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

 江山携手 2016-03-15

上世纪初,在教育科学化思想推动下,主张教学的技术化发展,期待有“最好的教”,于是培育出一批会上课的老师,它们的教学都具有艺术化特色。而之后,我们更多发现教师会上课与其个性化的特点有关,这决定了发展艺术化的教学是一个比较窄化的路径。由此,舆论主导教学超越个体经验,培育出更体现规律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时间,若干名师都推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法。再后,我们看到了个性化的模式难以推介和普及,或在别人应用中预期效果有很大差异。于是,教学研究再次偏转方向,以为思想和理念才是发展优势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这股潮流中,纷纷为自己的教学贴标签,称为“什么什么教学”。可见,之前的教学研究的推动,真正改变的是少数教师,在教学的基本层面,需要构建更为实效的教学。高效教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一、学界和行政领域关于高效教学的错位认识

在学界或许有不少人不承认有高效教学。有几个原因:其一,高效,这个词中的“效”所指的是什么?效率,还是效益?若认同有高效教学,即以为它是可测量的,所检测的是知识转化率。也即是说,其秉持的教学理念还是知识主义的教学观。这显然与当今教学的主流价值有冲突。其二,对一节课的教学即刻测量,这是难以做到的。若做不到就无法评估课堂是否有效。其三,教学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就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言,这是个缓见效的过程。追求教学的短平快,希望走捷径,这比较困难,也被视为违背教育规律。因此,在学理上高效课堂的主张不免引人非议。

可是,我们在学术之外,也看到群众性研究和行政推动力,都非常支持构建高效课堂。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学术界和行政推动,两者的错位是怎么造成的呢?

首先我们要看到,对于现实教育大众舆论有一个基本形势判断:以为中国教育在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之后,其课堂教学模型已经与时代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了落差。如语文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四大弊端,叫“少、慢、差、费”,后来被概括为低效教学。在不断流传中,又发展出“高耗低效”的说法。因此,教育的期待就是摆脱这个困局,构建更有效率的教学体系。

此外,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社会从农业主体往工业化方向转型。在工业化社会初期,随着工厂兴办,对于技术工人的渴求,学校教育侧重在培养掌握一定文化和技术基础的劳动力,因此对于教育的出口也是以工业化的标准进行测量,看用最少的时间是不是可以培养最多的,如同标准件的人才。给教育定指标,提出效率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在一个强调效率的社会,一个学科的教学若不能满足学生快速增值的需要,势必演变为不被重视的学科。不久前媒体披露,在21个国家的教师受尊重程度调查中,中国以满分表现,被誉为最尊重教育和信任教师的国度。而在这种信赖背后是因为社会大众期待以教育来谋求未来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占位,只有在高度竞争的文化里,教育便成为改变命运的一条通道。由此看,教育中的取舍也是一种趋利行为。一个学科学习也是如此,若对于自己未来竞争最为有利,就成为受重视学科;反之则被边缘化。

再次,要认识到我国教育原有的科举文化,与现代工业社会强调效率第一的基本价值,很容易达成默契,发展出应试教育。在应试的背景下,没有学科可以独立在监测之外,搞自由化的教学。一个被认可的经验,无论是学校管理的,还是教师教学的,首先要获得优良的成绩,即大众以为这是有效率的教学。

再说,学生在学习精力投注中也会被获得效率的意识所左右。用最少的时间,付出最少精力,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我把这叫做低成本,比较经济的教学。哪个学校出产高分学生,哪个教师可以培养优质学生,自然就能被社会认可。

二、基于现实改变的教学注定追求高效

教育的发展总是与其所处时代形成同构关系,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以为,教育的关注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也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

1.有效教学力求颠覆的是教育的盲目状态。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得到产物。“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百度百科资料)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所研究的是科学视野下,教学的合理组织与课堂模型的构建。因为我们看到了,过于强调艺术性,教学的发展道路是窄口的,而且容易导致自由主义泛滥,这也会是无效的,低效的。强调基于学情、教情和教材的特点出发,设计和实施合理化的教学,也叫最优化教学。

2.科学主义研究的发展需要逾越经验主义关口。

我们寻找合理化的教学,从哪里寻找经验和模型呢?无疑是课堂,是教师经验的推介。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研究和指导中,主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事。可是在看到实践优势,以及教师教学艺术化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把教师教的优势放大化,并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即缺乏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一方的改变,往往没有呼应,而无法收到效果。也就是说,在中国教育进步快速发展通道之后,面对的问题,已经不是不会教的盲目状态,而是构建更为有效的教。

科学研究应用在教学改进中,我们需要审视两个课堂层面:一是哪些行为是无效的;二是哪些行为是有效的。

高效教学需要是一个通用模式,体现出人人可用的广泛推广价值。当教学从教师的个体经验,逐步关注在一个范围,一个时代,在较大视域里,秉持的理念和以此构建出的教学模型,这就意味着,教学研究开始步入解决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层次。

三、高效教学要基于课堂视域的观察,在精力投入与产出效果之间的权衡中,确定合理否有效否

1.推动教学高效,即认同了有“很好的教”。

在教学技术上,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表现有差异性,这与学生是否能够学好一定有关系。评价一节课,需要找出这节课它最为合理性的优势化的东西,我们希望稳固经验而迁移经验,也就是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

课堂观察中,我们要清楚与别人学习什么,或者在一节课里察觉出教师偏误所在。每一节课都有两面性,即合理的优势的,以及偏误的值得商榷的。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是有一个意图的,即他有所侧重和追求。找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知道他要把课堂引导到哪里,再看实际课堂在哪里,就知道教学实践与预期的差异及原因了。

课堂还呈现出教师在知识传递或方法教授中,一个渐变的过程。即教是有流程的,是以环节串联其来的,这与认知过程应该是同步的。最好的教,促进认知发展。因此教的方法与处理就变得重要的。一个高明的老师,他的头脑里往往储存了课堂发展的预演过程。他可以知道教学会是怎样的,会发生什么故事。这就是教学预见性。

可是,学生在学习中客观存在认知分化,以及思维的偏差,也即是出现与教师的引领不同的发展走向了。遇到这个问题,教师怎么办?这是看老师的应变能力的。有效的教学需要及时注意到学生需求的变化,而能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例如,个别辅导,学生互助、典型示范等等。

2.推动课堂高效,不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

肯定教师的教与学生学存在相关,可是也要看到无论教师的教学影响力和指导力如何强大,这也是以外因来驱动,学习的效果来自学生本体的改变。在中国的传统课堂里,过度依赖教,听从老师,势必导致学习的被动。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教学需要转化学习方式,即倡导主动、合作和探究学习。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必须把学生因素,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反应纳入视野。无论怎样会教,也要看学生是否认同。以此为视点,更有利于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我以为合理的教学要符合的原则是,因学设教和因材施教。最好的老师一定不是最有知识、最会教课,他应该首先是一个被学生热爱的人,即他有能力唤醒学生的学习冲动。

当观察以学生表现为视点的时候,以下内容需要关注:

第一,看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学习任务之后,你是否有强烈的触动,以为自己也成为课堂里的学生,有思维的活跃。即,教师制造的学习探究语境,对于学堂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效的。

第二,看教师预期的目标与其学生的学习起点之间是否有落差,这个落差的设计是不是合理的。若起点与落点一致,无落差就意味着教学无效。若一个班级里半数的学生未学先会,那这个教也是低效的。最好的目标设定应该是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

第三,看教师在起点和落点之间铺设的学习通道是否合理和便捷。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察觉出学习分化,并给予了不同需求的学生以关照。至少有三类,会的,不会的,一知半解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有没有辅助措施呢?

第四,看一节课后,有没有一些积极因素,可以维持下一个轮次的学习。也就是习惯、方法,教师的要求等是不是持续发挥作用。这么看,就知道这位老师会带出什么学习品格的学生。

 

高效课堂的期许,作为了现实教育的反拨性策略,以为在学习高效之后,可以节约出学生精力,发展他的个性与特长。如此看,在行政力与教师主动性追求的力量整合之后,我们需要在新课堂的构建时,考虑教与学的平衡态建立。而且,所谓高效不仅针对知识能力,还应该指向效益,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其心智、情意和品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我想,课堂观察也不应该仅仅是教学观察,也需要有对于教育表现和效果的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