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说《 摸 秋》鉴赏

 杏坛归客 2016-03-15

                      摸 

                                                 江 

    从前,人们摸秋,大都是一种戏耍,甚或庄稼收割前的一种仪式。摸秋的人嘻嘻哈哈,并不避人,护秋的人虚张声势,胡乱吆喝几声了事。听老人们说,如果不摸秋,来年的庄稼就不发旺。

    可是,1959年的摸秋,就不是这种古老遗风的流传了,人们饿急了眼,明目张胆地去偷、去抢呢。

    傍晚时分,摸秋的队伍就陆陆续续出发了,大都是一些女人和半大的孩子。男人们早都编排好班组,轮流护秋。女人和孩子们前脚走了,护秋小分队就跟着去了。摸秋的人里面,兴许就有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呢,男人们与其说是护秋,倒不如说是站岗放哨,保卫家人的安全。

    每次出去护秋,大家都不愿意和吴孝先一起去。他是黄泥湾大队民兵营长,全面负责护秋工作,他往往能像抢占敌人山头似的猛打猛冲,追赶摸秋的人。一旦被他抓住了,少不得要打个鼻青脸肿,第二天脖子上挂着摸来的红薯或玉米棒子,接受批斗。都是乡里乡亲的,谁也不愿意这种场面出现,更不愿意摸秋的人被自己和吴孝先捉住。

    你们跑快点,从那边包抄过去。发现目标以后,吴孝先兴奋地吩咐。

    大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气喘吁吁地嚷嚷,我一天粒米未进,怎么跑得动?

    石头站在上风口,拼尽全力咳嗽,似乎要把肺咳出来。回声在山谷间震荡着,传出去老远。

    等吴孝先连滚带爬地扑到红薯地,早已没了人影,浅淡的月光下,只剩下一畦畦凌乱的红薯藤和几个没有来得及带走的红薯。

    吴孝先的老婆桂英夜晚也出去摸秋。她是干部家属,害怕影响不好,向来都是单打独斗,去的地方又比较隐蔽,摸回来的东西,趁吴孝先不在的时候,偷偷和几个孩子连皮带芯吃掉,没有露出丝毫蛛丝马迹。吴孝先还是怀疑。一样吃青菜南瓜,甚至吃树皮草根,没吃到正经粮食,为什么自己有气无力,桂英和孩子却比较精神呢?

吴孝先收拾不了别人,只好收拾自己的老婆桂英。

    吴孝先假装出去护秋,在村外转一圈儿,又绕回屋后。他听见桂英安置孩子的声音,关门的声音。他探头去看,夜一片漆黑,他恍惚看见一个人影从他家门一晃,就融进了夜色。他悄悄跟了过去。撵到村口的时候,他追上了那人,他看见那人手里提着一条布袋。

    他妈的,我叫你发贱,叫你去偷。他发了疯似的逼上去。

    那人跑了一阵儿,被他追上了。果然是桂英。

    吴孝先劈手揪住桂英的头发,骂骂咧咧地将桂英拖了回来。村路在桂英的身体下面哗啦啦乱响。桂英咬紧牙关,一声不吭。他恶狠狠地将桂英扔回屋里,在门上挂了一把锁,又去护秋了。

    第二天一大早,吴孝先打着呵欠,揉着惺忪的睡眼,回家一看,后窗大开,桂英和两个孩子不见了。找了一圈儿,她们住在队上牛棚里。

    一看见他,两个孩子吓得往娘身后躲。桂英紧紧护着孩子,冷冷地说,姓吴的,你是干部,我们再不拖你的后腿。从今往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当天夜晚,桂英尾随几个邻居,一起出动了。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出来摸秋。邻居大嫂们都知道她和吴孝先决裂了,就不再孤立她。可是,正当她们扒红薯的时候,吴孝先带着人又来了。大嫂们听见山坡上有人咳嗽,撒腿就跑,桂英慢慢直起腰来,站在地里,被吴孝先逮个正着。

    姓吴的,只要不怕你的儿女饿死,你就抓我吧。桂英挺身迎上来。

    臭不要脸的,抓的就是你。吴孝先狠狠扇了她一巴掌。

    大柱和石头慢吞吞跟过来,一看,愣了。

    天亮了,吴孝先背着半布袋红薯,到大队支书家自首。吴孝先根正苗红,是老支书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大炼钢铁的时候,吴孝先日夜守着炼钢炉,守了七七四十九天,熬红了双眼,人瘦得皮包骨头。他在火线上入了党,当了大队干部。凡是老支书交给他的任务,如果完成不好,他会吃不香,睡不着。可是——

    支书,我没有护好秋,我家桂英……他痛心疾首地说。

    老支书深深地叹息一声。

    看着吴孝先蹒跚着走了,老支书忽然叫住他。老支书疾步走进屋,取了一样东西出来,递到他手上。

    是一个冒着热气的滚烫的红薯。

    吴孝先羞愧地瞥了老支书一眼,捧着红薯狼吞虎咽起来,烫得合不拢嘴。突然,他停止了咀嚼。队里红薯还没分下来,老支书家里怎么会有呢?他迷惑地抬起头来,盯着老支书。

    老支书含糊地笑了。

    你老婶子……昨天夜里……也去摸秋了。老支书支支吾吾地说。

    吴孝先愣了,怔怔地看着老支书,吃剩的半个红薯啪地一声掉到了地上。

    不知从哪儿钻出来一条野狗,箭一般射过来,叼起半个红薯,咽了,烫得呜呜噜噜地叫。那叫声,听起来像凄厉的哭泣。

 

【杨晓敏鉴赏】

  故乡是一个作家创作的原动力和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作家们深情回忆故乡,展开想象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作家江岸就在豫南大别山一隅的故乡故土里流连徜徉,描绘出了一幅温暖而忧伤的黄泥湾风情图。这个叫“黄泥湾”的地方,有历史变迁的雪泥鸿爪,有奇人奇闻的趣味,有民俗野史的风情。可以设想,若干年后,在这个叫黄泥湾的艺术殿堂里,那些个鲜活的人物,男的女的,不论高矮胖瘦,嬉笑怒骂,皆无拘束地生长在形形色色的故事长廊里,该是何等的景象。

   《摸秋》是一篇温暖主题的作品,却弥漫着忧伤的情绪,在这种温暖和忧伤交织下,很好地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护秋队长吴孝先对支书交代的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热情、积极,但同时也失去了作为“人”的一些本性,他不管妻儿老小的饥肠辘辘,甚至自己忍饥挨饿,仍要很认真地护秋,不惜抓住了自己的老婆。但当他把自己的老婆和赃物交给支书时,支书却递给他一个滚烫的红薯,告诉他自己的老婆也去摸秋了,吴孝先手里的红薯掉了。如果是现在,我们会说支书是真正的“人”,他知道饥饿,在饥饿面前他很真实。但在那个特殊的背景下,吴孝先的蠢笨也很真实,这就是江岸塑造人物的高明之处,他不刻意批判,不谴责,却带着理解后的同情。

    作品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叙述语言的含蓄与模糊性,面对“冲突”到来的时候,也不刻意制造高潮,而是轻轻滑过,点到为止:“队里红薯还没分下来,老支书家里怎么会有呢?他迷惑地抬起头来,盯着老支书。老支书含糊地笑了。”这么一种柔韧而委婉的表达方式,为作者前面一路铺垫的矛盾,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解决办法。

    黄泥湾是江岸虚构的村庄,但这一方水土却寄托了江岸深厚的情感,黄泥湾里的人物都是他的亲人,在描写他们的时候,他的两眼总是饱含深情,以一个作家的名义,复活着一片永恒的村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