瘀血大便硬“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且其人喜忘,以此为辨。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40)
语译
阳明病,攻下后,心中烦闷躁扰,胃中有燥屎的,可以攻下;腹部稍微有点胀满,大便仅初头硬,后来必定溏薄,就不可以攻下。如果是有燥屎的,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本条要注意“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这句话。若胃中无燥屎,仅见心中懊憹而烦,则是栀子豉汤证。胃中有燥屎的证状当如下条所述。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41)
语译
病人没有大便已经五六天了,腹部绕脐疼痛,烦躁,发作有定时的,这是有燥屎,所以使得病人不大便。
讨论
本条是对上条的补充说明。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2)
语译
病人有烦热,汗出就会解除。又病如疟疾病那样,每到下午四点左右发热的,属阳明病。脉实的,宜攻下治疗;脉浮虚的,宜发汗治疗。攻下,用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讨论
本条大致分别一下表里汗下的不同。病人只是烦热,作表证对待,汗出则解。但如果像疟疾那样,一天发作一次,而且是日晡所发热者,这就属阳明了。脉实的,属里证,宜攻下,比如用大承气汤;脉浮虚的,属表证,宜发汗,比如用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3)
语译 大下之后,六七天没有大便,仍然烦,腹满疼痛的,这是有燥屎,宜用大承气汤。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本来有宿食留在胃中未下的缘故。
讨论
大下之后,本不应再有燥屎,可是这个病人大下后,又六七日不大便,且烦不解,腹满痛,胃中有燥屎的证状很明显。为什么会这样呢?条文中解释说:这个病人原来就有宿食,下后六七天,宿食移入肠中又成为燥屎,还需用大承气汤攻下之。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4)
语译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时难时易,定时有低热,头目昏蒙,喘促不能安卧的,是胃中有燥屎的证状,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本条是个不典型的大承气汤证案例。
小便不利,水走肠间,大便当利或溏,却只大便乍难乍易,这说明有燥屎在肠中,大便本难,因水走肠间,故有时亦易。有燥屎本应有潮热,但是这个病人表现不明显,只是定时有微热。热不外现,上逆却很厉害,喘为呼吸急促,因胃中有燥屎阻隔,气不能和降而上逆。冒为头目昏蒙,胃热上逆使然。喘冒而致不能卧,病势相当危急,所以要用大承气汤治疗。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5)
语译
吃东西时只想呕吐的,这是胃寒,用吴茱萸汤治疗;服吴茱萸汤后,证状反而加剧的,那是属于上焦的病证了。
讨论
本条所言阳明不是指阳明病,而是指胃腑。从其与上焦对应便知。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6)
语译
太阳病,脉寸缓关浮尺弱,病人发热汗出而恶寒,不呕,只是心下痞满的,这是因为医生误用攻下的缘故。
如果医生没有攻下治疗,病人不恶寒而口渴的,这病已转属阳明病了。
小便次数多的,大便必定硬结,不大便十日亦无所苦。
口渴只想喝水,要少量慢慢给与,只是根据理法救治,如口渴的,用五苓散。
讨论
本条的结构有点特殊,好像是将几条散乱的条文凑在一起,不过条文的意思易理解,就不多说了。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247)
语译
脉浮而微且汗出少的,叫作自和;汗出多的,就是太过了。脉浮而实,便用发汗治疗,汗出多的,亦是太过。汗出太过的,使在里的阳独亢,亡失津液,大便就会变硬了。
讨论
本条是讨论引起大便硬的一种原因:因为自汗出太多,或者发汗太多,使体内津液损耗太过,肠道干燥,因此而使大便变硬。条文易懂,只是把这种现象称为“阳绝于里”,颇费思素,笔者意为,阳绝大约是孤阳独亢的意思,孤阳不生,则亡津液,大便硬而不能复原了。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48)
语译
脉浮而芤,浮属阳气盛,芤属阴血虚,浮芤相合,胃气生热,胃阳就会独亢。
讨论
本条和上一条都是为下一条脾约证作理论准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9)
语译
趺阳脉浮而涩,浮表示胃气强,涩则因小便频数(而亡津液),浮涩相合,大便就会硬结,这是脾受胃之制约,用麻子仁丸治疗。
讨论 本条即是184条所称的“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脾约是因为胃气太强,胃阳独亢,脾受胃之制约,不能转输津液四布,但下泄膀胱而小便频数,亡津液而大便硬。其治以麻子仁丸。麻子仁丸中,以大黄、积、朴抑胃气之强而解脾之制约,以麻仁润肠滋燥,芍药养阴和血,更以杏仁润肺降气,助脾之输布津液功能。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50)
语译
太阳病三日,发汗治疗不愈,一阵阵发高热的,转属阳明病了,用调胃承气汤治疗。
讨论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已不是太阳病的翕翕发热,且无恶寒,断定已转属阳明病了。热已结于里,但胃中尚无燥屎证状,所以用调胃承气汤。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51)
语译
外感病,吐之后,腹胀满的,给与调胃承气汤治疗。
讨论
吐法所治在上,腹胀满者,胃气未和,故与调胃承气汤治之。大约在当时,吐后复下的治法是比较流行的,所以记录在案。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2)
语译
太阳病,或吐或下或发汗后,微有烦躁,小便频数,大便因此而硬结的,给与小承气汤调和一下胃气即会痊愈。
讨论
以上三条属184条所称的少阳阳明。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3)
语译
得病二三日,脉弱,没有太阳病柴胡汤证,病人烦躁,心下痞硬,至四五日,虽然能食,亦以小承气汤一点点给与微和其胃气,使病人的证状稍微减轻一点,至第六日,再给与小承气汤一升。如果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的,虽然不能食,大便只初头硬,后面的必定溏薄,未必一定成硬结,用攻下法必定使之溏泄,必须等待小便通利,大便已成硬结,乃可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无太阳柴胡证”是鉴别排除语句,因为脉弱,烦躁,心下鞕有似柴胡证,这句话把这个可能排除掉了。既不是太阳病,就要考虑是阳明病,所以本病证状是以烦躁为主,心下鞕不过是胃家病变引起的气机阻塞。
280条曰:“……脉弱……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本条亦为脉弱,所以对使用小承气汤就非常小心谨慎。下半段对大承气汤的使用,亦是要“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总之,打个比方说:本条是在描写用牛刀杀鸡,所以,条文读起来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
本条中“虽能食”要和“虽不能食”对照着读。一般说来,胃中有燥屎结实是不能食的。但是,本条中“虽能食”者用小承气汤,“虽不能食”者却暂缓攻下,说明不能一概而论,要对病情进行具体分析,通盘考虑。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
语译
外感病六七天,看东西不清楚,眼睛模糊,没有表证,大便难,身体有低热的,这是实证,要急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无表里证——没有表证。表里为偏义复词,里字无义。
本条当结合244条来理解,彼为“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 ,冒者,头目昏蒙也,为胃热上逆所致。本条则“大便难,身微热,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视物不清,两眼模糊也,为里热甚而上逆,且两眼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能视,此则是热甚而伤及脏腑之精气也。故以大承气汤急下其内热。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5)
语译
阳明病,发热汗多的,要急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6)
语译
发汗病不解,腹部胀满疼痛的,要急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以上三条条文是所谓的阳明病三急下证。这三条条文分属两种情况:254条看证状大便难、身微热似乎不急,但目中不了了、精不和说明真阴已被耗伤,如不急下,真阴将会耗竭。所以本条之急下是为保阴精存阴液。255条、256条则是在出汗多的情况下,津液耗损,如不急下,胃中津液枯竭,而当时只有三个承气汤供医生选择,碰到这种情况,或者急下,或者拖延时日,等过经以后,津液逐渐恢复,再用攻下治疗(如第222条)。所以该两条之急下是为保津液抢时间。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7)
语译
腹胀满不轻减,即使轻减亦很少,不足言减,应当用下法,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腹满有虚实之分,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为实证,当下之。但腹满属气胀,当行气为主,如三物厚扑汤。所以本条可能是上条的延续,上条以汗后腹满痛而用大承气汤急下,倘若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还当以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8)
语译
阳明少阳合病,则有下利一证。……脉滑而数的,胃中有宿食,当用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其脉不负者,……名为负也。”这一段不明其义,不译。
“脉滑而数者,……宜大承气汤。”这一段若是独立的一条。则仅据脉象滑数而定为宿食似乎不够。所以本条去掉“其脉不负者,……名为负也。”
这一段,再串起来理解比较合理些。即是下利而脉滑数的,胃中有宿食,宜用大承气汤攻下。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259)
语译
病人设有里证,发热七八日,虽然脉象浮数的,可以攻下。假令已经攻下,脉数仍然不除,邪热合胃热而见消谷善饥。过了六七天仍不大便的,判断脉数为有瘀血,宜用抵当汤。如果已经攻下,脉数不除而下利不止的,必定会协热便脓血了。
讨论
无表里证——没有里证。表里仍偏义复词,表字无义。
病人没有里证的表现,比如说没有大、小便异常,没有饮、食异常等,仅见发热七八日,亦无恶寒汗出,虽然脉浮数,还是考虑此发热为里热发于外,所以主张“下之”。假令下之后,脉数不解,也就是说发热不除,可见引起发热的不是肠胃中的燥屎。而且病人还消谷易饥,这是邪热乘攻下之势入踞胃中,合胃热而消谷易饥,更可见肠胃中无燥屎了。过了六七日还不大便,既无燥屎,就要考虑是瘀血作祟了,所以用抵当汤下其瘀血。
“若脉数不解”
说的是“假令已下”之后的另一种情况,若下之后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即热随下药注于肠胃而为协热利,热伤血络而便脓血。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60)
语译
外感病,发汗后,全身及目睛变黄,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寒湿在里不能驱除的缘故。认为不可以攻下,要在寒湿的治法中寻求答案。
讨论
病人原有寒湿在里,外感引动寒湿发黄。外邪因发汗而祛除,旧疾寒湿却留而不去,病人身目为黄。此时已无外邪,身目为黄乃是寒湿所致,所以要用治寒湿之法来治发黄。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1)
语译
外感病七八日,身体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胀满的,用茵陈蒿汤治疗。
讨论
发热七八日,又有小便不利腹微满等水湿滞留的证状,湿热郁而发黄,故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2)
语译
外感病,身体发黄,发热,用栀子柏皮汤治疗。
讨论
栀子柏皮汤所治为偏于热盛的黄疸病。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召赤小豆汤主之。(263)
语译
外感病,湿热瘀结在里,身体必定会发黄,用麻黄连召赤小豆汤治疗。
讨论
麻黄连召赤小豆汤所治为带有表证的黄疸病。
麻黄连召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连召二两(连召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335)
语译
外感病,一二天到四五天,四肢厥冷的病人就会有发热的证状,前段时间有发热的后段时间就会有四肢厥冷,厥严重的热度亦高,厥轻微的热度亦低。这类厥证应当用下法,反而用发汗治疗的,必定口伤烂赤。
讨论
本条和下条原在厥阴病篇,因讨论的是实热之厥,移至本篇比较合适。
外感病热盛至极有时反现假像,见病者四肢厥冷,这就是所谓的热深厥深。对这类病人的治疗就是大力清热或是攻下清热,热除厥自愈。若不知此为热厥而反发汗伤其津液,则必“口伤烂赤”
。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语译
外感病,脉滑而厥的,里有热,用白虎汤治疗。
讨论
厥有虚实之分,滑脉属于实证,所以脉滑而厥者必是实证之厥,属于厥深者热亦深之类,所以用白虎汤大力清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