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徐鹄:作文起步阶段,我们应当关注什么?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3-14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可快速订阅


作文起步阶段,我们应当关注什么
作文起步阶段,完全不必太在意学生作文写了多少字,写得怎么样,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喜欢不喜欢作文,对作文有没有兴趣。
徐鹄: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写作学会原副会长兼小学理事会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参加了多套语文教材的编写。独立撰写或与他人合著有《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小学作文教学设计》《小学生作文实用手册》《领你走进作文大门》《生活中的作文》等。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中小学作文教学作了新的定位,提出了诸如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写自己想说的话”等等具体要求,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些意见无疑应该成为我们研究作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说话,作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是,基础却在小学。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首先应当关注些什么?
1
学生是否对作文有兴趣?
作文起步阶段,完全不必太在意学生作文写了多少字,写得怎么样,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喜欢不喜欢作文,对作文有没有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和原动力。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把它当作是自己愿意干、喜欢干的事情,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努力争取成功。哪怕是再“差”的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希望。反之,一个学生即使现在作文写得像模像样,但是他内心并不喜欢作文,甚至讨厌作文,见了作文就头疼,那么,他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可以这样说,对于小学生学作文,培养兴趣既是手段,更是目标。千万不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吓跑了!
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浓厚、持久的兴趣呢?
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关键在于让作文教学以生活中的活动形式呈现,即把原本枯燥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次有趣的活动。如,交朋友,玩游戏,做小实验,采写校园新闻,为社区做一件事,制作“班级纪念册”等等。这样的作文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因为它满足了孩子的天性一一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必定需要与人交往,与人沟通,需要说,需要写。这样,作文就成了他们自己生活的需要,而绝非教师强加于他们的作业。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亲自实践,亲身经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获得各自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自己生成作文的内容,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不断鼓励学生的写作努力,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之获得写作的成功感,对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巩固写作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
2
学生是否在写有用的东西?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学生作文写了派什么用处?有的老师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过。
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了“实用”的主张。他说:“我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作。”他又说:“所谓善写,非为饰美,务切实用,工作所需,生活所遇,咸能畅达,斯为善矣。”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叶老的这些正确主张,始终未能成为作文教学的主导思想。
由于作文教学只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只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不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学生作文仅仅是完成一次老师规定的作业,根本达不到与人交际的目的。难怪社会批评我们:“学了的,没有用;要用的,没有学。”
应当指出,作文训练不是以写好一篇文章为目标。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即表达意识)。所谓“作文意识”,就是当他觉得有需要的时候,即会自觉地运用语言工具进行生活的交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他们是为了交际而学习表达的。所有的作文训练,如果与交际结合,就变成了生活的需要,就有了实用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才能培养作文意识。否则,单纯的写人、记事、或是写景、状物,为写而写,仅仅是一份作业,没有学生的生命活动介入,那就毫无意义。
要让学生的作文有用,就要赋予它实际的应用价值,具有社会交往的价值。关键在于,每次作文都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对象,明确的动机,明确的目的,都要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每次作文写了派什么用处?不仅教师明白,还要让学生自己明白。这样,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部驱动力,就会转化为更深刻、更持久的写作兴趣。
3
学生是否有可能说自己想说的话?
作文的本意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自己想说的话。学生作文,应该各人说各人的事,各人表达各人的感情,决不应该千篇一律。如果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想说的话,或是说别人说过的话,只是当个传声筒,根本不能达到交流的作用。说假话、空话、套话,更是毫无意义。传统作文教学过于注重写作技巧,往往统得过死,模式化,造成学生思维禁锢,思想僵化。鹦鹉学舌,千篇一律的现象普遍存在,毫无个性可言。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时代要求培养创造型人才,创新的基础就是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一个人,没有自主精神,不会独立思考,只会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还谈什么创造性?
怎样帮助学生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
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的独立见解。这是个性化表达的前提和基础。
作文指导中,我们不能规定他说什么,也不能规定他该怎么说,应该提倡学生各人自主地表达。教师要做的,是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所谓“多向思维”,就是对于同一个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范围、角度去思考,去应对。这种思维越活跃,作文内容越丰富,“千篇一律”的现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人也越学越聪明。
4
学生是否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有了作文内容,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还有一个语言表达的问题,要过好“语言关”。这时候,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
作文课上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坚持“做、说、写”相结合,实现语言训练的两次转换。“做、说、写”相结合,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演绎。
这里的“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它专指为了作文训练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特意安排的活动,旨在再现生活的真实,让学生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进行语言操练。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产生自己的思想,生成“内部言语”。然后,通过大面积口语操练,展示思维过程,把“内部言语”转换为有声的“外部语言”。这时候,经过思维整理和词语筛选,说出来的话自然较为连贯、有条理,语言水平较之“内部言语”阶段,自然有明显的提高。接着,再用书面文字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实质上,就是把“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的过程。由于书面语言的要求更完备,更准确,学生必须经过更为周密的思考,更要斟字酌句,才能实现语言训练的第二次转换。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能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再加上在整个语言操练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师生的讲评,互相的纠正和补充……学生“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这个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其实,从根本上说,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在于上好阅读课,在于平时的语言积累。作文课主要是运用语言,没有积累,谈何运用?所以,我们主张把作文的基础训练放在阅读教学中完成。这就涉及到阅读教学的改革。
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不在于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应该研究表达,学习语言。即,研究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而不那样表达?阅读教学要始终瞄准语言,通过研究语言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同时获得对语言的体验,并逐步形成语感。
对于一篇优秀的作品来说,语言表达的形式总是具体而又独特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篇课文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来进行,或一句,或一段,或某一种表达形式,不仅要抓住,还要抓准,抓紧,通过朗读、辨析、分类归纳、综合运用等各种方法,进行有层次的反复操练,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
总之,一个学生如果在阅读课上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再加上课外博览群书,认真积累,到了写作的时候,他就能信手拈来,应付自如了。
窃以为,转变观念,立足生活,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组织作文教学,强调作文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让作文为生活所用,这样,作文教学才会出现一种崭新的局面,我们才能迎来作文教学美好的春天!
收录于“新世纪小学作文教学研讨暨吴立岗作文教学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已获得徐鹄老师授权。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新创意写作研究会
微信:k9-xcy


长按二维码关注
“学林杯”中小学新创意写作大赛火热进行中!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本活动具体通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