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见南子”究竟有何隐情?

 目断柳岸春生少 2016-03-15

 “子见南子”究竟有何隐情?

丁启阵

 

“子见南子”究竟有何隐情?
(电影《孔子》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这是《论语》中最好玩的一章。孔圣人七十三岁人生,就这么一次绯闻,弥足珍贵。后人也没有辜负《论语》编者的八卦心思,将其加以演绎,编为戏剧;关于孔子的影视作品,这一场戏也都会被当成重要看点。

南子是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宠妃。因为卫灵公年老,卫国朝政实际上多取决于南子。按照《史记》的记载,会见过程大致如下:孔子率众弟子到卫国之后,南子派人给孔子传话:“各国国君来到卫国,想要跟我国君结交为兄弟的,必定会来见我。我想要见见你。”孔子推辞不掉,只好前去拜见。孔子一进门,就面朝北行了个磕头大礼。南子夫人在帷幕里边也再拜还礼,身上的玉佩叮当作响。孔子说:“之前我不想见面,见面时依礼答谢。”然后,就是子路不说(悦),孔子发誓。

孔子跟南子,大概是单独相见的。他们在一起多久,说了些什么话,除了行礼、还礼之外,有些什么动作,文献一概没有记载——即使有记载也未必可信。因此,给后人留下了想象与发挥的空间。几年前一部由周润发扮演孔子、周迅扮演南子的电影,就很认真地演绎了一下这个情节:南子一番暧昧撩拨,孔子表面上不为所动。南子一句“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她是尊重并懂得孔子的人;孔子拒绝南子继续留在卫国以便再见面请求的理由,是“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应该理解为,孔子认为南子是个非常好德之人),也分明传递出孔子内心的迷乱。虽然是演绎,分寸把握还算谨慎。

儒家后学当然不敢这么大胆,大家最关心的,不是孔子见南子时可能发生过什么,而是孔子为什么会去见南子。有人说,孔子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才去见南子的;有人说孔子见南子,是像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时那样,是迫不得已。我倾向于前者。《史记》记载是南子求见孔子,但《论语》的“子见南子”,并没有“不得已”的迹象。实际上,孔子待在卫国的时间很长,他跟南子见面的机会也不止一次。按照古礼,在人家国家做事,拿人家的俸禄(卫灵公给孔子不少粮食),是可以甚至应该见见当家妃子的。《左传》记载,季文子到宋国,宋公款待他,穆姜出房行再拜之礼。显然,南子是个有见识有魄力的女人,对孔子,对本国的贤人蘧伯玉,她都是尊敬的。南子的坏名声,不见得是因为她真的有“淫乱”行为,而可能是因为她受宠爱,遭人嫉妒,或者因为她干预政事,得罪了很多人。

人们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子路为什么生气。朱熹认为子路是因为孔子竟然去见“淫乱之人”生气,刘宝楠则认为,子路是因为孔子为了行道而不惜委曲求全感到生气。这里我倾向于后者。正如刘宝楠所说,子路对孔子的行为不悦,有过多次,此前公山弗扰、佛征召孔子,孔子准备答应时,子路都曾经表现出不悦。可见,子路不满意的是孔子委曲求全。千百年后的人,站着说话不怕腰疼。当年孔子除了养家糊口外,身后跟着一大群需要他照顾甚至养活的弟子,他没法事事任性,免不了有委曲求全的时候。而这,是认死理、直肠子、受不得半点委屈的子路所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事。

“予所否者”中的“否”字,实际解读时,也有分歧。有人认为是指命运不顺(儒家那套治国理念未能如期推行),有人认为是指孔子自认见南子的行为有过错,有人认为是指孔子所否定的人(南子),五花八门。

孔子赌咒发誓所说的“天厌之”究竟是什么意思,也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拿上天发誓,有人认为是归因于天。其中的“天”,有人说指上天,天命,有人说指南子。前者的意思是,孔子将自己在卫国未能如愿,归因于命运不好;后者是说,是因为南子从中作梗。

孔子赌咒发誓的意思,也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唐以前人有解释为“言我之否屈乃天命所厌”的,意思是,孔子在解释自己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杨伯峻沿袭了朱熹的注释,翻译成:“我假若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南怀瑾则如是串讲:“……你们看法和我看法不一样,我所否定的,我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不但人讨厌他,就是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便不需要与他来往。”

如何解决这些分歧呢?我认为,应该从语境格局上入手。具体地说,孔子的话,属于下边哪一种情况:一、以发誓的形式进行解释;二、纯粹赌咒发誓;三、谴责他人。

杨伯峻先生选了二,南怀瑾先生选了三,我选一。理由是:孔子想要接受公山弗扰、佛肸征召的那两次,子路反对,孔子都是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解释的。没有纯粹的赌咒发誓,更没有谴责他人。子路只是不悦,并没有严词指责孔子的行为,没有说南子是淫妇,孔子见南子,也合乎古礼,用不着太认真赌咒发誓。子路对孔子的做法不满意,孔子却措辞严厉地谴责他人(南子),这是典型的迁怒于人,严重违反孔子的“不迁怒”原则。总之,杨伯峻先生、南怀瑾先生的说法,都不可取。

最后,串讲大意如下:

孔子跑去见了南子。子路得知后,脸上现出不悦之色。孔子于是发誓说:我们来卫国这么久,卫灵公对我只是以礼相待,并没有采用我的治国学说、委我以重任的意思。遭遇如此坎坷,是天意不喜欢我的学说,天意不喜欢我的学说啊!我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这才出此下策。或许,南子能帮上点儿忙呢。

孔子离开卫国时,表面上是对卫灵公好色不好德感到不满,是对卫灵公问军事不问礼乐感到失望。实际上,是孔子认识到,卫国根本没有他从政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