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听到一个声音,说:现在强调教育发展均衡,希望借助教师流动,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均衡,其实不如以发展信息技术,以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更为必要和现实。 这个建议具有合理性的一面,然而要看到目前对于教育问题的矫正,多为单一性思维,即从一个点位或角度审视,发现问题而采取的补救措施,不免是片面的。技术化思维主张依靠技术革新,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行政角度大力推进的区域教师轮岗制,阻力虽大,却是从管理角度,呼应社会诉求,而实现优质师资分享的重要举措。这是人本思维。 侧重在技术,或侧重在教师人力,都只是看到了教育管理中一个层面的问题,与全面落实对于公民教育的基本保障与政府责任的实现,这个教育目标比较,其实效力有限。 政府包办教育,是无法实现的。任何政府,即使财力雄厚也不能在完全意义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因为教育的需求与意愿,总是在追高的,即只要有在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质量上的不均衡,有更好,所有的家长都期待选择那个最好。 所以,在教育投入与发展预设中,政府需要承担有限责任,即在现有条件下,为国民提供基本保障的教育服务。这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都不约而同采取义务教育机制的原因。而所谓义务教育的水平,与各国政府的责任,是有差异的。即办教育,国家保障的是基本教育服务,而且是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是公民享有的社会福利的一种。 在现实教育发展中,一定不是区域和校际同步的。客观存在的落差,以及社会选择的意愿,不能不呼应,不可不正视。国家承担的优质办学,一般提供给小众的所谓精英,精英办学,也是各国教育都要投入的。而遴选精英,为之发展提供优质化的服务。这就客观要求,如此精英化了最多国家的钱,更需要为国家而学,学生服务于国家。另外的优质教育办学,则需要依靠市场化的选择,来实现。在教育系统化设计时,一般要考虑如此情况。 大众教育,义务教育,一定优先考虑的是均衡发展。教育需要逐步引导民意,对于教育的期待,这里指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社会责任期待,要恢复到一个理性的适度的目标上来。 政府管理其实有一些手段。如技术手段的应用,投入倾向的改变。等。在新加坡,理工学院,与我们的职业大学相类,社会选择意愿不够强烈。于是,政府反而最多投入在这一类大学,有最好的读书环境和提供最人文关怀的条件,让这些孩子喜欢这里,热爱学校。 我国教育办了一批优质学校,把钱都花在这里,不断推高社会选择的意愿。造成这种不均衡,政府的确有责任。若把投入倾向改变,给农村或弱势学校,提供远远好于家长追高意愿强烈学校的资源,包括好的老师,好的技术,则家长的选择自然会发生转移。 稍微看看,我们心里就会做出评估。目前,最好的校舍,最好的师资,最好的硬件,最多的政府政策支持,这些保障了一些明星学校,被社会追捧,家长择校意愿强烈。这样的投入倾向与偏爱思维不改变,教育的均衡发展很难落在实处。 而且政府一定要控制所谓精英教育的规模,也就是说,在小众,最有条件获得国家奖励的学生,给予最高端的服务。这不能影响最大范围的教育的公平。 过去提过,办一大批最高端的学校,让所有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这个思想在今天看,是不现实的,而且已经显现出副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