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学习、求知、读书,有什么用?

 天地人和w 2016-03-13

最近在读毛姆的长篇小说《刀锋》。刚看到这样一段对话:

“他学那些死去了的语言有什么用?”

“有些人求知就是为了求知,不为别的。这种求知的愿望,倒也没什么不光彩。”

“不准备用求来的知识干任何事情,要这种知识干什么?”

“也许他正准备使用。也许知识本身就使他满足。也许这只是为了进一步做什么事情而迈出的第一步。”

“他想求知,为什么打仗回来以后不去上大学?奈尔逊博士和妈妈本想让他上大学的。”

“这件事我在芝加哥的时候跟他谈过。学位对他没用处。我觉得他似乎已经明确了他需要的是什么,他认为在大学里他得不到那些知识。你知道的,人们求学就好比狼寻找食物,有的喜欢成群结队,有的喜欢独自奔往一个方向。他就是一个不肯随群的人。”

一、读书,确有实际效用。

这段对话首先引发我思考的是:我们学习、求知、读书,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对实用主义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我们看了那么多书,一点用处都没有,看了干嘛?比如对话里的发问者,口口声声,都是强调要有用,要有目的性,要能直接付诸实施,不然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虚掷青春。

确实,在很多人看来,最好所读的每句话、每篇文章,都有非常直接有效的作用,能使他们的生活有好的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

实用主义者偏爱干货,喜欢工具书,教程书,专业类指导书籍。内容条目化,逻辑化,字字珠玑,一句废话也没。读这种书,是切切实实的能学到很多东西,提升自身技能。但我们都知道,市面上大多数书并不是要教你什么东西的,比如文学小说,哲学史书,思想随笔,生活感悟,它们的存在有什么价值呢?难道就没价值了?

二、读书,不被愚昧。

在我看来,学习、求知、读书的第一用处,是避免愚昧,被庸人欺诈。

在我很小的时候,农村里曾经普遍流行过很多反科学的事情,比如炼金术,把铜练成金子。有人装模作样,穿个道袍袈裟,打扮成道士法师,把手伸到煮沸的油锅里,不怕烫。看得农村的大叔妇女们一个个都信了,一传十十传百,被骗了很多钱。

而我们稍微上过学的,学过物理化学的都知道:首先,铜和金是不同化学元素,无法转变;其次,醋的沸点很低,但密度比油大,沉在油底下,沸腾了冒气泡,看起来就像油也沸腾了。

看,虽然大学里学了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字逻辑,在平时生活里没怎么用到,但中学时候学到的那些基础理科常识还是对生活很有益处的,使我们不愚昧。化学式的配平至少告诉我们,金,是不能从铜里面无中生有的。这种知识算实用主义,很直接有效能帮到人的观念提升。

三、读书,开拓世界观。

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慢慢地(无法直接快速)提升内在的观念。

当年还有信了邪教,生了病不用看医生吃药,只要跟法师睡一觉,一番云雨,就能好的。很多妇女傻兮兮地被法师性侵犯,自愿宽衣解带,还不以为意,说是法师的恩露救赎她们。要是来过一次了,病还没好,就接着来。还有烧符纸喝的,太多了。再有的便是,以为自焚能够得道成仙升天的,真去广场上浇汽油自焚了。同龄人应该记得很多年前的这些新闻吧?都上电视了。跟市井故事似的。

说那些人傻,不如说他们愚昧。为什么大多数信邪教的人都是没读过书的农村人?因为读书多了,长见识了,世界观开拓了,自然知道有些事信不得,自然更能明辨是非对错。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识越多,当然对这个世界看得越是明白透彻。

四、读书,潜移默化改变人生观。

常有朋友问我读(文学类)书有什么用,对此,我总是回答,读(文学类)书是没有直接效用,但读(文学类)书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思维方式,你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你的思辨意识,改变你的人生观。这些意识的形成,思考问题的角度,跟你所读书的内容有很大关系。所以,不能说“读书能改善人生观”,而只能说“读书能改变人生观”。改善是往好处走,读书也有把人读坏、读傻的时候。

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书籍影响的。生活中遇到某些麻烦或疑难选择时,处理事情会不自觉地参考脑中所记的书中人物的选择,以他们的结果为自己可能遭致的假想结果,从而避免某些过错和弯路,减少人生的损失,绕过更多不必要的障碍。

所以要多读书,看透了不同选择的人生,你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某些事情的时候,才不至于束手无措,坐以待毙。

五、读书,切勿娱乐至死。

读书的效用之一是娱乐放松。精神压力太大,看些轻松搞笑的东西,开心开心。

我常说,有些娱乐化的东西,很好玩很有趣的东西,偶尔看看当消遣、放松身心,是可以的,但千万别上瘾。一而再再而三地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它们会侵蚀你的脑子,使你玩物丧志。正如我上面所说,读书的内容,无论好的坏的,都会潜移默化影响你的生活观念,改变你的人生观,影响你的人生选择。

比如,偶尔看言情小说、偶像剧,是调节生活,调节情绪。但总读言情小说、偶像剧,不自觉对其中风花雪月的故事信以为真,以为男欢女爱就是生活的一切,痴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的人,幻想太多,在现实生活里,不仅很难找到爱情,其它方面的生活也会遇到诸多阻碍。

这种读书,等于玩物。放纵于娱乐,真的会致死。

六、读书,也是一种审美情趣。

毛姆说,有些人求知就是为了求知,不为别的。我很赞同。确实读很多人来说,学习、求知、读书就单纯是一件很享乐的事情,是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不求任何实用目的,但为赏心悦目。能做到这一点,读书全无功利心了,那真是文人雅士了。就像古时候的那些不求功名利禄的文人骚客,无论得意失意,动不动就喊几个朋友来,或者独自一人,赏月赏菊,饮酒作诗。当真是“岂不快哉”!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纸醉金迷,房价这么高,如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已经很少有那种读书只为精神享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文人了。

读书的人,不等于文人。写书的人,也不等于文人。爱看书的文艺青年,更不等于文人。文人,对文学文化纯澈的热爱和陶醉,是一种濒临绝种的品格。

七、读书,不一定要在学校。

对话里被讨论的那个人,他不想上大学,认为在大学里他得不到那些知识。

我的想法类似。虽然我们交大是名牌大学,但大学四年我在课堂里真没学到多少切实有用的东西,反而是大三实习后,在外面公司学到不少,后来用在了工作上。我也没读研。应试教育这么些年,我不想再上学、再考试了。虽然我很擅长考试,懂得琢磨出卷老师的心理,常常复习的内容百分之八九十都考到了。但总觉得这样敷衍老师,总是被测试,为了考试而学习,有些本末倒置了。背离了学习的初衷。人生过得也没什么意思。本科毕业离开学校后,我并没有放弃学习。我一直在读书。没了考试,我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多自在。没了老师,我自己摸索,并不低效,反而看到了沿途更多风景,学到更多东西。

但对大多数缺乏自律、有些懒惰和拖延的朋友来说,老师的监督还是很有必要的吧。

万万不要离了学校就不读书不学习了。不学习的人,没有未来可言的。

八、读书,也讲究志同道合。

毛姆说,求学就好比狼寻找食物,有的喜欢成群结队,有的喜欢独自奔往一个方向。

我觉得这是一个是否能志同道合的问题。道不同,不相为谋。能谈到一处去,喜欢的书都是一个类型的,欣赏的作家都是那么几个,自然能成群结队。但如果你偏爱的风格跟大多数人不同,跟身边人总是聊不来,又何必强求别人接纳自己,或者把自己改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呢?那就独自奔往一个方向去吧。

不是不肯随群,是知音难遇!

我在上海组织过好几次线下读书会,有几次参加的人很多。很显然也很自然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的读书风格都是一样的。我办的读书会,是让每个人带三本书来做读书心得分享和书籍交换。各式各样的书和人都见到了。有喜欢散文的,有喜欢小说。有喜欢科幻的,有喜欢日系推理的,有古代文学的,有喜欢近代言情的,有喜欢历史文化的。有喜欢亦舒的,有喜欢三毛的,有喜欢马尔克斯的,有喜欢郭敬明的,有喜欢东野奎吾的,有喜欢安妮宝贝的,有喜欢周国平的,有喜欢王小波的,有喜欢二月河的,有喜欢尼采的。

两个人谈不来,一言不合,这人瞧不起那人的审美,那人觉得这人看的书层次很低,很小儿科,都是很正常的事。两个人素未谋面,发现对方也喜欢自己喜欢的作家,对方看过自己觉得很棒的书,聊什么对方都能接下文,兴高采烈得要蹦起来,立马互留联系方式,约好等下一起吃晚饭,也是很正常的事。当然了,也有独自一人站在角落里,头一低,自顾自翻书的,整个下午不说话,一声不吭,别人主动过来打招呼,也不回应,一脸冷漠。

其实我以为,内心深处,我们阅读的时候,是一件很孤独的事。不过事后能与人分享,有知音喜欢你的读书心得,那就很幸福很愉悦了。比如我最近看《刀锋》是孤独的,但这会儿写了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就挺开心的。希望你会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