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教育活动中的“代做主”

 江山携手 2016-03-14

与邱学华老师相识很久了,多蒙先生关爱与教诲。最近一次与他见面,是在今年暑期,他安排在邯郸永年召开尝试教学区域推进会议,邀我去。这期间特别嘱咐我,要把语文科怎样进行尝试的问题做一些探索,会后他还致函并寄送了最近的一些著作。但是,我比较懈怠而且才疏学浅,与先生的期待多有辜负。

昨天有大连的校长一行到天津,也约我一个讲座。讨论到“学案导学”的问题。有人提出疑问:学案这件事很多地方在做,可是效果不好。因为不考虑学科的特殊性。有的学科,希望学生在上课时是一块白板,什么都不懂,然后他们才会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这样的情况下,学案导学所强调的学生课前先学,就没有意义。

作为回应,我提到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我说,尝试教学从数学科做起来,颠覆了老师要讲给学生听这个固有模式,而且是在六十多年前,一个数学老师就有这个认识,那时他就相信,只要教师做好学习铺垫,学生都可以在尝试中获得成功体验。这件事做了这么久,普及到各个学段,所有学科,成为一个重要教育理论。这说明什么?尝试是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是有效的。至今我们还有很多老师在思想上转不过弯儿来,以为非要等我教给你,你才能听会了。两相比较,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学改革关键是要改变教学方式,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模式,逐渐固化了很多老师的思维——以为学生学好,源于我要教好。学生只要是一块白板就行,由着教师在上面书写。现实教育的突破,关键点就是要构建一个学生主体化的教学模式。学习这件事,主体在学生,是学生学习!这句话通俗,又是至理。

在今天背景下,尝试教学的意义依然重要。在教育生态里,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校长,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三个要素,在各自教育条件下,主导着自己的行为。其他都作为外在要素产生影响。内外因的影响问题,在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中都有清晰化的说明。谁的事谁来做!这是不需要讨论的。可是在现实中出现了悖论,校长在办学中有无奈,教师在教学中不自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听从。所有这些教育环境中的角色,都失去了主导性,自主性,而变得被动。这就是教育体制改革要触动的,要改变的。

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系。中国文化的优势与稳定性,就在于有一个较早成熟起来,可以进行较顺畅行政运作的政府。权利作用总是由上而下的。“代做主”的特点非常明显。作为社会层级的下层,他的行为不由自主,总是需要听从指示和教导,这逐渐剥夺了人群的自主思想和意志。这一点与现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要实现全民自主意识的觉醒,焕发其创造力——现在国家为发展生产力,不是在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吗——产生了严重背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客观因袭了这个组织化特点。在很多时候,本来应该由我做主的事,其感觉做不了主。学生学习,谁做主?教师教学,谁做主?校长办学,谁做主?这是天然规律。实际情况是,该做主的不做主,最大的悲剧是,他们还习惯于不做主,即他们已经接受了现实对于自主性的抑制——在学校办学上“等、靠、要”的现象非常普及;教学上,我们也习惯于手把手教给老师怎么上课;表现在学习上,教师似乎要为所有学生,无论他是学还是不学,其最后的结果担负所有的责任,这是教师可以承受之重吗?如此,我们就明白了现实教育滞碍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各个方面主体性精神的匮乏,也明白了现实教育的改革改什么——所要改变的就是,教育在各个层面的责任主体的主体性思想的全面觉悟,让该做主的人,要对于自己的行为做主。

回到教学这个层面上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对于自己的行为全面负责。因为这个主体有一个特点,比较稚嫩,不太会学习。怎么办呢?教师要提供指导,要辅助他。这就是教学。合理的教学一定是,在学生初步尝试之后,发现了问题,有了探究需要的时候,教师才要进行行为干预。

我们鼓励“尝试”的深层次意义,恐怕就在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