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个梦,当回了学生。梦里有一点无厘头,不知何故我被告知需要调换到另外的班级。取了书包到新班报到,班里在上课。我打了报告,老师不理,看来老师不喜欢我这个插班学生。再打报告,老师终于说“进来”。 我的座位在靠边居中,坐下听课。老师是我熟悉的,是过去我的一位同事,他上课比较民主,重视学生参与讨论。听了几个发言,我也举手,老师不理。我把手举高,还是不许。这时才知道我进这个班学习老师是不喜欢的。老师也不喜欢我参与课堂讨论。我觉得无趣,与旁边同学笑说,怎么不让我说话呢?只能听讲。 后来,遇到一个关于农民对于土地的特殊情感问题的讨论,我终于按捺不住,站了起来。我一讲话,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此一时,我似乎又做回了老师。讲话久了,突然意识到,此时我还是班里的学生,这样做无疑让老师感觉尴尬。 从梦里醒来,有一个问题却长久萦绕在脑海里:教师为什么在课堂交流中始终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即实质上成为教学交流中的话语垄断者? 在梦里的角色转化,给了我启示。一般课堂里,教师对于新授内容先知先觉,而学生是无知或少知的。基于师生信息掌握的不对等性,课堂中的教学对话其实是被教师控制的,所进行的自然是教师“告知”学生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认同这个基本事实:教师要掌握新授知识,课堂的准备一定要充分,而学生未必需要与教师同样提前学习,他的学习接受完全可以依赖教师来告知。所谓学习就是消化理解教师的告知内容,依靠教师的教学实现自己的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 也就是说,在通常的课堂里,是不存在我这样的学生的。学生在课堂里,是被动的学习状态,即使课堂里的主讲教师具有现代教学意识,主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给予他们课堂参与讨论的机会,可是这也不能改变一个客观存在:教师在课堂里不能接受一个如他一样具有平等对话能力的人。 由此,我问自己,若是你上课,你接受有一个在话语上比你强势的学生吗?我也惶惑不安起来。所以,虽然我们看到中国现代教育思想改造了课堂,课堂氛围趋于活跃,可是课堂的存在依然默认了如下事实: 一是,教师先知先觉,而学生后知后觉;二是教师掌握话语权,而学生是一个听话的角色;三是,只有好老师才能培养好学生,所以改变教师的教法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梦里醒来我才知道默认如上课堂存在的前提,其实接受了一个这样的教育结果: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能学习的基本素质。这是中国现实教育存在的一个隐性问题。我们主张教育变革还有一个意图,就是把学生的被动状态改变了,促使一大批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他们成为超越教师的人。以中国教育的受众人数,却不能出产顶尖人才,与学生普遍接受被管理的环境,处于外部压力驱动下的学习氛围有关。 未来需要构建的新课堂应该改变几个前提条件。 例如:学生主动学习,提前学习,与教师构成平等的话语交流权利。在杜郎口的课堂,学生的互动性很强,教师被边缘化。我们不太理解这种课堂模型,以为这是不合理的。可是,如果我们知道了,他们从改变学生的学习入手,要他们提前自学,然后设计课堂。如此模样的课堂你就理解了。 再如。学习不能依赖教师告知,现代条件下,学习的渠道和方式更为多样,学生完全可以拜托这种被动态的学习。未必是好老师才能培养好学生。学习中,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不要以为教育通过外部干预就能实现学生本质性改变。谁有本事让学生爱学习和会学习,谁就是好老师。接受这个理念,就会颠覆包办代替的教育模型。美国有一个被誉为最好的老师,雷夫,他说自己不能改变什么,学生的改变还在他们自己,教师所做的就是要学生对于自己和未来负责。这应该引发我们的反思。 另如。课堂不能基于知识本身的转化来设计,按照学生不学的前提来构建课堂,自然需要就知识本位来设计教学,用最合理的办法来告知。而在学生也与教师同步学习的环境里,教师先知先觉的优势不复存在,学生的认知也客观带来离散现象,学生的学习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教师领跑的做法行不通了。于是,新的课堂必然要基于生成来构建。教师的讲授要定位于学生个体学不会,学生小组交流也学不会的内容。就学生个体关注而言,要努力体现因材施教,针对大多数的课堂设计原则也不太适用了。教师在课堂反馈里,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的不同需求,就变成最重要的事。 如此条件的改变,会给现实课堂以蜕变。在新的课堂生态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疑会增强,由此会生长出,不迷信,不依赖,超越教师的学生。中国教育的希望不就是如此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