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窄而深的学科思维

 江山携手 2016-03-15

《人民教育》2013年14期载文《教育要冲破窄而深的学科思维》。窄而深,如此从学习内容角度定评当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我以为非常精当。

何来的窄而深?窄化的学习,在学科课程实施中可见的现象就是不是所有课程在学生学习中得到了平等对待。用我们一般的学科分类,以为有考试科目,这些学科为大,是大学科;有一些与未来学习考查关联度比较高,也是需要予以适当关注的学科,如史地政等,这叫小学科;再有一些学科是被基础教育边缘化的学科,只是作为学习分流的课程,如音体美,这一类近乎兴趣课程。在边缘学科的最外围还有一些课程并不稳定,即课表上有,在实施中为老师兼职,或者有课,或者被其他课占据。

在国家设定的三级课程体系里,国家课程的知识领域的覆盖面是非常宽广的,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的各个学科学习都达到较高水准,即不能鼓励课程学习走向艰深。一般而言,在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国家预设的课程内容都更为强调普遍适用性,即构建一个较为宽泛一点的知识体系。另外加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更无法要求学生在所有课程学习上都平衡发展和走向精深。

本意宽泛而浅显的课程内容设计,为什么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实施中,却逐渐被窄化了,课程地位也被分化,导致在核心课程,我指的是考试课程上,教学无限度增加内容和难度,发展出超高标准的部分课程学习?

课程设计把知识面铺展开来,注定在个体学习上不能实现平均化学习和均衡化发展,所以在具体学习实践中,学生自然就形成了学习关注的聚焦,即考什么而学什么。为服务于学生在核心课程学习上提高竞争力,教师也会以考什么为聚焦点,为学生应考而转化知识学习,社会支持体系也围绕核心课程来辅助提升学业能力。我们所说的考试主导的教育形态就是这么形成的。

窄化是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适应应试环境的必然选择。学习关注高度聚焦,核心课程和考试内容在学习中被凸显出来,学生普遍具有赢取高分的能力,而学业竞争的压力并没有纾解,于是导致学校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又出现了另外的发展轨迹:在核心课程的学习上突出区分度,以增加难度为基本思路。如在小学,数学学习本来在奠基阶段,难度不是大问题,可是为了区分学生,就可以以复杂应用题为考查重点。难度提高到,拒绝其他解题方式,而耗费脑力。导致社会舆论发声,说家长是本科生、研究生也做不出小学数学题。在语文学习上,也把词汇学习引导到偏难的轨道上,冷僻的语汇很少用到,也要考查。

窄而难是课程学习出现异化的一个现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落实几个教学策略:

其一,全部开课,注重学习的基础性,一定要减缩内容和难度,不要有学科优势思维,即以为我的课程最重要,别的课程就缺少学习价值。

目前的教育改革已然往纵深延展,在考试改革上会有较大改变,就教育部公布的高考方案,已经初露端倪。减少分数呈现的考试科目,舒缓考试压力,这是改革的趋势。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一些学科老师从本位出发,以为自己所教学科从分数呈现到等级呈现,是学科地位的滑落。甚至有抵触情绪,以为考试导向作用,会连带出现教学质量的滑落。

从课程设计的本意出发,课程在多领域上知识的高覆盖率,势必不能引导教学走向艰深,注重基础性,强调普遍合格,是应有之义。

其二,课程学习要体现选择性,一部分核心课程,是普遍基础性学习,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发展基本素养,而另外需要有一些课程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选择,于是体现学习上的精深化。

目前我们的多学科总分集合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课程学习均衡用力,较少鼓励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理想的课程实施应该是在宽的面上,一些课程的基础性要充分体现出来,而在选择性发展上,要鼓励学生形成学业专长。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化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在课程评价上,以平均分为主要标尺,教学中较多精力投入在差生的学业弥补上,客观上缩小了有潜力学生追求优质发展的空间。

其三,加强学生发展的个别化指导,充分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学生适性发展。

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与其自信心的建立是具有密切关系的。而现实教育以考试评价排位来形成督导机制,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都不断在窄而难的课程学习中落败,而舆论的过度重视,又在放大这种负面效应。所以,这种机制会较早把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扼杀,使之失去自信。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个别设计,有所帮扶,支持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这才是未来的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

其四,不要过分夸大知识的价值,比较而言,学习的良好志趣、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鼓励学习机制,包括一个人的健康心态与个性等,对于一个人职业发展与终生学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全人教育,指的是不要单纯以知识达成度来看待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在学习中有更好情感体验,以及保持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或许在学业长跑和未来职业岗位上,可以走得长远,做出贡献。

社会评价与当前的学校成绩评价,客观上是存在错位认识的。好学生未必未来能担当良好的社会角色。

其五,教育是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种文化行为,这决定了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好的老师,以最为恰当的教学方式,所教的又是最为会学习的学生。

如此看,师生的人际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把学生的学习支持和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作为未来教学改革的支柱。无论是怎样来教,专业素养好的老师,势必有利于把学科课程的最具有魅力的地方体现出来,以带动学生热爱学习。

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师资配置有困难,教师无法以高瞻的知识占有而引导学生领略知识本身之美,他便需要以其他优势补偿,如增加教学时间,多留作业,强制化管理等。

严苛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具有副作用的。若在我国人口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不是很突出的背景下,你要求苛刻一点,约束力强一点,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接受;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的主体意识逐步复苏,严苛方式的副作用开始显现而被非议。

综上,窄而深是一种学科的思维,要扭转这个狭隘性认识,发展课程思维,以及培育人文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