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说《名 伶》鉴赏

 杏坛归客 2016-03-13

                     名 

                                             梅 

  6岁那年,一张“关书”签下,他就成了师傅门下一名年纪最小的弟子。

  他与师傅立下字据,八年为期,八年期间,师傅为他提供食宿,但演戏的所有收入归师傅所有。字据上还写着,满师后两年内所有戏份收入也要悉数孝敬师傅。

  师傅是名师,名师的条件当然就要有些苛刻,家人还是一一替他答应下来。

  学过戏的人都知道学戏的苦,那份苦却超出了他年幼的想象力。在师傅家里,一边学戏一边干活一边挨打。学戏从最基本的东西学起,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稍有一点不顺师傅的意,师傅手里的鞭子就落下来。不过,他学戏挨的打倒不如平日干活挨打多。劈柴生火,挑水做饭,给师傅端茶倒水侍候师傅更衣,这些琐碎的事务占去了他大半时间。师傅面前,他低眉顺眼,战战兢兢,还是免不了常常让师傅不满意。他出师以前,腿被师傅打得新伤叠旧伤。

  师傅待他严苛,却还是极欣赏他的艺术天分,师傅看好他是梨园之内一棵好苗子。待他年龄稍长,师傅为他量身定做适合他的唱腔角色:这孩子性格比较抑郁,面常无欢容,不宜演花旦,可主攻青衣。

  从此便主攻青衣。

  眉清目秀的翩翩少年,穿了戏装,扮演的都是端庄正派的女性,或贤妻良母或贞节烈女,舞台上一站,便有遮不住的光华四散开来。当时有一大名士,初次看他登台就被台上的他倾倒,大笔一挥就为他作了六首绝句,其名士把他与舞台上风华绝代的梅兰芳相提并论,可知他当时的魅力所在。

  却在那样的节骨眼儿上,他的嗓子出了问题,行话叫提前“倒仓”。提前“倒仓”搁一般戏子身上,就代表着他在那梨园行业的生命终结。他没有,他运气极好。几经周折,从前任师傅那里提前结业出师,再拜一师傅,此位师傅只听了他几段唱,就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此生禀赋与众不同,不能以常情教之。师傅发现他清晨的嗓音不错,到了晚上八点以后反倒唱不出来,师傅还发现他平时的嗓音窄而涩,喝了酒以后反而宽且亮。师傅便根据自己的这一发现为他作了特殊的安排:早晨只喊嗓不准唱,一直到晚上十点以后再开始吊嗓子练唱。师傅如此要求有师傅的理由:角儿一般都是晚上九、十点钟以后出场,晚上唱不出如何做角儿?师傅还一改平日不准弟子沾酒的规定,他就成了师傅门下唯一一个可以喝酒的弟子。

  师傅因材施教,徒弟刻苦演练,他很快就成了名噪一时的角儿。

  一出《玉堂春》,各路名家名派都曾唱过,到他那里,演得却是耐人寻味。因自己身形高大,他一改往日的着装形象,红色的罪衣罪裙;因自己的嗓音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他的嗓子又显得格外柔和,行腔乍疾乍徐,一股细音,高处如天外行云,飘飘洒洒,低唱则如花下鸣泉,幽幽咽咽,再加上别具一格的着妆,一高大倜傥的儒雅书生瞬间就成了满面憔悴满腹哀怨的青楼女子。戏曲舞台上,他算得是一身形高大的旦,但一出戏演下来,那唱腔那身段早已让台下的观众疯狂如痴。

  那一段岁月,是他生命中最华丽的时光吧。一场接一场的演出,从北到南,场场爆满。他因家境贫寒而入梨园,十几年后梨园给了他最丰厚的回报。他因戏而贵,因戏而富。演出最胜的时候,他的手下人一次就给他存入几十根金条。

  他一演,就是几十年。

  及至他年纪渐老,便很少再上舞台,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扶掖后人上。改编戏曲,创办学校,每一项,他都勤勤恳恳去做,每一项,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他已是名伶,是梨园舞台上的大师。关于他的戏剧人生,也被搬上舞台,一演再演。戏中舞台上的他,爱戏爱得痴迷,演戏演得忘我。台下看戏的观众,一次又一次被舞台上的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名伶啊。

  那时,他在哪?他正倚在医院的病床上,手上捧着有关他的大篇报道的报纸。

  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在台上装模作样、扭扭捏捏演了一辈子小妇人?谁又愿意呢?实在演累了,该轻松轻松了……

  一代名伶,离世前的心里话竟然是这些?谁信呢?

  却是真的。

  他离世前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穿上戏服再演一回《玉堂春》。

    也是真的。

 

【杨晓敏签赏】

  京剧艺术是国粹,生、旦、净、末、丑,各行当表演成熟、气势宏美,与琴、棋、书、画乃至诸多艺术相通,其间又蕴藏和交融着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小舞台,大人生,戏台上的春秋变幻,演绎的却是人间滚滚红尘。经典剧目与名角的流派传承,念唱做打,形神兼备,迷人脸谱,以形传神,都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自古以来,梨园生活的五彩缤纷,台上的粉墨登场交织台下的人世沧桑,不知醉倒多少帝王将相,贩夫走卒,草民百姓。

    梅寒写“梨园生活”,在编排故事、塑造人物和语言叙述上,尽力选准自己的站位,以独到的视角进行观察,融入人物的内心深处,真实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名伶》以悲悯的目光,塑造的人物是名伶,是梨园舞台上的大师。关于他的戏剧人生,也被搬上舞台,一演再演。戏中舞台上的他,爱戏爱得痴迷,演戏演得忘我。台下看戏的观众,一次又一次被舞台上的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名伶啊。

故事到这里本应完整结束了,作者意犹未尽,笔锋一转,把另一个话题引入主人公的内心深处。“那时,他在哪儿?他正倚在医院的病床上,手上捧着有关他的大篇报道的报纸。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在台上装模作样、扭扭捏捏演了一辈子小妇人?谁又愿意呢?实在演累了,该轻松轻松了……一代名伶,离世前的心里话竟然是这些?谁信呢?” 结尾的弦外之音,抖出了诸多人生况味。人们看到的那个在舞台上顾盼生辉的大师,谁又理解他作为一个人、一个男人每每走下舞台,还原真实生活中的自己后,心里那些难以名状的苦衷呢?

  囿于篇幅限制,小小说的结尾有“把艺术的打击放在最后” 一说,凡水到渠成、戛然而止、吊胃口、抖包袱、故作惊人之笔等做法,层出不穷,各显其能。《名伶》的结尾则旁逸斜出,余味悠长,也应属“漂亮的尾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