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

 老刘tdrhg 2016-03-11



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
7:丰有俊与东湖书院

南昌东湖书院曾是江西东著名书院之一,其地址在今日南昌市中山路东段,靠近东湖之滨的百花洲旁,这里至今还有小巷,还叫东湖书院。但据专家考证,南昌东湖书院实际上有两所:一所是元代的东湖书院,或可称为古东湖院;一所是清代重建的东湖书院,也被称为清东湖书院。古东湖书院坐落于南昌东湖之滨,因此定名东湖书院。书院就建在宋初李寅涵虚阁的旧址。

李寅,原籍建安,少年曾在南唐庐山国学读书。官至诸司使。赵宋时任过衢州参军,不久弃官归隐。李寅的儿子李虚己,亦登进士,曾任洪州通判。李虚己迎养父亲到官署,李寅看中东湖边的一块地方,便建起了涵虚阁。李寅和他的两个儿子——李虚己、李虚舟在这里讲学授徒,吟诗会友,故又称“三李堂”。李虚己的女婿就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

嘉定更化,理学与理学家由遭贬斥一变而备受推崇。书院建改达到宋代三百年来的最高峰。浙东鄞县人、陆门弟子丰有俊就在这个时候来隆兴府(南昌)任通判。他为了推动理学发展,光大陆氏心学门户,又见涵虚阁久废,便建议在此创建一所书院。他说:“古者学校既设,复有泽宫。今长沙之岳麓,衡阳之石鼓,武夷之精舍,星渚之白鹿,群居丽泽,服膺古训,皆足以佐学校之不及。此邦今都会,而不能延四方之名流,讲诵磨切,殆非所以助成风教,请筑锤焉。”

丰有俊的建议得到了当时秘阁修撰、江西转运使、权兼隆兴府事的胡颊的支持,胡颊是大名鼎鼎的庐陵人胡铨之孙。他们当即决定“营栋宇”,“丛简编”,然后招罗“贤隽”留居和攻读。

嘉定四年(1211),从秋到冬,在府学教授刘余庆的主持下,以“学宫岁用之赢”,给钱二百万,米百余石,沿湖修筑了三十四间房屋,建成了一所“门庭堂宇,宏丽崇深,庖幅器用,咸备无缺”的书院。胡颊又将东湖水利、水产和一部分公田收益划归书院,专供书院费用,并征求江南西路十一军州图书充入其中。

东湖书院的建设又得到继任知府、江西提举袁燮的支持,以至完成。

袁燮将东湖书院的建设情况上奏朝廷,宁宗皇帝赵扩敕赐“东湖书院”额,袁燮亲自书写《东湖书院记》。

记文不仅记载了东湖书院创建始末,更进一步阐明了陆氏心学的基本教育思想。他写道:“君子之学,岂徒屑屑于记诵之末者,固将求斯道焉!”他所指的斯道,就是“吾心”,而此心“不假他求”。因此,他主张,书院的教学就是引儒者相与讲习,有志于道,以养心、立身,从而宏大其器业。

陆子门徒袁、丰二人在主政隆兴期间,办起了传播师说的书院,并请陆九渊的长子陆持之担任东湖书院的山长。嘉定五年,陆持之又将他父亲的文集合为三十二卷,由袁燮重刻于东湖之滨。东湖书院也就成了宣扬陆氏心学的重要基地。东湖书院填补了陆九渊死后几十年的一段空白,它不仅在江西名声极高,而且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处白鹿,游东湖”成为当时名流、学者的荣誉学历,许多著名学者都先后在东湖书院讲学和游学。

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
东湖书院——南昌县高等小学堂——现在的百花洲小学,这里可能就是东湖书院的旧址了。

8:吴澄求学的临汝书院

临汝书院是南宋时期江西抚州的一所著名书院,淳祐八年(1248)由江西提举冯去疾所建,位于抚州城西南门外。

宋元之际的大学者、一代大儒吴澄从十六岁开始,便断断续续在这里学习。他的一生都深受临汝书院的影响。

这所书院在他的记忆中如根深叶茂之树,时时会探出些枝枝叶叶来,令吴澄难以忘怀。在《送临汝书院山长黄孟安序》中,他深有感情地回忆在那里学习的情景:

“余昔游处其中,有宿儒揭领于上,有时彦曳裙于下,肩相摩,踵相接,而谈道义论文章者,彬彬也。昼之来集者如市,夜之留止者如家……临汝为弱年游处之地。”

吴澄还在《临汝书院重修尊经阁记》里谈到冯去疾创建书院的情况:“宋淳祐戊申,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事,至官之日,以其先师徽国公朱先生尝除是官而不及赴,乃于抚州城外之西南,营高爽地创临汝书院,专祠文公,为学者讲道之所。”又一次提到“余少时一再就书院肄业,不常处也,退而私淑于经,一句一字不敢轻忽。资凡力小,用志甚苦”。

临汝书院的学术倾向是主朱学的。书院的创办者冯去疾是朱门弟子,书院崇祀的是朱熹,而书院主张“一字一句不敢轻忽”的读书方法显然是朱夫子“读书须是仔细,逐句逐字,要见著落”的再版,吴澄在这里受到朱熹学说的训练。

临汝书院的山长是程若庸。程若庸,字逢原,学者称徽庵先生,徽州休宁人。早年师从饶鲁、沈贵瑶,习程朱理学,曾主讲于江西万年的斛峰书院,还曾做过湖州安定书院的山长,是朱门的三传弟子。

吴澄在临汝书院是个勤于思考,有独到见解,喜欢诘难的弟子,而程若庸作为朱门弟子,其论说并不尽合于朱子之意,并没有株守门户之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拥有一定的质疑精神,这给吴澄印象极深。而吴澄的博学多识和观察敏锐使程若庸大为欣赏。两人遂成忘年之交。他还把自己的儿子程存复、族子程矩夫介绍给吴澄,希望他帮助鞭策这两位同龄人。吴澄在临汝书院与程矩夫结下了深厚友谊,程矩夫后来也成为元代著名学者和重要文臣。

临汝书院虽为朱门弟子所建,但从来就没有拘守朱学的门户。程若庸曾师承饶鲁,饶鲁虽为朱门后学,但其思想脉络与朱熹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临汝书院既为朱学阵地却又不拘守于朱门。吴澄在该书院还结识了许端朝等一些师友,就学名师,群处研讨,加深他的理学根底与修养,也培养了认真读书、大胆质疑的精神。这一切对他后来的建树影响很大。


9:夏友兰与鳌溪书院

抚州乐安鳌溪书院的创建者夏友兰,字幼安,为吴澄弟子,是草庐学派在在江西最著名的学者。

大德四年(1300)建鳌溪书院,他捐田四五百亩以赡学者,是为草庐学派的重要基地。拟建之始,他曾上书官府,陈述建书院的缘由:“儒者之学必先考忠信礼义廉耻,收敛此心,近而人伦日用之常,远而天地造化之运,必使秩然有当,洞然无疑。行之于身,得之于心,施之于事,无所不宜。用之于世,无所不能。其求端用力之方,在研究《四书》、《六经》,初非记览无益之书,以夸博洽;雕琢无用之文,以炫华藻而已。议建书院一所,延请名师,招致士友,相与传习。”

这个办学宗旨得到了吴澄的高度肯定,他对鳌溪书院的教育费心颇多,曾多次亲笔为书院山长撰写序文。书院尽管受官方约束,但还是较多保留了自由讲学的风气。由于书院离吴澄故里很近,这里自然也就成了草庐学派的活动场所。

吴澄曾用文辞斐然之笔著文称赞夏友兰:“……明悟之质,和精之气,深沉之重,重厚之气。

又称:

其少也……如新磨之剑,匣藏未试,炳炳辉辉,后而锋锐……其壮而学也,脱略凡近,超绝造诣,忘鉴于章句,探奥玄于理义,未尝执笔求工于文辞,未尝挟册多于诵记。

吴澄诗文出众,从这些赞语中可以领略。专家称,从整个草庐学派看,有义理与辞章结合倾向,学者中的许多人既是理学家,又是文学家,如虞集就被称为海内文豪。


10:吴与弼与耕读相兼的小陂书院

明代,在江西讲学的大师恐怕要首推吴与弼。吴与弼年轻时就以好学闻名,当时他父亲吴溥在京城做高官,他躲在家里读书,数年不下楼,即使往来于京都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也是粗衣敝屣,别人一点也看不出他是大官的公子。

吴与弼居乡下,躬耕田亩,自食其力,追随他求学的弟子很多,他便在家乡抚州崇仁建起了小陂书院。有意思的是,除了正常授学之外,人们还常常见到这座书院的先生带着弟子在田中务农,即使下雨天,吴大师也戴着斗笠、披着蓑衣与弟子们拿着锄头在地里忙呢。从田里到书院,他们放下犁锄,吴大师跟弟子们一道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稻粝蔬豆,心安理得。

《明儒学案》里记有这样一段细节,甚为有趣。

说是一个叫陈白沙的从广东来小陂书院向吴与弼求学。天还蒙蒙亮哩,先生就在外面端簸箕簸谷,干得欢呢。陈白沙不明就里,还躺在床上睡得正香,就听先生亮着大嗓门说:“秀才若为懒惰,而他日何与到伊川门下?又何与到孟子门下?”

陈白沙一听,自然赶紧起床,加入簸谷的行列。吴与弼肯定会满意地看着这位学生的举动,心里道,这才像话嘛!陈白沙后来成为了明代广东理学的泰斗式人物。

还有一次,吴大师在割禾时,被镰刀伤到了手指,他负痛说:何可为物所胜!竟挥镰割禾如初。手上那把镰刀毕竟还是奈他不何。

吴大师的这所小陂书院,就是一所既要劳动又要读书的半农半学的书院。

他在崇仁小陂讲学,史称其开“崇仁之学”。刘宗周称其学问“刻苦奋励,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他的理学,讲的是身心修养,通过履践和读书来修养身心。

小陂书院在崇仁县西北约二十五里,后人在此祀吴与弼,以他的号康斋称小陂书院为康斋书院。

11:胡铨与华林书院的关系及雷塘书院

南宋反对秦桧最坚决的庐陵人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一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把一生奉献给抗金事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操。胡铨的先祖胡奋,在西晋“永嘉之乱”时逃至江南,胡奋第四代胡履任江州刺史,胡履孙胡潘迁至奉新、高安交界的华林。华林胡家逐渐成为江南大族,他们建造的华林书院海内闻名。胡家历代出进士50余人。南唐时,华林世系的胡霸任吉州刺史,全家迁居吉州城东,胡铨即胡霸的八世孙。

胡铨家族为文化世家。胡氏华林书院和东佳书院、雷塘书院为当时鼎峙江南的三大书院。华林书院亦称华林书斋、华林学舍、华林书堂,在奉新县境内距县城五十里的华林山。其起始时间有关专家认为可推至南唐。《宋史》记载:雍熙中,邑人胡仲尧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集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华林书院在五代、宋初曾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四方游学之士常数十、数百人。据载,北宋宰相王钦若以及曾巩、曾布兄弟均曾到奉新胡氏书院游学。

华林胡氏以子孙的科举成就当做自己的光辉业绩,把入仕从政当做自己的荣耀事功,获取功名利实禄是华林书院培养子弟的根本目标。华林书院把儒家经典当作基本教材,他们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乐,为的是家传孝义,目标是与洙泗同风。正如有人诗中所说:“儿孙歌舞诗书里,乡党优游礼让中。”“万卷诗书堆四槛,四方宾客到儒家。”宋真宗曾盛赞华林书院的教学质量,称:“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有闻,朕只见今朝。”

江南三大书院的陈氏东佳书堂中科举者达20余人,成为门楣光彩的典范;而另一所雷塘书院一度“四洪”齐名,享誉士林。东佳、华林、雷塘书院创办者陈氏、胡氏、洪氏皆为义门。

其中雷塘书院亦称雷湖书院,在建昌(今永修)县,雷塘今划归安义县,为义门洪氏家塾,创建人洪文抚。《宋史》载:文抚六世义居,就所居雷湖北创书舍,招徕学者。洪氏大族,衣冠之家,书院延续时间也很长,不仅子弟之秀者皆肄业于书院,且四方来学者也不辞千里,鱼贯而进。洪文抚侄洪待用登咸平三年(1000)进士,为石州司法参军,他娶了黄庶之女为妻,成了黄庭坚的妹夫,两人有诗文相酬。元祐年间,洪师民重建洪氏书院,取名招贤。黄庭坚曾前来讲学。洪师民有四子:洪朋,字龟父,幼孤,受业于祖母李氏,手不释卷,落笔成文,尤长于诗,舅黄庭坚尝谓龟父笔力扛鼎,著有《清非集》;洪刍,字驹父,绍圣元年进士,官至谏议大夫,有诗名,著有《豫章职方乘》、《老圃集》等;洪炎,字玉父,元佑三年进士,做过知县,后为中书舍人,著有《西渡集》等;洪羽,字鸿父,绍圣四年进士,曾知台州。四洪与其老舅黄庭坚学术上均趋蜀学,皆为江西诗派的后继者。雷塘书院以“四洪”最为有名。

12:豫章二十四贤祠与豫章书院

明朝豫章二十四贤祠的前身是建于南宋时期的豫章书院。清代的豫章书院则在南昌进贤门内书院街(今南昌十八中为其原址)。明万历年初,巡抚都御史凌云翼与潘季驯先后修葺。书院祀宋、元、明诸儒,故又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被祀者为江西十三都著名学者“理学名贤”,即罗从彦、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李燔、黄灏、张洽、吴澄、吴与弼、罗伦、胡居仁、张元桢、欧阳德、邹守益、罗洪先、魏良弼、舒芬、罗钦顺、胡直、罗汝芳、王时槐、邓以赞、李材、邓元锡。时而有学者在此聚会讲论学问。

据有关资料载: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8),巡抚商丘宋荦(1634——1713)重建理学名贤祠,祀澹台灭明等四十七人。新增者有澹台灭明、范宁、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程垧、朱熹、张栻、黄干、蔡元定、真德秀、陈皓、饶鲁、胡俨、蔡清、邵宝、王守仁、胡敬方、万思谦、万廷言、章潢、邹元标等。宋荦等大吏并与南昌人士讲学其间。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词庙,并在祠右明故都督刘挺故宅建立书院,额题为豫章。马如龙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主书院讲习。熊飞渭,号损斋,字渔滨,康熙三年(1665)进士。曾主桂林书院,离豫章后又主白鹿洞书院,殁于白鹿洞。豫章书院成为由巡抚直接掌管的省城书院,逐渐取代了友教书院原有的地位。

康熙五十六年(1717),巡抚白潢重建豫章书院,延请原右通政使、新城(今黎川)进士鲁瑷主讲。总督常鼎、白潢与学政王思训等捐膏火并购书籍。白、王征选各府州县知名士子肄业书院,亲临课考,选择优秀作文刊刻流传。鲁瑷,字建玉,号留耕,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曾任主考,两任国子司业,太常少卿,学者称西村先生。白又疏请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赐额。康熙五十八年,玄烨赐书“章水文渊”额,由专差送到,悬挂书院之中。白自为祀文。祀文称:“皇上亲洒宸翰,书‘章水文渊’四大字颁赐豫章书院。”潢“率任事诸臣暨院中诸生谢恩赡礼咏叹圣天子崇儒养士意深且重”。书院立于“前巡抚马如龙,在康熙三十一年”。“又前此者,康熙二十八年”,“前巡抚臣宋荦市地进贤门内,创理学名贤祠,祀澹台灭明以下四十七人,与都人士讲学。二十年来废不复举。臣受事经年,驭吏绥民稍有余暇,思有以振兴文教。幸前规俱在,扩而充之,益营斋舍数十楹。就提学臣王思训岁科两试所得士亲加考阅,拔其尤者百几十人,俾肄业焉。给以廪饩,复购《十三经》、《二十一史》,唐宋大家文集,先儒语,延聘科目名儒、致仕家居者为之主讲习。于是次年庚子值乡荐之期,疏恳广额九名,视浙、楚中额以鼓厉士气。”“西江固文章道德之渊薮也。自欧、曾为大家鸿笔为千百年学者指南,而朱陆讲学于淳熙、绍熙间,门墙代兴。明之康斋、敬斋、整庵诸贤,绍李、张、黄、蔡以致知格物相传续。而念庵、东郭、水洲之徒,复崇阳明以推广良知之遗绪。学术盛而名位亦与之俱崇,朝内半江西之谣竟有明之祚,巍科世阀,常甲于天下”。“论者谓国家之元气系乎人材,人材之盛衰由学校之兴废。太学聚于京师,郡县之学遍”宇内。“书院者诸儒以经术教授其乡,杖屦、琴书,学者闻风景从,较之王国设馆更为切实。然宋世四大书院,江西白鹿洞则知江州周述为之,湖南石鼓则知衡州刘耀为之,岳麓则知潭州朱洞为之”。“世徒知明复、南轩诸先生讲学授徒之功,而不知营斋舍,赡生徒,非司牧地方有力者不能胜任”。朱熹“知南康军而宏白鹿之制,则又身当其任而为所得为,故其盛至于今不废”。潢则“又能身当基任之所得为,不敢以难自诿”。故竭力而为书院建设尽其所能,作出了贡献。

沿革:豫章书院——江西大学堂——现在的南昌十八中
13:杜子野与鹿冈书院

王安石求学过的抚州宜黄县鹿冈书院,是有乡贤、诗人和学者之称的杜子野的讲学处,人又称杜子野先生书院。

杜子野(1031—1100),宜黄县鹿冈人,自幼勤奋,以博学闻名,平生致力办学,创鹿冈书院,又曰“ 云馆”。荆公王安石自临川负箧来游,在此受学。他朝夕与杜子野问教析疑,两人又览山水之奇观,乐佳木之繁阴,相与吟咏其间。王安石在宜黄读书堂、鹿冈书院留下五言绝句:“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熙宁六年(1073),朝廷授予杜子野“特奏名”进士。

王安石做了宰相,杜子野到王府见到这位昔日的弟子、今日有出息的大人物。王安石问他有什么需求?杜子野指着王安石书房壁上挂着的颜真卿所书东方朔画家赞碑拓本说:“能将此拓本赠我,足矣。王安石毫不犹豫地取下像赞,并与金帛相赠。杜子野只收了像赞,余均退回。王安石深为这位乡贤甘于清贫崇尚先贤的情操所感动,一辈子没忘记这位老师。

14:李觏与盱江书院

被人称为王安石改革的思想先驱者、哲学家的李觏,在抚州南城创办盱江书院,罗伦的《建昌府重修李泰伯先生墓记》中说:“南丰曾子固,其高弟也。”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故里以盱江流经其地,因以为号。其祖居多里在宋时属南城县,明代新设泸溪县,今改名资溪,为江西资溪人。李觏出身贫寒,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江南贱夫、草芥之民。幼即好学,六七岁开始知韵、习书,十二岁近文章。李觏曾多次贡于乡郡,皆落弟而归,于是一心向学,办起了盱江书院,以教授自资,赡养寡母、妻子。以文章知名。“东南人士推以为冠”,闻风而至的从学者千余人。其所著丰富,有《李觏集》行世。

盱江书院于南宋宝祐三年(1254)由知军杨镇重建。有兴文堂,祀创建人李觏。开庆元年(1259),知军曾禁又重建,有思贤堂、明伦堂、洙泗堂以及诚意、正心、格物等斋。景定三年(1263),知军钱应孙籍富户犯法田三千亩入于书院。又扩建书院,创殿宇讲堂、荐授书院山长之官。元、明、清皆有史实记载,为建昌郡(军、路、府)书院之首。

15:曾巩和南丰曾氏书院

曾巩的故乡抚州南丰县的南丰书院,是曾巩和弟弟曾布等人求学读书处。南丰书院原是曾氏旧宅,后改为地方公建,成为朝廷官设的书院。

曾氏世居南丰,曾巩的四世祖开始就居于南丰,可谓历史悠久。曾氏学舍建于宋初,甚至更早,可以追溯到曾致尧时。据《南丰县志》:“旧有书院在奉亲坊,曾密公旧宅,曾巩有《学舍记》。”在《学舍记》中曾巩谈到幼时从先生读书受学的情况,其中有“十六七时窥《六经》之学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人,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之类的话,可见曾巩日后著文成名之志即始于南丰书院。

据资料记载,自太平兴国至宣和间,南丰曾氏中进士者三十余人,其中曾巩就“一门六进士”,而有功名者近百人,这些都与曾氏学舍即南丰书院有巨大关系,其影响可知。曾氏学舍是一所家族式书院,其改为公建书院之确时已不可考。《同治南丰县志》只说到宋时有书院,曾巩为之记。因此曾氏学舍作为南丰书院前身,始于宋初,至元毁于兵火,后又复建。元代朝廷官办的南丰书院,祀曾氏诸贤。

抚州书院从乡村教育家杜子野在宜黄办鹿冈书院后,曾巩兄弟在临川办兴鲁书院,他还亲自制定校规并任教,从此,书院便在临川各地办了起来。

16:乐史与慈竹书院

乐史(930—1007),字子正,号月池,抚州宜黄人。乐史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度过的。南唐后主时期,先以文辞而在南唐任秘书郎。入宋曾为平原主簿,后辞官归隐。太平兴国五年(980),乐史进士及第。

乐史知识渊博,“平生嗜好著述”,在文学、史学和地理学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在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撰写了历史地理学巨著《太平寰宇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空前完备的全国性地方志书。全书共计200卷,按照唐朝行政区划,把全国分为15道,详细记载了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平定闽越和北汉后的中国各州县的地理沿革、风俗物产、人物古迹和艺文传说等内容。

乐史大约在举进士前隐居读书时,创办了慈竹书院。书院原址位于今乐安县。乐史曾作《慈竹诗》劝世,他在诗序里说:“予知陵州,见城郭村坞中有慈竹,生内向,不离根本,非独物象之奇,实乃草木之义门也。唐王勃、乔琳虽各为赋而孝慈之怨劝无闻焉,因为诗以识之。”《同治乐安县志》载:“慈竹书院在县西,慈竹出自陵阳,连理而无旁枝,乐侍郎史移植庭阶,枝干森耸,迥异凡竹,此书院由名也。”乐史和他四个儿子乐黄中、乐黄目、乐黄裳、乐黄庭皆为进士,“一门五进士”遂成千古美谈。

17:流坑书院

在江西抚州乐安县有一个被称为“千古一村”的村庄,叫流坑。古代流坑人执著于科考举业仕宦之途,其坚忍不拔世所罕见。

千年流坑,初建于南唐五代,全村以董姓为主,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认唐代宰相董晋为先祖,是明代理学家董燧的家乡。流坑历史上可谓人才辈出,尤其在科举仕途上。宋、元、明三朝,流坑人中进士者多达33人,文、武状元各1人,官职上至宰辅、下至知县的流坑人更是多达200余人。董氏还有一批在理学、经学、教育、医学和经商诸方面有相当高造诣的人。

流坑不仅出了状元和众多进士,出了理学大家和宰相大官,还出了一个九十九岁高龄,以老眼昏花之年,齿落牙摇之躯,日日拼搏于青灯黄卷之中,无数次辗转于雨泼雪浇赴京赶考之路,而终于斩获赐进士并得授四品翰林编修的黄光乾老人。

流坑人在科场冲锋陷阵,屡有斩获,是因为流坑人家学有师承,村中大小众多的书院作了良好的铺垫。流坑宋代就有桂林书斋、子男书院、心斋书院和西山书院等多所学校,元代以后其数更多。明万历十年(1582)所修族谱便录有天芳书屋、雪峰精舍、蓉山书院等书院二十六处之多。清道光庚寅年(1830)又修族谱录有子男书院、心斋书院等书院、书屋、精舍共二十八处。在此之前,嘉庆十年(1805)修族谱时还曾收录“心斋董先生书院记”、“雪峰书院记”等有关书院文章多篇。许多书院一时名重遐迩,如“西山”、“心斋”、“雪峰”即为三处著名书院,四方名儒多执教于此。另外大宗祠有文馆,各房的大小宗祠亦往往有族塾,延师课教本族子弟科举制艺及辞章之学。各学塾皆有宗族资学之学田、祭田,总数在千亩以上。子弟进学科考,各级祠堂亦有不等的盘费资助。流坑村北的玉皇阁、村南的三官殿等处,则专为秀才、文士文会之所,供定期论学为文,诗词唱和。除此之外,流坑还广建各种纪念性建筑,如状元楼、宰相状元坊、五桂坊、文武魁元坊、步蟾坊等,万历年间其数竟有三十座之多。这些楼坊既向他人夸耀展示流坑人文之盛,也使族中子弟一开始就为一种劝学上进、光宗耀祖的浓烈气氛所包裹浸润,鞭策他们发奋读书。这些书院及建筑对流坑历史文化的发达作出了重要贡献。

流坑书院的建筑多为纵向长方形,前为横向长方庭院,前墙正中的两侧院墙分别辟牌坊式门,后为三开间的两进或三进式主体建设筑,下堂单层,上堂双层,构成集讲学、祀孔、敬贤、藏书于一体的综合书院。流坑村北陌兰洲上的文馆,是村中留存至今的一座最大的书院,始建于明,重修于清,为一前带泮池庭院的三进式建筑。文馆内部,两厢为学子书房,中堂为先生讲坛,上堂供奉西汉大儒董仲舒等祖先、名宦、乡贤牌位。文馆之侧,尚辟有小巧花园一个,还有藏书楼。从这座书院足可想见当年流坑教育之盛。

18: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龙光书院,在丰城西南部荣塘境内,即丰城古县治之地,为宋代私办,宋高宗赵构赐名的龙一所著名书院,收入《中国书院辞典》。北宋大观元年(1107),陈瑞(字应龙,官至大司寇)迁居荣湖后,首办第一件事是立荣塘义无反顾学。明陈廷章《龙光书院事实》曰:“吾祖荣湖应龙公於宋大观丁亥,立书院于古丰县治之上榜,晋令雷孔章(雷焕)掘剑之侧。剑池之名鸣天下,览山水之胜,有志以立义学,以诲乡邑及四方之来学者。捐剑池庙、山寺桥陂上田五百亩以给之,远近无不感动。”

龙光书院建筑规模,是丰城历史上所办书院中佼佼者。其建筑风格,具有四合院式布局的特点。院落座北向南,分前后两进。中轴线上,首为大门、上石匾嵌有“龙光书院”四个黑色字,真字体,长2米,宽0.5米,今仍存,中为大殿,置先师孔子圣像;后为六经楼,藏经书三千余册;之后为仰止堂。

19:燕山书院 于遂川县堆子前镇鄢背村井下组,座西南、朝东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竣工,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982平方米。他是当地黄氏家族开基之祖黄由相的三个儿子义方、义言、义齐共同修建的一所家族书院,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燕山书院的建筑工艺、绘画艺术和保存数量等方面,全国罕见,是江西乃至全国家族私塾的建筑文化代表作。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

20: 龙江书院,建成于1840年(清道光庚子年)。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当年也是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整座书院,分中、前、后三进,面积2000余平方米,大小合计100多间,现存42间,系砖木结构。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按原貌维修。这里真正出名是因为是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会面旧址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砻市,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会师”。当时,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是4月25日到达砻市。4月28日,指挥部队担任掩护任务的毛泽东也回到了砻市,他听说朱德等人住在龙江书院,立即带领几名干部赶来,在书院的门口和朱德同志第二次会见。接着大家一道登上书院的最高层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参加交谈的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王尔琢、张子清、蔡协民、何挺颖、袁文才、何长工、胡少海、黄克诚、龙超清等。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根据地的主要情况;朱德谈了湘南暴动和部队转移上山的经过。在亲切的气氛中,大家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并定下5月4日召开军民庆祝大会。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

21:号称江西最早的书院——匡山书院。这所书院的创办者是后唐的罗韬(公元886——969年),字洞晦,一字晦夫,号匡山,吉州泰和(今泰和县)人。他除了儒学,还博览群书,以广耳目。由于这样长期刻苦学习,因而使他学富五车,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学者。五代后唐初,罗韬被征授为长沙通判,到任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有很好的政绩,受到皇上的褒奖,几年后因病告退,回到家乡,从此隐居乡村,娱于山水,以教书育人为业,不再步入仕途。 罗韬回到泰和后,便离开中团村,来到风景秀丽的匡山(又名义山、王山、子瑶山,在泰和县城东南80里)居住,更潜心于学,决心隐居终身。因他学问渊博,品行又高洁,故四方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为满足青年的要求,罗韬遂建书院于匡山之下(今泰和县苑前乡书院村是其故址),以育贤才。著有《匡庐记》三卷、《门人问答录》五卷、《琳王郎馀稿》一卷。这事传到朝廷,明宗李亶于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八月敕赐“匡山书院”匾额,命翰林学士赵凤书之,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冯道为之记。这样一来,匡山书院的名气就大了,而且影响到后世。。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

22: 潋江书院位于潋江镇楼街,书院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为庭院式建筑,由门厅、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阁等组成,占地面积4903平方米。她的出名也是因为“红色”,1929年4月,毛泽东作为红四军党代表在这里传达了中共六大会议精神,并在此主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1930年至1934年,书院为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江西著名书院大观(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