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孔老夫子就是见义勇为之人,面对季氏直言面对。《八佾篇》放在《为政篇》之后,意在告诉我们,学习为政之道必须要做到“为政以德”,然后才如北辰一样,否则就是像季氏一样有恶行。用“八佾”作为篇名,足见对季氏行为的究责。第十六篇有《季氏》,所以此篇改称《八佾》。 孔子谓季氏。孔子对人语,有面对面回答,有遥相称评。“子谓冉有曰”,是孔子面对面对冉有说的;这里是没有当着季氏的面说的,是评论季氏的意思。对于季氏在本章到底指的是谁,历来有不同说法。季氏这个家族是鲁桓公的小儿子季友的后代。到孔子时代,它历经有季文子、季武子、季悼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等。那么这个“季氏”指的是谁呢?因为季平子和孔子同一时代,再者是季平子时代,迫使鲁昭公逃亡。鲁君不在家,可是对宗庙等的祭祀也要进行,而进行祭祀,也只有执政的季平子来主祭。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季氏”是季平子。 《春秋·公羊传》谓“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八佾是八个人一排,共有八排;诸侯之邦,六人一排叫六佾。诸侯之下的大夫之家,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这是固定的形式,周朝的礼乐、衣冠、文物等,都有周详规定。按规定,只有周朝的天子才能用八佾之舞。鲁国只是周朝天子分封的诸侯国,按规定应该用六佾之舞。因为周公的功劳大,周天子特许路过用八佾之舞。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争议时对“忍”字的理解。一是容忍,一是忍心。孔子并不是与季平子面对面说的话,理解为孔子不能容忍,不合乎说话场景。在这里应为“忍心”的意思。是说,季平子连“八佾舞于庭”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不能忍心去做的。这件事暴露了季平子的野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