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商建刚,原题:学过专利后的一篇《王阳明心学》读书笔记。
阳明心学不仅是一门“知广大而尽精微”的心灵哲学,更是一种行动哲学。诚然,根据专利法,人类的思维方法是无法获得专利授权的,但不妨用专利的思维展示下阳明心学的逻辑结构。 阳明心学——一种认识宇宙、安顿人生的修行手段和为学方法[方法发明],其“技术特征”是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界定: 阳明心学,一种认识宇宙、安顿人生的修行手段和为学方法,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功夫论、境界论四个部分。具体为: 1、本体论,其特征是关于人与宇宙的相对关系:派生于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称为之为“理”,事物的条理、规律和准则也称之为“理”,“理”存在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之中。上述“宇宙”的特征是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宇宙,而非科学意义上的物质宇宙。“心”即“理”,即“良知”,其内容是宇宙本源和事物规律,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来自于人的主动性、自信心和创造力,是人的潜能和动力,是一种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功能是能用于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本体论认为,“人心”与“天理”无二无别,“心”是天人合一、不分古今、充塞宇宙。因此,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道路,并不在外,而在人的心中。 2、认识论,其特征是既非唯物论,也非唯心论,是即心即物、心物不二的整体论,表现为任何规律、法则和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的认识能力而存在,人的意识不能脱离世界和物质而单独存在。 3、功夫论,其特征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圣人之道,“知”指对本心的体知,“行”是在心上为善去恶的功夫。功夫论,其特征是“致良知”,“致”指体认、扩充、践行。上述“圣人之道”,上位概念是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和过程。上述“知”和“行”的关系是: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机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人的认识和观念。“知”和“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世界,是一个动态过程的两个角度,“知”是内在的行动,“行”是外在的观念,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 4、境界论,其特征是“万物一体”、“圣贤之乐”。其中:“万物一体”,其特征是“圣人视天下如一家,视中国如同一人”,区别于普通人形体有别、区分你我。上述“圣人”,其特征是具有圣贤之志的人。“圣贤之乐”,其特征是自足的境界,“本心”和“良知”是最大的宝藏,什么都不欠缺,一旦体验到,自然其乐无穷,区别于普通人通过增加外在物质条件而获得快乐,也区别于儒家用脱离欲望的掌控而获得快乐。 如果要给阳明心学写个说明书,可以这样展示: [0001]阳明心学是一种哲学,阳明心学用于人生修行和为学两个领域,目的是让人成为圣贤。 [0002]宋明理学是阳明心学的现有技术方案,北宋大儒周敦颐、张载、邵雍发现,程颢、程颐集成了宋明理学,南宋朱熹更新完善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心性论为心学所吸纳,阳明心学与宋明理学相同点是:目的都是为了人格完善,均采取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手段,都以成圣成贤为终极目标。与阳明心学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方案是陆九渊发现的“心”学。二者不同点在于:关于人和宇宙的关系,宋明理学认为“格物致理”,心学则认为“心即是理”。 [0003]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生活的场所,哲学的目的是更好的做人和处世。西方哲学则把世界看成研究的对象,哲学重在抽象理论思辨,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功夫论”和“境界论”为中国哲学所独具,西方哲学则无此方案。 [0004]朱熹主张“格物穷理”,阳明心学主张“本体论”,心即是理,心即良知,此为阳明心学的发明点。朱熹认为,“理”可以派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人格完善的过程是:天理主宰人心,人心转为道心。阳明心学与朱熹的根本不同之处是:阳明没有把心分为“人心”和“道心”,它们是无二无别,“心”即是“天理”。 [0005]孟子为做到内心强大,方法是“不动心”以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未能提出如何不动心的解决方案。阳明心学通过心即理的手段,实现不动心。例如,“世以不得第而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止”,比未能获得功名更加可耻的是认为落榜是可耻的,可见内心何其强大。 [0006]普通人用作加法的方式追求快乐,是因为生命有一种匮乏感,所以必须用外物来填充。儒家学人用作减法的方式得到快乐,是因为体验到内心的自足,无须依赖外在条件。 [000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一切圣贤学问,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都是在心上作“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扩充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进万事万物。“知良知”,人敢于直下承担,愿意真实践履。 [0008]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通过“知良知”,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改造了衰弱萎靡的社会,成功了今日称霸的民族。 [0009]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阳明心学认为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是天生俱来的责任,同时又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是天生的“富二代”,要担当,要有自信,要以成为圣贤为使命。 [0010]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宁为狂者,不为乡愿”。一个真正开启良知的人,会把“生民之困苦荼毒”当成自己的切肤之痛,把救世安民作为自己的分内之责。同时也具有孟子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放气概,以及如屈原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信信念,所以他必然会成为世人眼中的“狂者”。 最后,王阳明和我们的法官说了些什么... 王阳明主张工作就是修行,在工作中修行。“你既然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修学,这样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当你在审理案件时,不能因为对方言语无礼,就起个恼怒之心;不能因为对方措辞婉转,就起个欢喜之心;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委托说情,就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旁人的诋毁陷害,就随着他人的意思去处置。以上讲的这些情况,都是私心杂念,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必须自信反省、省查克治,唯恐心中有丝毫偏倚而判错了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理。处理工作与审理案件,无不是实实在在的修行。如果抛开具体事物去做学问,反而会凌空蹈虚,不着边际”。 以上内容值得反复推敲。 |
|
来自: 昵称22551567 >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