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解读《论语·里仁》(01)《与仁者相处才能得到智慧》

 歌柏安妮 2016-03-10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

(1)里仁,与仁者为邻。
(2)美,美好的。
(3)择,选择。
(4)处仁,与仁者相处。
(5)知,同智,智慧。



【译文】
孔子说:“与仁者为邻是最美好的。不选择和仁者相处,哪里能得到智慧呢?”

【解读】


从本章开始,《里仁篇》围绕着“仁”展开学习。仁,到底是什么?两千年来,莫衷一是,成为一个大问题。在所有的说法中,最有名的是“博爱之谓仁”。其实这话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唐代的韩愈说的。后人觉得可以解释儒家的“仁”,就认为这是有关“仁”的概念的解释。韩愈是研究墨家思想的,把“兼爱”改一字为“博爱”,融进儒家思想,就成了“仁”的定义了。对于仁的认识,南怀瑾先生采用佛学原理来解释,万物只有三个理则:体、相、用,即本体、形状和功用。汉儒和唐儒都是讲仁的用,连孔子在当时也是讲那个时代的仁之用。至于仁之体,就像佛教的“佛”的概念,不是用语言系统可以表述出来的。仁也是如此,以至于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仁到底是什么,如果结合“仁”字解释,就两个人的意思,二人成仁。讲的是两个人之间如何处关系、如何做事?扩充到整个社会,就是《颜渊》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是礼的体,礼是仁的用。至于仁之体,那就是只要把仁之用做得越好,就越接近仁之体了。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南怀瑾认为“里仁”的里和处、居、住是一个意思,就是处在仁的境界 。对本章的解释是: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 。钱穆解释为: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杨伯峻解释为: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对于本章,三位大师级的人物,却有相去甚远的认识。他们的认知差异到底在哪里呢?

我认为,这里的“里仁”和“处仁”是一个意思。里,《说文》“居也”。《周官·遂人》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处,《说文》“处,止也。得几而止。”《诗·召南·殷其靁》中“莫敢遑处”的“处”,是居住、生活的意思。仁,指的是仁者。里仁,就是和仁者为邻;处仁,就是和仁者相处。能亲近仁者,当然是最美好的事情。只有仁者才是有智慧的。不选择与仁者相处,哪里能得到智慧呢?

选择仁者为邻,这世间哪有那么多仁者?后面的章节中,对仁者和不仁者有比较式的判别。这种判别是和我们日常生活分不开的,从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件事,一种观念,一种行为都可以分辨出仁者和不仁者。就像君子和小人的分别,绝对的君子和绝对的小人有吗?当然没有。只能说哪些是君子的行为,哪些是小人的做法。君子也有过错,只能叫做“过”;小人也做善事,不管他怎么做也是伪善。因为什么?因为君子和小人的内心是不一样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就拿做事来说,一个人可以做错事、有过错,甚至做了坏事,但是他绝对不去做伤天理、做绝事,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君子就是仁者,小人就是不仁者。








得其精髓
精研易学、人物志、冰鉴二十余载
儒学和大乘佛法践行者
诗人,西域文化研究学者
王宏杰
天山国学苑
品读经典 升华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