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蛏的回忆■缪徐

 圆角望 2016-03-15

  竹蛏为海产双壳软体动物,体形圆长,因两壳合抱后呈竹筒状,故名竹蛏。老家那带,竹蛏最常见的吃法有两种。一是将竹蛏去壳后现炒;二是将去壳儿后的竹蛏晾晒成干,等需要食用时再把它泡开、加工成汤菜。相比之下,我和绝大多数老家人一样,更喜欢后一种吃法。
  用竹蛏做成的汤菜味道美不美,取决于它的原料和做法。
   虽说大连、舟山等沿海地区也产竹蛏,其外形还要比南黄海(老家附近的海域)的竹蛏大一些,但它们烧出来的味道就是不及老家竹蛏的鲜美。究其原因,可能是 海域不同、水质不同、水中分布的营养成分不同。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竹蛏,一方美味。母亲在世的时候告诉过我,老家那带有一种叫 “秋瘪子”的竹蛏,是蛏中的上品,蛏干儿个头不大,也不饱满,但做好后的味道就是鲜美无比,令人回味无穷。都说人不可貌相,蛏又何尝不是如此?谁能想到, 瘦小无奇的“秋瘪子”照样能打败竹蛏家族中的“高富帅”呢。
  或许是乡愁能改变味蕾吧,吃过无数次的竹蛏大餐,吃来吃去还是老家人烧的竹蛏好, 而老家人中又以母亲烧的竹蛏最好。至今还记得母亲烧竹蛏的那几样配料:文蛤、蒜叶、白菜丝、荸荠片、蛋皮片(鸡蛋摊成薄饼后再切成片)、肥瘦相间的肉丝。 我也曾问过母亲:为什么酒店里用的蛏和配料都不比我们差,烧出的味道就不如咱家呢?母亲说,除了配料的质量、多少,蛏干的泡发方法,火候的把握等原因之 外,饭店厨师大都忽视了一个问题:泡竹蛏干的“原汤水”可是个好东西,煨蛏汤的时候,一定要用上一点“原汤水”的上层清液,这样烧出的竹蛏,才会入味。母 亲所说的这些,并非什么大的秘密,难怪老家的婆婆、婶婶、大姐甚至小妹,几乎人人都有一手烧竹蛏菜的绝活儿。毫不夸张地说,她们的手艺大多超过了县城里的 那些专职厨师们。
  在家庭困难的时候,母亲很少有机会为我们做竹蛏,即使是年夜饭,也不是每次都能品尝到这道美食。不过,每年春节过后的“年 酒”(亲戚之间互请的一种酒宴)席上,母亲一定会给前来赴宴的亲戚们烧一碗竹蛏。在亲戚们的啧啧称赞中,母亲了却她的好客心愿,年复一年,直到她老人家从 灶台上“光荣退休”。
  母亲在世的时候,哪怕是到了晚年,我和妻子都没有好好从她那里学习烧蛏的技术,我们总是想,母亲身体不算硬朗,但也不会 在短时间内离我们而去。2009年春节,适逢我乔迁新居,一家人都在城里过年。因为母亲不熟悉灶台上的那些“新式武器”,到了烧蛏这道菜的时候,她就走进 厨房做起了妻子的“技术顾问”,这道婆媳合作的烧竹蛏,虽然没能达到母亲做蛏的最好水准,但却给我们做子女的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和绵绵的念想。因为我们做梦 也没有想到,就在那年的10月10日,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竹蛏是一种海鲜,更是一根丝线,它把乡愁、亲情和美味柔柔地连结在了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