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记忆——管干部饭

 风过竹笑 2016-03-1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大队没有小食堂,村里也没有小饭店,公社干部驻村或临时到村里工作,都由村里统一安排到社员家里吃。人们叫管干部饭。

乡村记忆——管干部饭

在那政治至上的年代,能够有资格管干部饭的人家,必定是信得过的人家:成分好些,本分老实,家里拾掇得干净。上面要求进村干部要同社员一起吃家常饭,每顿饭的标准是4两粮票2角钱,饭后一并交给社员家。

乡村记忆——管干部饭

记得我家第一次接待的是位转复军人模样的吴姓干部,午饭是玉米饼子就着萝卜块与虾头酱煮的菜,母亲特意多加了些猪大油。那干部吃得很香甜。饭后,他看到水缸里水不多,不顾家里人阻拦,拿起水桶就去挑水,直到水缸满了才笑盈盈地走了。

当时社员口粮数是由上级统一订的标准,每人每年350斤粮(未经加工的),包括玉米、小麦、地瓜及小杂粮,糕点、奶粉等副食品,一般农户是买不起的。于是,为了节省粮食,通常晚饭多是吃稀的,或是中午剩下的晚上再热热吃。

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们刚吃完晚饭,饭桌还没来得及收拾,村干部便领着一个人来我家吃饭。母亲一下慌了,饭桌上剩了两个玉米面和着地瓜面蒸的凉干粮,一碟自家腌制的香椿,还有一些地瓜面稀饭,这怎么能给人家吃呢?她准备再到厨房重做一些饭。那位干部赶忙拉住母亲,说什么也不让做,他洗了洗手,坐在饭桌前拿起那玉米饼子,笑着说:“凉热正好”,便大口吃起来,不多时,吃了一个半饼子,又喝了碗母亲用开水兑了一下的稀饭,打着饱嗝,把粮票和钱放到桌子上,走出门外。过后,母亲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心想,再有干部来家吃饭,一定要好好招待人家。

乡村记忆——管干部饭

那年秋天,村里来了位驻村干部,姓臧,据说在某单位任过书记,人称臧书记。一个月以后,群众送他一个新名字:“爱喝地瓜丝稀饭的书记。”听说他到谁家吃饭,就提前打招呼,要人家擦地瓜丝饭。起初人们认为他怕麻烦大家,故意这样说的。在今天吃惯了白面粉的人看来,能喝上一顿地瓜丝饭是一种享受,但在粮食紧张,只能以地瓜为主的日子里,地瓜丝饭只能算是一种无奈的享受了。那天轮到我家管饭了,母亲先蒸了几个黄橙橙的玉米饼子,又熬了些地瓜丝饭,并特意加了些花生豆和豇豆,水也添得少,熟后粘稠稠的。

平日里我们喝地瓜丝饭可舍不得放花生仁和豇豆,也不能这么稠。吃饭时,臧书记对玉米饼子一个也没动,专喝地瓜丝饭,刚喝了几口,他沉下脸对母亲说:“大嫂,我知道这是专为我擦的。花生仁那么金贵,平日里谁舍得这么吃啊,再别这样了,我心里不过意。”看来,这位臧书记还是了解农民的。当时,每人每年只有4两花生油,平日只靠买斤肥猪肉来家熬油。豇豆更是少得可怜,有点还想留作推汤用。听到这番话,母亲沉思了半晌。

乡村记忆——管干部饭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村里有了小食堂,主要是用来招待来村做生意的人,同时也招待镇上派下来的干部。村民也不再管干部饭了。最近几年,听说区里每年都组织一些青年干部到指定的村里与村民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反响较好。我想,这大概是对当年管干部饭形成的好风气的一种传承吧。

点击关注我

推送牟平政务信息、本土文化、吃喝玩乐 、资讯八卦等诸多优质内容,牟平最接地气、影响力最大的本地微信平台!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