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课堂实录

 一寸大海 2016-03-1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课堂实录 
                             (一)

古诗教学既是高中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学生到高三时在古诗阅读方面存在三个问题:记忆不牢固或不会背诵或默写出错;不会鉴赏不懂诗歌鉴赏术语;读不懂或理解不透。

鉴于以上原因《杜甫诗三首》我准备这样设计,第一课时学生自主读诗、背诗、默写诗;第二课时重点讲授《登高》;第三课时学生浏览网上关于杜甫人生经历与《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相关资料,并写作《秋兴其一》与《咏怀古迹其三》的鉴赏小文章,如果时间不够留作作业。

至于教学方法的使用,我准备使用讲授法。对于讲授法,我是这样认为的,新课程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排斥教师必要的讲授,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知识,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是完全应该的。这样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百家讲坛”的所有内容都是利用讲授法进行的,不也同样掀起了重读《三国演义》、《红楼梦》、《论语》的风潮吗?所以说讲授法本身必没有错,错用错在怎样使用讲授这一方法。更何况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唐诗(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无穷魅力,完全靠学生的主自合作探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解将体会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诗鉴赏的兴趣,讲授法是完全可以实现此任务的。
   (二)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诗三首》,本节课的任务:第一、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自主读诗背诗;第二、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这三首诗,如果能写成散文诗更好。

任务宣布完毕学生开始学习,二十分钟过后同学们或继续小声背诗或开始译诗。快下课时有一半的同学基本上将前两首翻译完毕,部分学生翻译完了第一首。我和同学们说,马上就要下课了,请大家课后把翻译完成把这三首诗都背会,明天检查。

 (三)

走进教室,在同学们将课前的“一三四”课前积累工程完成后,我向同学们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第一、检查默写背诵,第二、本节课将是同学们上高一以来第三次听到基本上是我的一言堂。第一次是语文学习方法讲解,第二次是感受语文魅力,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师:请萨、成、刘同学到黑板上分别默写《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其他同学在纸上默写这三首诗。

萨上讲台后,站在那儿没有动笔,然后小声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我微笑着问:“早晨吃早点了吗?”萨不解地看着我说:“吃了。”“吃什么了?”“吃米饭。”“吃了多少?”“两碗。”我手在他的头上抚摸了一下,然后轻轻地一按,他顺势将头低了下来。我又笑问萨:“你知道这教什么吗?”“谢罪,为那两碗饭谢罪,今天的早点白吃了。明天必须将诗默写会,不然的话我会让你尝尝我的降龙十八掌是什么滋味。”同学们大笑。然后我又找卢在黑板接着写。这时成与刘同学已经写完,卢写出了六句,有两句没写出来。下面的大部分同学已经写完。于是我说:“写完的同学对照一下课文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错字,错了更正过来。”两分钟过后,我说:“同学们请看黑板,假设每首诗满分十分,我会给成十分,刘八分,卢六分,为什么吗?因为成的字迹工整,刘的就像蝌蚪文,实在难以辨认。所以刘从今天给你一项任务,那就是在两个月内将你写的字写的规范一点,弄清每个字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不要左右上下不分。卢给六分的原因,有两句没写出来,即使写出来我也只能给其八分,因为卢与刘是同病相恋,字的要求也和刘一样,同时卢明天一定要将这首诗默写会了。”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下面请同学们抬头挺胸,屏气凝神请听老牛为你讲《登高》析杜甫。

同学们,我们先将《登高》一齐来背诵一遍。整齐宏亮的声音随即而起。

师:本课共有三首诗为什么我单独要选择《登高》给大家讲评析呢?因为这首诗被人们称作是“杜集七言律第一”,“旷代之作”。

(同时我在默板上写下了《登高》“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师:既然是七言律诗第一,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样的诗是律诗,有那位同学给阐述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诗是律诗呢?

生1:押韵的诗就是律诗。

师:所有的诗都讲究押韵,不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讲究押韵,只不过是现代诗对押韵的要求比较宽泛。

生2:对仗的诗就是律诗。

师:这个说法也不太好,律诗的确讲究对偶,但不能说对偶的诗就是律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律诗吗?

生3:这是绝句,我刚才数《登高》了,是八句,大概八句的诗就是律诗。

师:把这三位同学的答案合起来就差不多了。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有等人尝试的一种新诗体,唐朝初年沈佺期、宋之问将其定型。律诗要求句式整齐划一,共联八句,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联叫对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当然也有超过八句的,人们把其叫作长律或排律。律诗有五言,六言、七言,但六言相对少一些,我们接触的大多是五、七言。说到初唐诗人,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初唐四杰”大家熟悉吗?

部分同学:王勃、卢照邻……

师:对,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为唐诗的繁荣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接着我们继续来看《登高》这首诗。作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那应在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地方。那么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其音韵节奏、主旨、意境、表达技巧方面来赏析这首诗。首先我们先看其在音韵节奏方面的特点:

刚才我们说律诗要求首联和颔联对仗,但这首诗却是联联对仗,真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至于押韵一看就明白,'回’'来’'台’'杯’,押'ai’韵,需要说明的是'回’,按照普通话读音应该读作'hui’但古音读作'huai’为了追求韵律的和谐,我们就按古音读。”

师: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首诗的意境、主旨、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请大家注意体会。先看首联,我把首联朗颂了一遍,然后问同学们,这句诗当中的意象有哪些?

生齐答:风、天、猿;渚、沙、鸟。

师:大家能回已起这些意象我们在那首诗当中学习过。

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谁的诗,全文怎么背。

生齐: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里的猿声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师自问自答:这是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后所写的诗,“猿声”一般情况给人的感觉是愁苦哀伤,在这里其叫声给人的感觉仍然是愁苦哀伤,但由于诗人心情轻松愉悦,所以这里的猿声不但让人没愁苦哀伤,相反更加反衬出诗人心情之愉悦。这叫用哀景写乐情。其实并非舟轻而是诗人心情畅快,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民恰恰相反。
师:除了“猿”,在些意象当中你还学过那个意象?
生:北风卷地百草折…
师:这是谁的诗?
生:杜甫的《白雪歌送武判归京》。
师:这里的“北”是指不“东、南、西、北”的“北”吗?显然不是,这里的“北”强劲、凛冽的意思,所以这里的'风’给我们的感觉是“悲壮”。
师:还有知道那个意象?
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师:这里的烟渚,给我们的感觉是愁苦哀伤是一种思乡之情。好了,之所以复习这些诗句就是想告诉同学们两个问题:一是就是很多传统意象在诗中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要注意积累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中的含义,其实一个意象也就那么个含义,也就是说,一个意象你掌握不同含义的几首诗,你就会以不变应万变,这叫万变不离其宗。二是就想诉大家一种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即用已知知识,解读未知识。
下面我们再回到《登高》这首诗的意象。这里的“风”是“急”风,这里的“天”是“高”天,“猿”是“哀”猿;清渚、白沙、回鸟。我们逐一来看这些意象。
这里的“急”该如何理解呢?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风”是什么时候的“风”,是秋风,“秋风秋雨愁煞人”。这里的“风”萧瑟劲急使人涌起愁苦的风,这里的“风”不是“吹面不寒阳柳风”的“风”,也不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风”。
“天”又是怎样的天呢?“高天”,一说到秋天的天空,人们常用“天高气爽”来形容,给人一种精神爽朗的感受。而这里的高天是这样的感受吗?显然不是,我觉得这里的“高”有点象人们常说的,靠天天高,靠地地厚,也就是什么也靠不的上的感受。
“猿啸哀”,猿的叫声本就让人才产生一种悲伤之情,更何况是在过萧瑟的秋景当中呢?“杜鹃啼血猿哀鸣”,让人悲痛欲绝。
“同学们再看下句,渚是什么样的?”“清的!”
“沙是什么样的?”“白的!”
“渚是水中陆地,所以我感觉这个'清’字写成这个'青’字感觉更明确一些。'青’是什么颜色?关于'青’的解释有点麻烦,因为'青’我们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范围太广,含义比较丰富。《说文解字》当中说'青,东方色也’。至于'青’为什么会成为东方之色,希望同学们上网搜一下,内容很有趣。据我了解,'青’最起码有三种含义:'两岸青山相对出’的'青’是绿色的意思;'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青’是淀青,是蓝色;'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青’应该黑色。因此在这里我认为,'青’应该是黑色,因为在远处望去,洲中陆地应该是黑色,更何况沙是白色的,黑白分明,自然而然的显露出一种对比关系,是颜色上的对比。所以本句在表达技巧上作者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是颜色上的对比。还有一个'鸟’意象。这里的'鸟’是'归鸟’。'鸟飞回’。我认为此似乎有意暗示作者自己长期羁旅在外。当然,到此我们应该归纳一下,这两句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所见所闻之景呢?声色形态!同学们琢磨一下,是不是'声色形态’呢?这是首联当中我们应该读出来的内容,那么颔联当中又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呢?”
我将颔联的内容朗诵了出来:“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被人们称为“古今独步”。为什么会是“古今独步”呢?
下课铃声响起。
欲知“古今独步”的真实内涵,请听明天讲解。下课!
(四)
上节课我讲道,“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称作是“古今独步”“句中化境”,这节课我们就具体地来分析这句诗。
首先我们从这两句诗给我们营造出来的意境来体会一下。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此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形容枯槁、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百病缠身、气息奄奄的老者,登上高台之后,他看到的无边无际落木,也就无边无际的哀愁,正如长江滚滚而来。在这萧瑟的秋风当中谁能承受。回想当年,杜甫是何等的豪情满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身居茅屋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今如同这滚滚奔流的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浩渺而苍茫的宇宙当中一种悲怆之情涌上心头,不由的想起了陈子昂面对宇宙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怀才不遇。杜甫又何尝不是呢?虽然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现实却不给他施展才能的机会,充其量也就做了一些左拾遗一类的小官,终身不得志。在这雄浑、而又寥阔意境当中,让我们联想到杜甫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乃有不及而无过之。这就是杜甫诗的典型特征-----沉郁顿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系列·唐代文学史》认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是集中概括了他诗歌的主要特征的。具体地说,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边朗诵边说,这一联又包含敢哪些内容呢?宋代罗大经认为这句诗具有八层含义,同学们试着体会一下。我将“万里悲愁常作客”给学生们作了示范分析,按四层进行。同学人按照我提供的思路基本上也将“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四层分析了出来。最后我在大屏幕投身出了罗大经关于“八意”分析的汇总,让同学们看。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在同学人体会完这两句深刻内涵之后,我还想简单说几句。从这两句诗中简单的谈一下古人的宇宙观。同学们看,“万里”与“百年”从逻辑解度考虑都属于什么概念。同学们回答:“时间与空间!”“其实时间与空间交织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新概念那就是宇宙。'圣人立象以尽意’中国古人在俯仰观察之间逐渐形成了中国文人的独特的时间与空间意识即宇宙意识。我种宇由意识就是以诗人本人为中心,将诗人的意识融入到宇宙之中,在'天人合一’之时,显示出一具'大我’。大家也许不太明白,不明白也无所谓,这个问题只要有一点意只就可以,学中文的同学上了大学之后,我详细学习的。在此我们只能是指到为止。”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以极其深沉与迟缓的语气将这一句读完后,教室里一片寂静。
同学们,字字是情,句句是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让杜甫有说不尽感慨,但又该向谁倾诉呢?一代天才就这样戚戚惨惨地等待生命的结束,你说可悲不可悲。这悲岂几行诗句所能表代得了的。
好了,关于《登高》的讲析到此为止,但愿同学们能够有所收获。我们经常说,学以致用。请同学们利用你学会的知识自主来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每首诗写一篇二三百字的赏析文章。
下面我们通过百度来做几件事情:第一件是给大家搜索《秋兴八首其一》与《咏怀古迹其三》这两首诗的译文与赏析小章,一则是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翻译能力,二则是为了给学生写鉴赏文章提供参照。于是在屏幕上分别让同学们浏览了一下。第二件事情是,搜索杜甫生平。大体浏览了五分钟的时间,下课铃声响了起来。我和同学们说:《杜甫诗三首》的学习结束了,作业是为前两首诗分别写一篇小赏析文章,如果不会写,请用百度搜索相关文章,三天之后,一定要将作业交上来。同时博客组的同学们请注意,请将你们认为有关杜甫的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用的东西,整理上传,好让同学们更好的阅读。
下课,明天见。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节课。……走进1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感受一下诗人在长江畔日千万思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鉴赏一下《秋兴八首》其一。(板书课题)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请大家听一下一位艺术家对于这首诗的朗诵。听的时候请认真体味朗诵者的感情。(放录音)
师:录音出了一点问题,那么就由我来朗诵,也许没有这位艺术家朗诵得那么到位,但也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师朗诵)
师:我已经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了一分钟的时间)
师:大家都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赵勇:诗中的意象大多是很凄凉的。
师:你抓住了一点:意象都是很凄凉的。还有吗?具体讲讲哪些意象给你这种“凄凉”的感受?
赵勇:“孤舟”、“寒衣”等等。
师:所以说,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带给你的就是一种凄凉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赵勇:还有题目是《秋兴》。(学生将“兴”读作第一声)
师:应该读作“秋兴”(xìng)
赵勇:诗的后面好像抒发了一种情怀,一种思念故乡的情感。
师:哪里体现了出来?
赵勇:“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句。
师:很好,请坐。你认为这一首诗的整体是凄凉的,抒发了诗人想念故乡的情感。再请一位同学讲讲看,还有什么发现?林杰?
林杰:我赞同他的观点。(学生齐笑)
师:可见赵勇的看法深得你心。只是你有自己的另外的一些看法吗?
林杰:萧瑟阴凉的气氛。通过对自然界一些意象的把握,来体现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
师:好的。请坐。那么自然界的意象是怎样和这种思念故乡的心情结合起来的呢?我们上个学期学过诗歌,是不是?鉴赏诗歌必须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大家还记得吗?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是怎样结合起来的呢?有人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板书)
诗之胚是什么意思?是指诗的核心和主旨之所在。刚才林杰说了这首诗是通过自然界的万物抒发思念故乡的心情,可见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下面学生的回答隐隐约约)
追问:带上情感的景物被称作什么?
学生齐答:意象。
师: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四人为小组交流。这首诗正好是四联,那么我们分配一下任务:第一组首联,第二组颔联,第三组颈联,第四组尾联。每一组对自己分配到的这一联里的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
(教师领起,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国家安巡视,时间四分钟)
师:好,交流的时间到,大家停下来。我先请第一组发表他们的看法与见解。如果其他组有不同的意见,待会儿可以做补充。
池丽丽:“凋伤”、“巫”这几个字。这几个字给人一种阴暗、阴森、恐怖的味道。而这里“玉露”好像是早上的事物,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另外,枫树林给人的感觉是很红火的,出现在这里也显得怪。(大意如此)
…………
师:“红红火火”的感觉又怎么能跟“凋伤”放在一起呢?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你们组有没有人得出这个结论了?
池丽丽:好像早上露水要蒸发了,生命结束了。
师:这里我可以提醒一下。我记得上次我给大家发了一篇散文,其中一篇是《母亲的书》。母亲会背什么?(个别学生回答:“二十四节气”)对,每次她背到“白露”这个节气的时候,“我”就会感到特别的凄凉,为什么?白露这个意象象征什么?我们说不要忘了“它象征的季节”。好的,你先请坐。婷婷,你来谈谈你的感受。
陈婷婷:凄凉。
师:为什么?
陈婷婷:“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谢蒙伟:“凋伤”更能表达出一种伤心的、伤感的感觉。
潘瑞东:……
赵勇: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师:就好像人与自然的感情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很不错,请坐。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学生: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师: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学生: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师:还有其他组的补充吗?没有,那么我们就进入第二联的推敲。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陈园园:想念故乡的急切。
师: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薛慧娴:第二联想中写出了波浪很大,所以,我觉得这里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师: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
生:因为他回到故乡,心情十分激动?
师:诗人这时已经回到故乡了吗?注意看注解,大家要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好,你先请坐,再请另外一位同学来讲讲。
王焕展: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一种心情。
师:那这样的景反映出作者怎么样的一种心情?或许我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这首诗,大家看下面的注解,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我们说读诗要“知人论世”,要了解这个人,也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
池铭锋:说明杜甫的心情像阴天一样,是很悲伤的,而且它和前面的第一句一样,都表达心情。
师:也是通过意象表达心情。还有吗?
池铭锋:他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师: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池铭锋: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
师:在这里,思乡之情有没有直接的体现?似乎没有。请坐。也认为是一种心情的体现。那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
陈祥翔:它这里写“江间波浪兼天涌”,波浪好像很高,给人的感觉很灰暗。
师:所以说,也是一种悲伤的情绪?你到底是想提问还是想……
陈祥翔:我是想提问。
师:那就把你的问题大声地说出来。
陈祥翔:他这里写得是不是过于悲伤了?
师:过于悲伤了?
陈祥翔:这个“兼天涌”有没有太夸张了?
(下面的学生齐笑)
师:你抓的这个意象“兼天涌”,觉得是一种很夸张的写法,它怎么样夸张了?连天都跟着波浪在起伏,是不是?所以你觉得它太夸张了。那谁能回答陈祥翔的这个问题?你们觉得他至于这么悲伤吗?刚才我们已经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流寓在外已经好些年了。
陈祥翔:……
师:好的,你先请坐。我们说,艺术的夸张,情绪的表达,有时候是必要的。
赵勇:我想问一下,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
师:他到底为什么不能回去,就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赵勇:这里描写的情境这么恶劣。是不是他回去受到了什么阻碍?
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时代背景,当时的唐王朝处于什么状态?
赵勇:衰败的状态。
师: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所以说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第一小组。
陈琼翔:我印象最深刻的意象是“泪”,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
师: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
陈琼翔:……
师:为什么花流泪更能体现出一种伤感的情绪?花开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陈琼翔:富有生命力的。
师:但是现在杜甫的感觉却是花在流泪,真正流泪的人应该是谁?
陈琼翔:诗人自己。
师:可见流泪的不是你刚才说的菊花,而是诗人自己。除了这个“泪”让你印象最深刻以外,还有其他的意象吗?暂时还没有,好的,先请坐。另外请一位同学。
林杰: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
师:林杰同学要给杜甫炼字,认为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那就请大家说说看,该不该改?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好的,你先请坐。虞一祺,你来讲讲。
虞一祺:不能改,因为这个季节是秋天,秋天的菊花是开得很茂盛的。
师:你从节气上而言,这个季节菊花应该开得十分茂盛。那他说,秋末的话,菊花还是会凋谢的啊。
师: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残菊”似乎更能体现出凄凉、萧条、残败的感觉来。
虞一祺:诗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已经很久了,大概是出于对菊花盛开的一种向往。
师:似乎考虑得还不够成熟,先请坐,可以再思考一下。请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戴康凯:残菊怎么可以两开?
(下面学生齐笑)
师:“两开”是什么意思啊?注解里是怎么说的?第二次开,也就说他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两年了,这里是他回家的路途中,是不是?路途中他停留了两年时间。好的,你先请坐。你觉得残菊不能两开,在理解上好像存在一些误差。
赵勇:因为菊花古往今来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
师:菊花代表对家乡的思念?(下面学生齐笑)这种说法牵强了些,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高洁,梅兰竹菊是四君子嘛。
赵勇:写这首诗时,他已经打算回故乡了,所以不应该写“残菊”,写“残菊”的话……
师:事实上,他回不了故乡。好的,请坐。再想想,“残菊”意味着什么?破败。“丛菊”呢?
茂盛。那这里说“两开他日泪”,“两开”是什么意思?开了两了次了,这说明他在这里已经待了两年了。那“他日泪”又是什么意思?
赵勇:应该是他看到这里的菊花开得这么茂盛,就想到了故乡的菊花也是开的茂盛的时候。如果是“残菊”的话,那故乡的菊也会开得很残败。(下面学生齐笑)
赵勇:这么去理解,好的,请坐。按我的理解,后面是“孤舟”,而写诗讲究对偶。后面是孤独,前面是“丛菊”,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我们刚才说了《春望》这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是不是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呢?
林杰:这里的花是不一样的,菊花是不能代表旺盛的生命力的。
师:菊花为什么不能代表旺盛的生命力?
林杰:因为菊花是清高、孤傲的象征,
师:我们说杜甫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借花自喻。
林杰:那诗人也可以用其他的花来自喻啊。
师:菊花是秋天特有的意象,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林杰:……
师:好的,你先请坐,关于这一点有不同的意见的,我们下课再讨论。接下来下一小组,在你们眼里,这一联中有哪个意象让你们特别感动的?(赵勇举手)
师:好像只有赵勇发言积极些,其他……(学生笑,马驹举手)好的,请将不如激将,马驹,你觉得哪个字能带给你特别不一样的感受?
马驹:“心”字,“心”前面是“故园”,“故园”就是家乡,“故园心”也就思念家乡的“心”。(其他同学笑)
师:还有吗?
马驹:这里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师: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马驹:“系”
师:“系”是什么意思?
马驹:“系”就是系舟上岸。
师:那么,这个“系”就是把舟绑在岸边,是不是?自己上岸了,那它怎么和后面的“故园心”联系起来?
马驹:说明他急切地想回家。
师:那为什么还要把船绑了上岸呢?
马驹:上岸回家去。
师:注意下面的注解,这里还不是他的家乡。
马驹:他上岸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乡。
师:当作自己的家乡吗?你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好的,请坐,再思考。
赵勇:“孤舟一系故园心”有没有可能系的不是舟而是“故园心”?
师:所以说,你认为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很好,请坐。还有其他同学找到了别的值得推敲的意象吗?其他组呢?陈祥翔,我刚才看到你欲举非举,你有什么要讲的吗?
陈祥翔:我刚才选的也是“系”,现在没有什么好讲的了。
师:赵勇把你要说的已经全说光了?那还有其他意象让你特别有感觉吗?比如说……
陈祥翔:“孤舟”。
师: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
陈祥翔:一只小船。
师: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陈祥翔:宽阔的河面上。
师:应该是江面上吧,前面已经提到了。这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江面呢?
陈祥翔:波浪起伏的。
师:这么一条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凄凉。
师:凄凉,而且飘零,是不是这样的一种感受啊?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陈祥翔: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描写
(学生齐笑)
师:你还是执着于自己刚才的观点,觉得这样写太夸张了。
陈祥翔:这孤舟也太脆弱了。
师:孤舟太脆弱了,你提到这一点。那大家说说看,孤舟是不是脆弱的。
一个学生很快回答:不是的。
师:不是脆弱的,那就是坚强的?
陈祥翔:江间波浪兼天涌……
师: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好的,请坐。
林杰举手:我有一些问题。在这名诗中,“故园心”怎么可以被系住?
师:这个问题好像偏离了我们的思路。“系”在这里是“牵系”的意思,是指心“牵系”“故园”的意思。好的,请坐。
师:时间关系,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一句有一点难度。第一小组,哪位代表?
方舒:刚刚我们讨论了一下,为什么这句中要用“暮”字,而不是“早上”或“中午”呢?因为“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出游和工作学习的人都要回家去了,而且它这里是说回家是做寒衣,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方舒:我还想谈谈刚才的林杰同学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用“丛菊”而不用“残菊”?就像老师说的:“丛菊”是菊花开得很茂盛,能和作者孤身飘泊在外的感觉形成对比。如果用“残菊”的话,那就是有同病相怜的感觉,那就不会突出一种特别的凄凉。还有他说为什么不用富丽堂皇的花来形成对比,我觉得菊花基本上是颜色比较淡一点的,联系上下文,我觉得这里的意象都是比较悲凉的一种感觉,就是枫树也是一种很浓重的颜色,如果用很富丽堂皇、很艳丽的花,会把整首诗的意境破坏掉,显得不和谐。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师:个人的观点也很精彩,很富有条理性。接下这组同学能不能替方舒做一下补充呢?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下课铃响起)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谢丽娜,你来讲讲看。
谢丽娜:这,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
师:紧张?
谢丽娜:人紧张的话,心跳也会加快。
(学生笑)
师:请坐,陈祥翔
陈祥翔: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说明夜很静。
师:可见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好的,请坐。这是我们同学对这首诗各自的体验与把握。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工作,今天我们这节课是读《秋兴八首(其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们就把“《秋兴八首(其一)》有感”当作副标题,请大家给它一个正标题,要求能体现你对整首诗的感悟,或者说是你从这首诗中感觉出来的思想感情。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任务就放到课后来完成,并且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诗,数不少于200字。好,下课。

《咏怀古迹(三)》课堂实录

苏通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板书)。“咏怀”是歌咏怀念,“古迹”是谁的遗迹?
众生:明妃的。师:明妃是谁?
生:就是王昭君,也叫王嫱,西晋时避晋文帝的讳,改称“明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众生:(笑)书上有。
师:好,说明大家看书预习比较仔细,学习习惯很好。师:王昭君被誉为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我来考考大家,剩下的三位知道吗?
生:沉鱼西施,落雁昭君。
生:闭月羞花是貂蝉和杨贵妃。
师:大家知识面挺宽的,考不倒你们。夏天快来了,同学们都换下了厚重的衣服,班级的色彩绚丽了许多,可谓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正处于歌诗年华的你们。可是,怎样才算是美,你们能举些代表吗?
生:周杰伦。(班级哄堂)
师:嗯,这位同学是个“粉丝”。(生笑)生:小贝。师:小贝是谁?
生:国际球星贝克汉姆啊。
师:嗯~这位同学是个足球发烧友。(学生举例更踊跃)师:停,停,再说我们这堂课就成了“我最爱的明星交流会”了。(生大笑)我想问一句,是不是长得漂亮,就是美?
生:不能这么说,也有很多长得漂亮而不美的。师:比如?生:妲己,褒姒。
师:那哪些人你们觉得才是真正的美呢?
生:宋庆龄,她被誉为国母,和孙中山一起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了一生。而且,我看过她的照片,非常的美。
师:宋夫人的确值得敬佩。
生:李素丽,她被称为“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她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心全意为别人,她也很美。
师:我发现大家很假,(生笑)总是说书上有的,报纸上登的,新闻里报的。难道我们身边没有吗?
生:我觉得怀孕的母亲最美。(学生议论纷纷)师:为什么呢?
生:母亲怀孕的时候,虽然挺着大肚子,但那隆起的不好看的腹中,却是孕育了一个新的神奇的生命。所以我觉得很美,很神圣。
师:是啊,母亲总是最伟大的,怀胎十月,抚育我们长大成人很辛苦。我注意到大家选美的标准现在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更多地注重人的品格了。
生:美有两种,一种是外表的,一种是内在的。
生:歌德说过: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
师:那你们要去追求哪种美呢?生:(齐声笑答)两个都要。
师:很聪明,也很真实。我还以为你们会说是心灵美呢。那种只要内在,忽视或者故意无视外表的做法已经过时了。下面请同学读一下这首诗。(读完后)师示范读。(生齐读)
师:诗中那里描写了昭君的美貌?
生:春风面。
师:嗯,这是直接描写其美貌。昭君可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美人呢。诗歌的前三联都写到了昭君的内在美,请大家找找。
生:第一联写她的不平凡。
师:具体点。
生:荆门是昭君的故乡,而那里是“群山万壑”,显得很雄伟,很大气。初中我们学过“人杰地灵”的句子。
师:很好,你能注意到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一介女流,却身行万里,远离故乡,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的确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烘托展示了昭君什么样的性格?
生:坚强。
师:嗯,第二联哪位同学说说?生:第二联写了她的悲剧一生。师:怎么写的?生:对照着写。师:有哪些对照?
生:“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啊!
师:这是数量的对比。
生:还有颜色,“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师:关于颜色的运用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在那里也学过?生: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师:嗯,还有没有了?生:“朔漠”对“黄昏”。
师:这个给我一点表现机会。(生笑)我这里有段资料:“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这两句内涵很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你们说作者分析得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能看出昭君的内在美吗?
生:为了汉胡的人民和平安定,她付出了自己整整一生的青春和幸福,这是一种多么大的牺牲啊。
师:是啊,在国家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昭君的选择令我们肃然起敬。
师:继续分析第三联,我先找一位同学把第三联的典故跟大家说说,谁来?
生:读课本注释。
师:课下看看你们的同步作业,有首王安石写昭君的诗,可以一读。
师:“画图”句写出了昭君命运的转折点。“环粯空归月夜魂”该怎么翻译?
生:美人的幽魂白白地在月夜归来。师: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生:说明昭君一直思念着故乡。
师:是啊,虽然葬身塞外,但是她的魂魄却在月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
师:从前三联中我们可以看出昭君是一个貌美心更美的当之无愧的美人形象。
师:这么美的女子,却埋没宫中,葬身塞外,这都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那么她对元帝是什么态度?从第四联里找找。
生:怨恨。
师:诗歌的主旨就是写“怨恨”,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板书)让我们饱带感情齐读全诗吧。(生齐读)
师:读得明显比前面几次有进步了,看样子大家是真的懂得了昭君。作者为什么要歌咏昭君?
生:他们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
师:才子佳人多着呢,杜甫为什么非要选择昭君呢?生:(迟疑的)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命运都比较悲惨?
师:接近了。我教过大家一个方法啊,知人论世。谁来说说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
生: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师:讲得非常好。跟我的参考资料一字不差。(众生笑)
师:不要笑,善于利用手头的工具书也是一项能力啊。师:(板书:才人),像这种借古人事迹抒发自己怀抱的,叫———?
众生:借古咏怀。(板书)
师:杜甫凭吊昭君是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而今天我们学了本诗,能否也用自己的笔来写两句悼念这位千古奇女子呢?
(六、七分钟后)(课后补记)
生:一出汉宫,你就成了沙漠最美的新娘,披上大漠作为衣裳,千年的装饰,只有一缕惆怅与悲凉,岁月轻抚你的忧伤,你却只注视渺茫的故乡。
生:万种风情集一体,却坐深宫人不知。只因延寿多一笔,千古佳人成幽魂。
生:明月似的脸庞,紫宫冷院遮不住,你的忧伤,你给大汉留一个背影苍茫,一路琵琶,哭碎了朔风凄凉。
师:同学们写得非常好。限于时间关系,我们还是课下交流吧。最后我们试着一起背诵这首名篇吧。(师生齐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