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认识中小学教育中要不要成绩排名

 江山携手 2016-03-15

中小学教育中要不要成绩排名?舆论似乎一面倒,表示反对。今年全国人会,也有议案建议教育部须禁止成绩排名。然而,现实教育中的成绩排名并未因此销声匿迹。即使换个“名称”,转化“形式”,在中小学校里还顽强存在着成绩排名。

为什么聚焦共识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上却不能及时响应和改进,这原因何在?

这需要分析,舆论反对排名与教学实践继续坚持排名的各自原因。

(一)

舆论反对成绩排名。人民教育,2014年6期,在这个话题讨论时,载有三篇文章——《尊重儿童请从废止成绩排名做起》、《学生成绩排名是对知识教育本质的异化》、《摒弃分数排名,让评价回归原点》。三篇文章的作者,各自身份不同,一位是儿童文学作家,一位是大学老师、理论研究工作者,一位是中学知名校长。

从儿童成长与关怀,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恪守,以及学生学业评价三个方面看,他们汇集出反对成绩排名的几个理由:

其一,儿童成长阶段,内心比较脆弱,若较早接受失败教育,成为落后的,被底层化的一员,不利于他们的乐观、自信等心态和品质的形成。

其二,传统教育只看到知识价值,而忽视人本价值,于是用表面化的成绩指标,来取代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其三,对于学生的全人的全程的评价,客观需要多样化的综合性的评价,而单一的成绩排名,这一简单评价与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之间有很远的距离。

需要补充说明一点:成绩排名与分数排名不是一个概念,有必要区分。

分数排名是根据分数差异,给学生做学习位置的排列,这是精细化评价的一种方法。目前我国学校多应用百分评价,所以考后呈现的是一个百分数,其排位是对分数做高低区分。

而成绩评价,无疑也是针对学业评价,是考试评价中的一种做法。可是在具体操作时,有不同的方法:或者采用百分数评价后排位,这与之前说的分数评价所指一致;或者采取五分制评价,即全卷满分五分,给学生做模糊性成绩评价;或者采用等级评价,以A、B、C、D分等级区分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也是一种模糊性评价。自然还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学习过程的随机性和主观性评价等。

目前现实教育中分数评价,即精细化评价多用,而教育部一直倡导采取等级制评价。

 

(二)

在教育实践层面采取分数排名的手段,一定有其客观性的原因,即使这是屈从生态环境的无奈之举。

1.分数排名与多层面的考试设计匹配,是分数试卷,在评阅和反馈时的自然产物。

目前学业评价最受关注。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其教育关注聚焦在学业成绩。通俗地说,社会舆论其实把学业表现放在学生成长的第一重要位置。若从考试内容看,其实这个学业也是一个狭隘概念,专一指考试课程和考试内容的学业表现,不考试的学习内容是被冷落的。这显然是不利于孩子多样化发展与社会选择的多样化需求的。

考试之所以这么被重视,与教育资源配置有较大落差,不够均衡,而学历社会,工作选择与学历关联度很高有关。此外,中国经济发展虽然很迅速,可是就业岗位选择依然具有较大压力。

这些原因投射在学生学习中,鼓励竞争的机制就被应用在学校且被青睐。学生家长在学校所问题的最关切问题,也是他——我的孩子排多少名呀?

教育应对社会需求,也增设了多样的考试。考试频度很高。卷面设计都是百分制。所以,出分就出来排名了。

在这个处境里,分数统计和排名,无疑是很节约教师劳力成本的一种评价方式。

2.分数排名,呈现出个人位置,教育由此展开,有利于驱动学生形成比追赶的风气。

位置感,可以把学业转化为一个可以显现的指标。每次成绩出来,在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可以依据这个排位即刻协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变化,而确定敢追的目标。即以人的发展为竞逐目标,强调超越,这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刺激源。总比虚拟说明,你要知道自己的差距,更为显明而有说服力。

排位而产生的驱动力,在较早就被人类认识。如今在本来无客观标准的文化评价里也不被适用,更不要说,体育界奥林匹克的角逐了。

究其实质,排位是一种游戏设计。

在学业发展中,需要以学业驱动的设计,来鼓励学生形成竞逐机制。

3.排位是社会可以用最简单办法聚焦学生、教师、家长与社会舆论共同认识,在氛围和机制上营造促进学业的一种评价模型。

促进学业发展,是中国教育的一种集体意识,而且作为社会关注,日益构成强大的舆论基础。若以社会大众的话题就可以知道,在家庭富裕之后,教育投资正在成为家庭支出的主要方面。

而当社会关注形成之后,各方面的人,颇有必要寻找一个可以简单聚焦的方法,可以敏感发觉学业变化。而成绩排位就是这样的一种选择。

4.排位在我国文化里,是有适宜土壤的。

在中国发展提供的优质社会资源,以及福利保障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在若干时候与很多方面,需要提升选拔性,以区分人群,即实现机会均等和资源分享是比较困难的,以竞逐为手段,而构建一种虚拟等级是有环境适应性的。

在学业上的排位,其实直接对接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地位的跃进。

当社会文化的土壤还未发生本质改变的时候,这种应用在学业上的评价排位,就有基础。

(三)

排位的积极性与负面性是一体两面的。适度保持教育环境里的竞逐关系,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支持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可是目前中国教育在考试主导机制下,过度重视应试,而评价中单一应用成绩排位,这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舆论看到的成绩排位负面性,更多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考试过多。

频次繁多的考试,都以成绩排位来驱动学习。这样普遍给予学生的应试压力过多,而且考试课程比较狭隘,学业偏狭。

这样驱动考试,不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以及学业发展中的个性选择。当务之急,要引导管理方,各级参与教育管理的方面,不要简单评价尺度,过于重视与考试驱动教学管理。

其二,考试评价手段单一。

考试评价有多样的方式,五分制,等级制,百分制,以及针对具体情况的问题聚焦方式等。也就是说,未必在少考试的环境里,就缺少了监控手段。促进学业发展,就需要加强过程监控。

其三,评价体现追高,对于大众学生而言是不堪之重。

评价信息的处理,要体现人本服务策略。

当我们看到考试的好成绩,好的排位有利于学业优势学生增强学习积极性之外也要看到对于屡败屡战的学业差生,应该有更为人本的评价方法。

强刺激信号,它的负面性正是在过度应试环境里,才被放大的。

其四,考试适应狭隘教育需要。

考试的课程要扩大范围,做到所学有所评价,并且引入学习中的选择机制。

这是我国教育实现转型的主要问题所在。考试排位的负面性正是因为教育的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我们有必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丰富学习内容,增加学习与发展的自主选择性,以释放学生的学习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