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用慢工

 江山携手 2016-03-14

慢工,不是讲懈怠,不作为,无效率。针对教育而言,它在人的身上见效,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此为育人的重要规律。

以个人观察,发现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中,常常心急,而且重视事功,改革的频度与力度极高。可这些改革的政策在执行中,效益很多不显著。

这曾经让我困惑。

有一个解释:

以中国这样的大国,由发布政策到具体执行,要经历很多行政层级,很多时候,“要让子弹要飞一会”,因为政策在路上。

在多层级的贯彻中,容易出现信息衰减,以及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性,于是往往本来很美好的期待及政策,在落地之后,出现了很多问题。

教育的改革,沿用从上而下的权力运作,这条思路,多次有力启动了改革,也产生了制度性效益。而其不足也是明显的。因而,很多人在这个审视中,提出了补救策略,那就是在改革的层级上,最好要直接下沉到学校,一切的改革都要放在学校这个环境里酝酿和发生。而且,尽量启动教师群体性活力。即让改革这件事的主体意识,由我要你改,转化为,教师说——我要改!

改革中,学校动力不足,教师愿望不强烈,则意味着,最初美好的设想,无法真实落地。长久在改革氛围中,一次次被理想的东西感动起来,以为希望就在眼前,而最终慢慢消磨掉激情的成分,变得冷静,有时甚至带一点生冷。

我想,这个演变,主要原因还在于,有时改革的设计,是就事论事,而不会想到,在这一次改革中,要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校长做什么,他们做得到吗,大约有多少人做不到,他们去做遇到困难谁来帮助,他们去做会得到什么好处——福利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

改革要做事,是人来做事,忽视改革这件事,要动员这么多人,他们在参与中的态度,以及预期的利益,则这个改革的好想法,就容易被某些人半道儿就卸载了,无法送达目的地。

这是某些改革政策遇阻的第一个常见原因。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育的演变,在制度性变化上,一旦牵连到万众的教师亿众的学生,这么多人,要他们换思想,改行为,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而,教育的改革,或许要慢慢来——小火炖肉

教育改革,不要过激,也不要过急。在工业化发展中,运用工程思维,常有很好的效果。可是,在教育上要定一个计划,做一件工程,最后常会让计划撂荒,形成半拉子工程。在硬件上,花了钱就能看到效果。而让人接受教育,在这上面花出去很多钱,这个人也在学习上很努力了,你还要慢慢等他长大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才会看到这个教育的效益。

我是一个改革派,为改革发声。这个发言,用意主要是呼吁,在制定改革政策时,要一并考虑,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什么变化及福利。你让人家改,增加困难,他只是做事,还不得好处,估计这事难于被大众接受,并激励他们响应。

多轮次改革,不断累积教师负重。教师不是一只陀螺,给一点外在的督促,它就旋转。超出负荷,要求人人做超人,这是偏于理想的想法。客观而言,某些时候改革要考虑做减法。

无论改革什么,其实要带来的终极变化是,教师乐教和会教学生乐学和会学。

或许,有一个反例可以给人思考。应试这件事,大家都批评,以为不是好事,可是为什么却得到了固化,改也改不动它。因为,很多学生、家长、老师,以及社会支持办学机构,都在这个价值倾向的追求中,获得了利益。学生聚焦在应试上,用最少的付出,最少的时间,获得了好的成绩。这就是他的成功。教师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让孩子进入了他理想的大学。这也是教师的成功。一所学校,依靠有应试经验的老师,以及所谓专门的考试定制服务,支持最大比例的学生成功了,有了很好的社会声誉,就会改变他的办学环境和条件。社会办学机构,也是追逐应试的获益方。再扩大一点范围看,很多出版社,以及某些名师,不也是在应试的产业链上分得一杯羹么!

对比来说,我们预期的改革,在这个政策落地之后,学校会得到什么,教师得到什么,学生得到什么呢?这个预期,与他们是不是支持和参与关系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