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巫云瑞:循客家千年印记扬龙岗十足精神

 369蓝田书院 2016-03-11

口述人物:巫云瑞 采访整理:深圳侨报记者 尹萌

 

守一座祖屋 看龙岗变迁

 

1952年,9岁的我跟随父母从马来西亚辗转回到龙岗,住进了祖辈留下的产业——七星世居。那时,一座围屋就是一个村落,四面多是农田荒野。如今,七星世居还在原处屹立,但周围的面貌已经大变,一座城市悄然崛起。



巫云瑞,194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52年随父母回到祖籍龙岗竹头背村(现龙城街道五联社区)定居,曾任教于平冈中学。巫云瑞热爱客家山歌创作,多年来致力于保护客家文化历史,曾获得“感动龙岗”人物等荣誉。


我爷爷出生在龙岗竹头背村,像客家人祖祖辈辈那样,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惜颠沛流离下南洋。我的父亲和我都出生在马来西亚,但在那里,我们的生活并不好,居住在深山中,家门口常有野兽出没。在马来西亚一次“排华”潮中,父亲带着我们一家重返故土,回到爷爷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当时的竹头背村让我觉得“眼前一亮”。气派的大围屋中,住了很多族胞,围屋四面有墙,四角有炮楼,只有前后两个大门供人出入,洋溢着平安、和乐的气息,这就是我们渴望的家乡的味道。

 

不仅是竹头背村,整个龙岗都是平安和乐的。我经常跟几个小伙伴一起,步行一个钟头到龙岗榕树头赶集,逛完集市就在龙岗河里洗个澡,一路玩玩闹闹地回到大围屋。

 

对我而言,围屋生活至今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只有对比起后来的快速发展,才能看出当时生活的拮据和艰辛。


 

上世纪80年代,巫云瑞用录音机录制他创作的客家山歌。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龙岗周边的工厂多了起来,龙岗人的钱包也随之鼓了起来。许多人家盖起了自己的房子,甚至建起了厂房,我家也在围屋旁盖起了属于自己的一座平房。如今,那座建于1982年的老房子还守在七星世居旁,早已无人居住。1996年,我家又盖起了一栋四层小楼,楼上自住,楼下出租,生活变得更加富足。

 

就在同一年,七星世居在村民的组织下全面修缮。当时,为我们祖祖辈辈提供庇佑的七星世居大半已然坍塌。多年来,大家不是不想修,主要还是因为手头不富裕,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到了1996年,我提出重修宗祠时,立刻得到全村的积极响应,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地给予资金支持。最后,村民与居住在香港和海外的族胞们筹资22万元,将七星世居修葺一新。

 

从重修祠堂到今天又过去了20年,这20年龙岗变化的速度较之前更是有增无减。社区个个办工厂,家家汽车到门边,高速公路天下连,地铁通到家门前……这样的生活,让人看着就高兴。

 

唱客家山歌

 

展龙岗风情

 

我妈妈爱唱客家山歌,受她的影响,我从小就喜爱客家山歌。从客家山歌中,能够听出客家人的乐观豁达,而龙岗的客家山歌还有独特的韵律和风情。在我创作的山歌中,能看到龙岗生活的点滴,更能看到龙岗人的精气神。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世代流传的独特文化,山歌曲调相对固定,歌词却是信手拈来,内容往往诙谐有趣,展现了客家人的乐观和智慧。

 

我妈妈爱唱山歌,在田间干活时,累了倦了就唱一嗓子,逢年过节人多热闹时,也说唱就唱。在我小时候,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龙岗榕树头就常有人唱山歌,我妈妈经常去那里“露一手”。



上世纪90年代起,年轻人接触的现代文化越来越多,了解客家山歌的越来越少。我的四个儿女没有一个会唱山歌,榕树头的“山歌会”也不再年年举办了。我意识到,长此以往,客家山歌可能面临着失传——若干年后,也许有人想唱客家山歌,但不知它的曲调了。

 

于是,2005年退休后,我就开始从事搜集、保护客家山歌的工作。借着与巫氏一族联络往来的契机,我经常有机会走访粤东地区和香港等地,每到一处,我都会留心收集客家山歌词曲,自己抄写成小册子。一些收集到的古本“岁数”比我都大,在民间流传已久,往往残破不堪,我将它们重新整理装订、复印成册。

 

对于热爱山歌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礼物,每当我将复印本送给他们时,他们总是高兴得眉开眼笑。有一次,我将一本复印本送给一位香港商人,他爱不释手,并为我这样一位老人出钱出力做客家山歌收集工作感到惊讶。他表示,自己也会珍视山歌等客家文化遗产,并参与到收集、保护的行列中来。还有一些没听过客家山歌的人,看到内容质朴却妙趣横生的山歌集,也会会心一笑,生出几分兴趣,甚至要我唱上一曲。

 

除了收集山歌,我还喜欢创作山歌。“大运新闻也新鲜,深圳特区来承办,全国人民来支援,大运一定春满园……”“大家千其(“千其”为客家话)爱记清,龙岗人爱讲文明,尊老爱幼新风尚,坐车让座敬老人……”这些山歌都是我看到龙岗大事小情时有感而发的。2012年和2016年,分别由平冈中学和龙城街道出资编印了两本客家山歌集,我创作的28首山歌都收录其中。这些客家山歌集也曾作为文化礼物,被带到龙岗周边城市、福建和香港,龙岗的故事也随之传唱。

 

从政府、学校出资编印客家山歌集一事不难看出,社会对客家山歌的重视度明显提高了。2010年以后,我也感觉到龙岗政府和群众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的决心。

 

我现在居住的五联社区有客家山歌队,唱歌的、伴奏的加起来有十五六人,经常聚在一起唱山歌。除了五联,龙岗还有至少二三十个社区组建了规模不一的山歌队,在街道、社区牵线搭桥下,我和很多山歌队有过交流,还一起参加过政府举办的“客韵大舞台”、“客家山歌赛”等活动。

 

2011年大运会前夕,龙城街道邀我创作了客家山歌剧《转唐山》,展现了一个“海归”刚回龙岗发现家乡巨变,邻里乡亲用唱山歌的方式向他描述家乡如今美好生活的故事。该山歌剧作为深圳建市以来最大的客家山歌剧,在深圳乃至广东省颇有名气,也丰富了龙岗的文化内涵。


 
唱客家山歌贺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


在《转唐山》排演过程中,有街道从中“做媒”,30多名客家青年参与演出。20多年来,我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年轻人加入到客家山歌的表演中,心里十分感动。也正因为这次活动的成功,我萌生了让年轻人也爱上这门艺术的想法。

 

2012年,我被评为“感动龙岗”人物,此后经常受学校邀请,为青少年表演客家山歌,讲述山歌背后的故事。在政府的支持下,也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学山歌。我曾为龙岗区盛平小学创作了一首《龙城处处花盛开》,参与演唱的孩子中,很多并不是传统的客家人,而是来自来深建设者家庭的“新客家人”,他们用不标准的客家话唱出客家山歌的经典曲调,让人不禁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龙岗精神感叹。

 

护客家文化

 

盼世代传承

 

除了客家山歌,老围屋、客家土话、民俗传统等都是龙岗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保护与传承。透过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我们能够看到龙岗人勤劳质朴、聪慧友爱的美德。

 

龙岗是深圳最主要的客家聚居地之一,布吉、横岗、龙岗、坪山、坪地等地都有气势磅礴的大围屋,一个围屋内往往都是同族同姓的人,而每个姓氏背后都有一部迁徙传奇。

 

居住在龙岗的巫姓族人数百年前从中原南下,有据可考的迁徙历程是从福建到兴宁,经龙川至惠东,最后才在龙岗定居。迁徙路上的坎坷经历练就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但那些奋发图强、勇敢探索的故事却渐渐被遗忘了。因此,十多年来,我在收集客家山歌的同时,还收集了不少客家历史故事。循着巫姓人的迁徙足迹,我拜访过兴宁、梅县等地,制作了一本巫姓族谱,并整理了一本客家土话本。

 

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平冈中学给了我很多帮助。19792005年,我曾任教于平冈中学。这所学校建于1930年,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对于传承龙岗文化与精神,它也有一份使命感。


 
教社区学校的孩子唱客家山歌。本版图片均由深圳侨报记者 钟致棠 摄


当时,平冈中学在距离不远的鹤湖新居有一块劳动基地,我经常带学生去体验劳动,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历史,传承客家人的勤劳美德。

 

鹤湖新居是龙岗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也是深圳现存客家围屋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97年,龙岗将它活化利用成客家民俗博物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鹤湖新居作为博物馆开放以后,我经常去参观,只要想它了,就进去转转。我发现它变得越来越好,很多客家传统器具,小到扁担、竹笠,大到榨油的工具都有展示。博物馆院子里经常有活动,客家山歌、客家美食都能见到。

 

听闻龙岗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将整合鹤湖新居等资源,沿龙岗河打造“一河两岸客家文化风情带”,我这个“老龙岗”百感交集。如果真能在龙岗河边打造一个既体现客家文化,又吸引旅游和商业的“风情带”,龙岗人没有一个不感谢政府!

 

龙岗人对龙岗河的感情太深了!多少龙岗人都是喝着龙岗河河水长大的。1983年前后,因为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好了,龙岗河两边工厂多、房屋多,排污又没做好,所以一度又脏又臭。但2011年,为迎办大运会,龙岗区下决心治理龙岗河,以超常规的力度迅速推进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倾力打造流动的城市绿道。大运会前,龙岗河干流治理一期工程竣工。继一期工程完工后,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二期主体工程也于201312月完工,龙岗河又变得清澈漂亮了。

 

现在,每次我去龙园玩,总要下到河边的亲水步道上,近距离看一看龙岗河的变化,回忆小时候在里面洗澡、捉鱼的快乐。去年夏天,我去龙岗河,看到几条约莫五六斤重的鱼在水中游,这么美的场景真是好久没见过了,那种失而复得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

 

想象龙岗河畔未来繁荣的景象,也许会有很多客家后生在那里唱起山歌,也许会有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迷上客家文化,我心里便禁不住陶醉……

 

龙岗山歌就是这个调儿!

 

难忘事件

 

今年元宵节,我受邀到老龙岗榕树头唱客家山歌,特地唱了几首龙岗本地的山歌。下台以后,几个老人家抓着我的手,激动地说:龙岗山歌就是这个调儿!

 

有个阿婆告诉我,她想念龙岗本土客家山歌,买了很多光盘来听,可是那些山歌都不是龙岗调儿,她心里特别失望。“我有好多年没有听过龙岗山歌了!”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显得特别激动。

 

我想,能让人们重拾往日的记忆,不会在彻底遗失时追悔莫及,就是我传唱客家山歌、保护客家文化的意义。

 

在那天的表演中,我还唱了一首歌词幽默的传统山歌。唱完后,年轻的主持人告诉我,他不是客家人,听不懂山歌的词儿,但看到台下客家的男女老少笑个不停,就知道内容一定很精彩,他也跟着乐了起来。

 

在这样的认可中,我也看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艺术,也有着跨越地域、跨越语言的魅力,值得发扬光大。

 

人物问答

 

记者:您参与过哪些意义非凡的重大事件?

 

巫云瑞:客家山歌剧《转唐山》为大运会献礼,在大运会期间宣传了龙岗本土文化。这也许只是大运会中的一个小音符,但能够参与那场改变龙岗人生活的盛会,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令人骄傲。

 

为了做好这个节目,我忙前忙后,三个月瘦了五公斤,但这个节目能够成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例如平冈中学校长曾钦泉帮我参谋内容,龙城街道的工作人员帮我调配人手。我还记得,当时需要30副竹板做道具,买不到合适的,我就决定自己做。这件事做起来费时又费力,村里很多人主动来帮忙,大家齐心才把这件事做好。

 

记者:在传承客家文化的过程中,有哪些人和事令您印象深刻?

 

巫云瑞:我在平冈中学做德育工作时,经常给学生讲客家礼节。“客家”顾名思义就是世代客居异乡的,所以客家人对“做客”和“待客”很有讲究。有次一个男孩子很懊悔地说:过去爷爷跟我说过很多规矩,我都觉得是老一套,现在才知道,这其实是风俗,我以前做错了不少,还不知别人怎么笑我呢!

 

其实,做客时文明礼貌,待客时热情周到,是客家人的传统,如何敲门、如何入座、如何问候在老祖宗的家训、家规中都有体现,放到现在也不落伍,值得我们学习。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微信号:szkjwhyjh):立足深圳,辐射海内外,弘扬客家文化与精神,积极研究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挖掘客家文化的精髓,发扬客家先辈的优良传统,开展客属文化的现代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