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刚与他的“眉州东坡”酒楼的故事

 头头李生 2016-03-11

王刚与他的“眉州东坡”酒楼的 

    1999年王刚在劲松开了第5家眉州东坡酒楼,“这时发现单靠我个人的经验和勤奋不行了,一些优秀的管理人员和厨师纷纷离开”。于是从第5家店开始,“我给员工建立档案,成立了管理日常事务的办公室,每个员工的资历、学历、技术级别都一一记录”。      

    王刚对行业的见解是,“中国的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看中的是IT、汽车、家电、房地产等等,但是一部彩电的终端利润可能才10元,这些行业有的90%以上的知识产权不在中国人手里。但是中华美食是中国完全拥有知识产权的,我们做好一盘菜,利润不止10元。再往深处想,中国是农业大国,八九亿的农业人口在生产农副土特产,我们表面上是经营饭馆的,实际上我们是农副产品的终端市场,我们在做让农副产品增值的事情。所以我提出,未来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是餐饮业,产业化以后称之为食品业。中国的餐饮业已经连续十几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增速在16%~20%,这是不容忽视的数字”。

中餐标准化的争论

满满一桌研发的新菜品,包括老火猪肝、春饼、炒鸡宝、炒胡萝卜丝、炒蓝菜苔等,王刚、梁棣、郭晓东、总厨何正宏、研发总厨陈兴跃一一品尝。这样的试餐经常有,往往一道菜推上餐桌前,内部人要品尝几十次。

王刚说,很多人觉得中餐不可能标准化,更谈不上产业化。“我觉得中餐可以产业化,首先解决标准化的问题。一个品牌想延伸,必须连锁,我在2003年开到第7家店的时候,就发现80%~90%的中餐是可以标准化的。很多研究饮食理论的专家坚信中餐不可以标准化,我就在用自己的实践给专家们破这个题。”      

对于标准化,王刚有自己的心得。他说中餐确实是艺术,就好像国画如果用复印机印出来,就一钱不值了。但这种艺术只占普通菜品10%~15%的比例,比如厨师的心情、能力、火候等,这是有个人印记的地方。但是配料、流程等是完全可以标准化的。标准化不是什么都一样,什么都一样的东西很可能什么都不是。对于中餐追求完美是对的,但刻意追求完美是不对的。比如东坡肘子,如果完全由中央厨房做好,100%一样,那就会影响上桌后的品质。东坡肘子的重点是火候,温火炖,少着水,火候到了自然美。所以王刚认为,标准化的前提是不影响口感甚至能增强口感,标准化之后,对于中餐的规模扩张大有益处。“比如如果我的20个店分别采购东坡肘子,那么20个采购意味着20个漏洞,集中采购就只有1个漏洞。可以降低差错率,缩短环节,降低成本,争取利润的最大化。多赚取的利润一部分回报消费者,我将一部分利润用来研发新菜,每年投入很大精力。”

小吃是比较容易产业化的,包子、叶儿粑、冻糕这些由中央厨房完全做好,再配送到各个门店。有些菜品的原材料和辅料统一采购,初加工成半成品,统一规范配料的分量、搭配等,再由各个门店的厨师完成剩下的操作。      

1999年眉州东坡劲松店开张后,王刚就提出了“店中店”的想法,希望客人在店里既能吃到正餐,也能品到小吃,吃完了还乐于打包带小吃回去。现在眉州小吃成为王刚餐饮业态里边最挣钱的,因为小吃流量大,“别看卖一碗面才5元,但是如果我卖5000甚至1万碗面,这个利润就比较惊人了。我们以餐厅里的一张椅子来看利润,在眉州东坡酒楼里的一张椅子,一天可能接待2位客人,如果人均消费50元,一天的流水是100元。小吃店里的一张椅子每天接待近10人,如果人均消费15~20元,流水就有150~200元”。      

王刚说,现在都注重中餐产业化,但是不要死守个人风味,因该将传统的做菜经验应该与现代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菜品,获得更大的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