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易经》这一卦,大吉!

 ykch16 2016-03-11


谦是君子之德

《周易》的六十四卦之中,唯有第十五卦的谦卦是六爻皆大吉,无一不大利。《韩诗外传》中用一句话来称赞谦卦的重要地位:“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韩诗外传》中同时也指出了“谦”德的具体作用:“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善。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德行宽大充裕,而能以恭敬来持守的一定会繁荣;拥有大量田地,而能以俭朴来持守的一定会平安;官禄地位尊贵盛大,而能以谦卑来持守的一定会无忧;人口多士兵强,而能以谨慎持守的一定会胜利;聪明睿智,而能守愚者是真正的智者;博闻强记,而能明辨者是真正的智慧。)

谦亨,君子有终

“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说文》中解释“谦,敬也”,因为谦能对人产生敬心,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一种谦和的心态。

《周易》十分重视谦德,在六十四卦中,唯独谦卦不仅卦辞吉,而且六爻的爻辞也都是吉。谦的卦象是艮下坤上,艮为山,坤为地,也就是地中有山,山作为高大之物反而处在地的下面,以此来象征崇高的德行。

《谦卦》的卦辞是“谦:亨,君子有终”,十分吉利,君子能够有终。君子应该做到的德行是谦逊、达理,安于天命而不过分竞争,常思退让而不骄傲,如果一生遵循谦道,就能够使自己越谦虚反而越受人尊重,越韬晦反而德行越光显,这就是君子有终。在于小人则是有欲望就要满足,有德行就要张扬,所以不能有终。


谦是处世哲学

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卦《彖传》:“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日常生活世界中,每个人都必须与别人打交道。当人在面对别人的时候,首先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应该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好自己,才能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

尽管人们在实际交往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但是,作为建立良性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它一定是不可回避的。从《易经》来看,面对别人,人应该首先怀有一份谦虚、谦退、谦卑的处世态度。

“谦”字是“言”字偏旁,意思应该与说话的方式有关,本义为“说话恭谨、不自满”,引申义则为自谦,即自己使自己敬让,自己把对自己的身份形象、人格定位和德性能力的心理预期主动放在一个低于对方的水平与层面上。

没有一份谦逊、敬畏、卑微的心情,人是很容易傲视别人的。而一旦傲视别人,则不可能与别人友善相待、和谐相处,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趋向紧张。

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谦尤为重要。谦是人际交往的通行法则,应该作为交际的首要方法。谦和敬适用于全天下人,无往不通。子夏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谦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谦这种品德发自内心,是一定修养所达到的较高层次,是高度的自律,言行举止自然而然符合谦道,无须通过外在的监督和制约。与谦相关联的词语有:谦卑、谦恭、谦逊、谦让、谦和、谦虚等等,各表示谦的一个方面,但都不能完全解释谦深刻的含义。

在现代竞争社会更需要谦让。孔颖达《周易正义》云:“谦者,屈己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故曰亨也。”

老子的“不争”原则是为了消弥人类社会的诸种争端而指出的,这种不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而主动谦让的主张,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老子“处下”、“居后”、“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德。

我们的先哲提倡“谦”德就是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谦让,力图实现社会的和谐。梁漱溟先生有一个观点:毁灭人类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只知相争不知相让的人生态度。

 

谦谦,卑以自牧

《象传》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说明君子常用谦卑来约束自己。这种谦谦而卑以自牧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习惯,时时用谦虚谨慎来约束自己,做到谦而又谦,就能够度过所有险恶的环境并终获吉祥。

《老子》中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论语》中的“吾日三省乎吾身”,《周易·乾卦》中的“夕惕若”,其实都是告诫君子时时注意谦虚谨慎,可以保全自身,度过苦厄,这是《谦卦》中的第一条处世哲学。

五代时,晋王李克用带着对梁、燕、契丹的遗恨而死。临终前,李克用留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一定要复仇。李存勖不忘父亲的遗志,出征时将三支箭装入锦囊,凯旋后则祭祀在祖庙,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在这种谨慎、发奋的强大意志力的推动下,李存勖攻城略地,灭燕破梁,又败契丹,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可是当后来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时,李存勖却变得骄傲自满起来,纵情声色,终日与小人在一起,致使上下离心,国运日衰,三五年后就祸端骤起,自己也被乱箭射死。


鸣谦,中心得也

《象传》中说“鸣谦贞吉,中心得也”,谦虚的名声能够外闻,是由于守持正固,中心纯正赢得的名声。因而,《谦卦》中的第二条处世哲学就是守持正固,这和太极拳里提倡的“中正”思想以及禅宗里的“守一不移”、“平常心是道”有相通之处,也就是为所当为,警惕不当为,时刻保持中心纯正。

周武王在灭商后不久,得了重病,武王的弟弟周公为了让武王的病能够痊愈,就向祖先祷告,要求自己代替武王而死。他的祷告之词被放于“金縢之匮”(即用金属捆箍缄封的柜子)之中。

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即位,周公辅佐成王,兢兢业业,“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谦恭下士,接待贤人忙碌得连吃一顿饭,洗一次头都要被中断好几次。

有人散发谣言,说周公有叛乱篡位的野心。周公为了避嫌,不得不离开朝廷,去了东都。后来上天出现灾异现象,周成王打开了“金縢之匮”,发现了周公的祷词,终于明白了周公的一片忠心。

于是周成王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派人去把周公请回来,灾异现象便因此消失,国家的粮食也获得了丰收。

和周公“守持正固、中心纯正”的处世态度不同的有西汉末年的王莽。王莽未做大官前,也是谦恭下士,他的德行几乎无人不称赞,但是后来作为外戚而篡位称帝,没有时刻保持中心纯正,被权力地位诱惑,终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劳谦,万民服也

《象传》中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也就是勤劳而又谦虚的君子,能够让所有人都敬服他,这也是有品行的领导者的最高标准。《老子》中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成不居,即是保全自身,君子有终的重要方法,也与“劳谦”的思想不谋而合。

所以九三爻中的“劳谦”是《谦卦》中品德最高尚的一爻,作为领导者最高的品德标准,也是作为一个君子最重要的处世哲学。

唐代名将郭子仪可以说做到了“劳谦”,安禄山造反,唐明皇逃难,唐朝的天下已经完啦,是郭子仪一手把李氏天下扶起来,把它救活的。

郭子仪战功卓著,所以很多人替皇帝出主意,要皇帝收回郭子仪的兵权,免得郭子仪造反,对皇帝不利。于是皇帝就下命令,要他把兵权交出来,他马上照办,统统交了,只带了几十个老弱残兵,回去种种菜、养养鱼,国家的什么事都不管不问。

等到天下又有事情,西羌造反,什么人都挡不住,皇帝叫他出兵,他一个兵也没有,但他一接到命令,换上军装,带着那些老弱残兵上马就走。

一路走,一路收容散兵游勇,只要有只手、有条腿的他都要,就这样一路收容,编成了部队。当他又把敌人打败了,皇帝叫他下来,他就把兵权交下来回家,还是那几个老弱残兵跟着他。

皇帝身边的太监妒忌郭子仪,挑拨唐代宗下令把他父亲的坟墓都挖了,他都知道。后来唐代宗见了他,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向他道歉,不该挖了他的祖坟。郭子仪说:“陛下不要难过,我带兵几十年,我的部下挖了人家的祖坟不知道有多少,我想我这个是报应,不要管它是谁挖的了。”

因为“劳谦”,郭子仪活到八十多岁,福禄寿考,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他是真正做到了“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一生对国家有那么大的功劳,自己决不认为有功劳,至少不作自我表现。

隋朝末年,刘文静和裴寂一起劝李渊起兵,对奠定大唐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天下安定后,刘文静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而且又屡立军功,但是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此心中不平。每次朝中议论大事,凡是裴寂赞成的,刘文静一定反对,从此二人之间产生了隔阂。

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诬告他要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并派遣裴寂审讯。

刘文静在审讯时说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如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与众人相同,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实有不满之心。”

唐高祖对群臣道:“听刘文静这番话,显然是要谋反。”又听信裴寂的谗言,下旨杀死刘文静,并抄没了他的家产。刘文静临刑之前,拍着胸口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刘文静其实是不懂得“劳谦”的处世哲学,才召来杀身之祸的。


撝谦,不违则也

 “撝谦”在《周易本义》中解释为“发挥其谦”,无论对上对下,均发挥“谦”德,没有什么不利。《象传》中说“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发挥扩散谦虚的美德,不违背谦虚的法则。所以《谦卦》的第四条处世哲学就是不管对上对下都发挥谦德,这样不违背谦虚的法则,并且“得其宜”。

对地位高的人秉持谦虚的态度容易,对地位、知识不如自己的人一直保持谦虚的态度要难得多,所以“撝谦”强调谦德必须发自内心,对上对下要一视同仁。

《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张飞二人性格不同。关羽对刘备身边的谋士、战将很傲慢,但是对身边下人、普通士卒很好;张飞正相反,脾气暴躁,对身边士卒动辄鞭打。

后来因为关羽遇害,张飞伤心之下,大醉之后,军帐中的士卒多被他鞭打,甚至有鞭打至死的。士卒不堪忍受,终于有人趁张飞醉卧,杀了他。


用谦,征不服也

君子以谦德居尊位,对顺从、响应者自然施之以谦,但对骄逆者却不可一味用谦姑息,而要以“侵伐”制服,这与《象传》中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之义正合。《周易程氏传》中解释为:“然君道不可专尚谦柔,必须威武相济,然后能怀服天下,故利用行侵伐也。威德并著,然后尽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盖五之谦柔,当防于过,故发此义。”

君子的谦德也不可一味地谦柔,必须刚柔相济,当要征伐讨逆时,须行师征讨四方邑国,以平定天下。故《谦卦》的第五条处世哲学是谦虚不能太过,须刚柔相济,威德并重,必要时行师征讨邑国,无不利。

“利用侵伐”从表面上看来与谦不一致,但从骨子里看并不矛盾。因为谦是内高而外卑,并不是无原则地示人以弱,示人以无能,示人以低卑。

谦以待人是一种气度,是一种修养,是要以此感化对方,和谐气氛而获得完美的结果,并非向人乞求,因此谦是内刚外柔。当对方不服时,将内刚外柔换成内外皆刚,以“利用侵伐”的方式来完成既定的目的,就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了。

谦德不是软弱,不是一味姑息。君子有亲和力,让别人乐于亲近,但是君子也不可以不重威仪,让别人可以随便轻侮。

 

侵权必究,转载本文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