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从高位广域视角看待教育发展

 江山携手 2016-03-14

不能局限于教育看教育,也不能局限于基础教育看基础教育,更不能局限于学科教学看教育。这是因为,其广域的环境与条件,往往直接影响到教育,或教育的某领域其发展,以及改革的效果。

(一)

以教育而言,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基础是教育发展的前置性条件。也就是说,教育的一切行为,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们很清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世界加工厂的地位。而这个打着“中国制造”标号的产业体系,基本体现为低端工业制造。这种产业的用工需求是大量的,可是广大工人在这个资本剥削,获得最大利润的产业里,其劳动强度大,而获得的工资收入却是低廉的,由此奠定了其社会地位也是不高的,得不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这种现实状况,反应在教育上,对应性的策略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满足社会用工需求。可是现实的社会文化条件,则是接受教育的学生本人与其家庭,并不情愿让孩子参与到工业生产中来。即教育强调发展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是对应的,孩子毕业可以找到工作,可是实际情况是,这些毕业生绝不满意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职业教育毕业生安于工业化生产岗的比例非常小,辞工现象非常普遍。而且他们可接受的岗位,也多为技术性较强,而劳动受益较好的岗位。

如此状况反作用于教育,就意味着应该作为教育主体的职业教育,并不是家长乐于为孩子选择的教育分流渠道。社会投注教育的需要,更多集中的人人上大学,上最好的大学。这就带来了教育内部的强烈而惨痛的学业竞争。这种竞争性,已经从基础教育,向上延展到高等教育,人人要上最好的大学,要延长本科后学习;向下延展到学前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要增加课业学习。

现实教育的畸形状态——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内部淘汰学生的分流机制,国办幼儿园成为家长用钱购买的稀缺教育资源,基础教育成为过苛的学业高负担教育,高等教育成为比拼大学层级的选择——这是很难改变的。

(二)

基础教育具有趋上意识,即作为家长为孩子设计未来发展出路,迫切需要考虑为他晋升到高等教育,甚至择业好谋划。于是,社会舆论预设了一条自然的学业晋升道路。在基础教育阶段选择好的小学,对接好的中学,从而进入好的大学。

这作为直接的带动学生追求学业发展的驱动力。作为有理想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希望教育较多超脱于现实社会的需求,可以按照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不要揠苗助长,不要过于苛责学生,不要同质化发展。于是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头顶上有一层天花板。也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为基础教育实现宽幅度的,多学科,丰富内容的选择性、自主性发展奠定基础。大学入门预设了三五科,以是否获得良好成绩为进入大学的门槛。既然进门难,势必造成学生要在这少部分学科的学习上尽量投入最多的精力。

基础教育限于本领域,思想着,可以获得较大的自由度,扩展学习内容,以及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其实属于教育工作者的一厢情愿。社会愿望与之是脱节的,不支持的。

基础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的持续不断的改革,真正获得效益的,还在核心课程的落实效率,以及选择部分优质学校,以资金的投入、师资的改善、学生的优选,来保证其获得超常规的发展。这两点优势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很骄傲在于,在中国这么大规模的教育体,学生巩固率很高,核心课程的平均效益很高,教师和学生乐于用超额付出来支持学习,以及还有很会上课的老师。这种改革总是在局部范围,而且是限定课程,鼓励同质化发展。

基础教育目前要超前发展,要与教育转型和社会转型相适应,怎么办?大家有共识要打破基础教育的天花板。可是抬头看看,天花板还在——横亘在头顶。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没有在它所处的领域内获得增高的发展,它的空间也是局促的。给基础教育撤去这一道天花板,条件并不成熟。自主招生,这么多年并没有实现自主性,不断演化为变相的考试,变相的拔尖。这种成本的投入,基本不产生效益。这也是由社会文化条件制约而带来的结果。

(三)

作为学科教师,一般给他设定的专业化发展,即为引导他不断增强学科意识,解决学科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成为在这个方面最大的权威。这样的一种教育角色预设,也给教师的关注圈定了一个范围,而且是排斥大教育环境的认知。我们在每一次改革中,都提出要转变教师观念,怎么教师就转变不了呢?这个持续的改革,不断的发力,最终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上常常陷落在无物之阵。

我们需要看到两个问题:

一是,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在伟大的教育事业中,他能做点什么,他实现教育期待可以落实的一定是一个非常小的点,是局部。这是由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再伟大的教师也无法超越其影响范围,做出所谓伟大的功绩。在教育的舆论宣传中,总是鼓吹教师的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我们最深的体会则是,教师工作很繁琐且一般化,平常化。要专注于做小事,乐于平凡。过于拔高教师的要求,在大众化的教师这里都是难于落实的。

二是,教师的经验积累到了一定阶段,逐步成熟之后,其思想和行为进入稳定状态,即行为固化。这是的教学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工作有三个成长阶段:一是学习当老师,积累基本经验,逐步走向成熟。这是新任教师。二是已经掌握了完整的教学经验,涉及到教育教学的事,不陌生,知道怎么做。这是成熟教师。三是,追求教育的卓越,而可以让普通的教师的作为,变成专业化的追求,并且达到很高的高度。这就是拔尖教师。

拔尖教师在群体里是少数,最多数教师达到成熟阶段之后,他们的教学变得模式化,具有了稳定性。

作为强制推进的改革,注定是从教师少数开始,逐步扩展,形成较大范围影响的。而且,对于很多教师而言,重新构建的模式,如果与自己的教学不适应,也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