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情恶劣到不可容忍的地步。儒家《论语》八佾篇的重点在讨论“礼”这个问题。

 昵称45199333 2021-12-06

今天,我们继续品读儒家文化经典《论语》的第三篇,名为《八佾》,共包括26章内容。这是《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三个部分,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关于“礼”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孔子主张维护周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尽管孔子认为,“礼制”随着时代变化会有所损益,但是当社会的礼坏乐崩的现实状态下,他还是会表现出极度的不满。当然,究竟该如何维护礼的规范?孔子在此《八佾》里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鉴于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我们就来逐章解读孔子的礼治思想。

请看第一章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就是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季平子生活在鲁昭公和鲁定公时代,应该与孔子年龄相仿佛。此权贵喜玩斗鸡,他是季康子的父亲。其当权时的孔子还正年轻。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可见,孔子对季平子的专权和不以臣视君的违礼言行非常有意见。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

根据《周礼》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的64人乐队,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只是正卿,属于卿大夫级别,只能用四佾,即32人的乐队。

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可以忍心这样做,可以容忍这个样子,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这一章,翻译成白话文。

孔子在讨论礼乐规范的时侯,谈到季氏的所做所为,这样说道,“季平子竟然用六十四人的乐团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违反周礼规定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可以做出来呢?”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社会处在骤变的紧急时刻,西周以来的诸侯分封体系面临土崩瓦解,当初周王朝制定的礼乐制度也处在礼崩乐坏的过程里,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而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一句的语气,反映出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这“三桓”所控制的鲁国政权局面下,尤其以季孙氏位高权重,甚至发展到赶走鲁君,摄行君位的地步。当鲁昭公被季平子赶到齐国,鲁哀公被赶到卫、邹、越等地。季氏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八佾舞于庭的行动,已经自比为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其规模大小,按制度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用六佾,周朝天子可以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礼乐制度,偏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世代为卿,权重势大,操纵着国家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为卿大夫的季平子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这件事被孔子知道以后,认为季平子破坏了周礼。孔子谈论季平子,关键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孔子说: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后来,人们经常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