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校调研,我补位听了一节化学课。不懂这个学科的教学,可是从课堂观察中也有收获。 我的视点有四个: 其一,教师的课堂表现,主要看她的学科专业水平与教学驾驭能力。该校七位老师同头,上课的张老师最小,四年教龄。而从课堂表现看,颇为老道。举几个细节:这是一节教材拓展课。依据教材,可是又超脱教材。试题和教学内容具有创生性。我们知道教教材易,用教材教,设计教学难。由此看,该教师知道知识怎样延展和增容,这是成熟教师才具有的能力。此外,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具有逻辑性。在教学中需要有阶梯式的递进,即缓步上升,发展知识能力。这节课讲了三个例题,迁移完成了三个练习题。阶梯搭设合理,而且教学密度比较强。教学走实实在在的路子。这也充分体现了她的教学超脱了稚嫩的学徒阶段。再次,理科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必须具有思维最大化暴露而即时纠正的意识。也就是学生在新知学习中一定有不同的认知表现,或会了,或错了。教师面对全体,用典型错误来纠正就能发挥引领作用。如今,学校在教师发展中普遍重视课堂曝光,而且注重给青年教师机会,所以,加快了他们的成熟,缩短了成长周期。一般四五年就可以使初任教师发展为成熟教师。而且,理科课程的知识点明细,天然具有逻辑性,这决定了课程教学中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模型。按照目前多用的师师相因的教授方法,青年教师在教学上习得的速度比较快。另外加上校本教研普遍被重视,而该校尤为突出。他们采用的办公方式是年级组内,学科备课组办公。该校初中十四轨,于是同头的化学老师有七位。这个相对稳定的团队,因为办公集中,也便利于集体教研。他们在研究的环境里,一同辅助青年教师,于是给他们提供了发展的优良条件。这是可以给我们启示的。 其二,教师是否有意识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该校建于1954年,当时的标准化教室,现在看有些小。屋里容纳了四十八人,显得很满。按照目前国际认定的小班额标准,每班25人以下,以此比较,这里班额较大。而且是自然生源。这就意味着,客观上班级会存在分化,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要面对学生的差异化问题。齐步走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注定是教师教学中需要正视的问题。教师怎样解决?方法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按照经验预知容易出现的偏差,或在学生板演的时候,发现他的问题,然后结合典型错误进行分析,把一批出错的学生思维拉回来。这是效率很高的做法。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也运用了这一举措。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在我追问下,老师说,还有方法就是要学生做小老师提供帮助。学生互助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这包括:练习中做得快的,看看其他没有完成的同学,要不要帮助;学生之间互相看看,有没有错误;分成学习小组,建立小组间的交流机制。再如,在练习中提供选择性试题,也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层次需要。 其三,教师学案设计。 学案导学这一举措应用比较普遍。该校教师也有学案。本课学案大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旧知识的复习题,第二部分是新授课程的例题和练习题。从本课的应用看,基本取代了教材。教学后,学生普遍完成了学案试题。一课的训练量还是比较大的,而且这是有用的学案,可辅助教学。这是学案的优势所在。 问题在于,学案要呈现什么内容?学案应该怎样使用?若继续追究的话,可发现这种学案设计的局限性还是明显的。 例如,学案,在国外强调对学路的呈现,以为学案即学路,是教师用来辅助学生自学的工具。也就意味着良好的学案一要提供学习知识,二要告诉学习的路径和方法。本学案缺乏学路的指示。 再看,学案应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是有不同形式的。从本课看,先给出时间完成复习题,然后交流;接着进入新授阶段,依次完成学案中的三道例题和三道练习题。基本是课上使用。学案的第一重价值是课前自学指导价值。我们以为良好的学习流程设计,应该是坚持课前预习。这个课前预习就是自学,看看要学的新知识我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有了预习,课堂交流才成立,否则学生对于新知一无所知,而教师都准备好了。因为教师处在知识高位,自然就有了宣讲的资本。这也是形成讲授课的一个客观原因。 缺乏预习指导,这是本学案的一个缺憾。 此外,学案若应用在课堂,体现教学的内容和流程,就这节课而言,它是课本的拓展性教学,所以例题和练习都是新设的,成为了新编教材。可是,若是课本内容的教学,这种学案编拟形式就会和课本重复,其使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对此,老师是怎么想的? 其四,教与学的形态和表现。 教学其实是教与学互动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是这个双为主的理论,在课堂应用中,很难掌握一个适切度。 从本课看,教师每次讲析例题,都要把学案上这个内容投影出来,指名学生读题。可是,投影毕竟不如学案在面前,阅读方便。学生不看投影。我想,这不是多余的设计吗?可以不用投影啊。可是很快我就颠覆了这个想法,因为我发现之后,教师就开始讲解试题,要用到这个投影了。这才知道,本课的主要时间和教师的主要意识,就是我来讲。这还是一节讲授课,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和学习主动性都不足。 而且,我注意到该教师很少离开讲台,她还是一个急性子,一下台就前后匆匆走一个来回,不与学生交流。 在说到这里的时候,老师们说,这个道理都懂,可是害怕一互动,内容讲不完。看来,课改要冲击人们的思想,彻底落实学生主体意识,还需要很漫长的过程。 我不反对讲授,但是以为在教与学之间,一定有一个平衡点。教学研究就是找到这个平衡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