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下危害中医最常见的几大错误倾向

 雨润秋实 2016-03-15

按:黄师经常强调做经方中医要有高度,不能只停留在谋生的层面,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要思考如何传承经方,如何防止经方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落。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经方医学论坛(http://www.),就此进一步展开探讨。



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  温兴韬


1、教学临床西化   

这是中医最严重最致命的错误倾向。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在教学时间上,西医的课时越来越多,中医的课时则是越来越少。而更糟糕的是中医的内容也逐步的西化。特别是一些中医教师,已然完全西化,完全不相信中医,在课堂上公然诽谤诋毁中医,严重误导学生。中医内科夹杂西医病名,中药学里也夹杂化学成分等。西医的生理病理概念大量充斥中医教材。考试考核等越来越重视西医内容,俨然西医成主体,中医成辅助甚至附庸。诊疗规范唯西医是从。临床检查诊断西医化,中医治疗方案则简单化机械化。严重淡化中医理论、弱化中医思维。临床上除门诊外,住院病人的治疗基本是以西医为主,中医药已成点缀、形式、摆设。由于大量的中医院严重西化,导致部分很想学习中医的实习生,却很难找到理想的实习地点。


2、临床思维僵化 

美其名曰标准化其实就是思维僵化。如今很多中医临床课程,其内容越来越僵化,一个病简单的分几个证型,远远不能适应临床实际需要。对很多疾病确定基本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法则,严重误导初学者的思维。诸如性功能障碍和肾虚挂钩、高血压与肝阳上亢挂钩、胃下垂与中气下陷挂钩、重症肌无力与气虚挂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实一个病在临床上究竟会出现多少种证型是很难确定的。中医临床最好的法则就是遵循医圣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何才能做到‘知犯何逆’?最好的方法就是弄懂弄熟医圣所描述的脉证组合即方证。


3、重辨病轻辨证  

由于中医课时的严重压缩、经典内容的忽视、中医临床教学的严重不足,导致年轻中医辨证的基本功非常薄弱。很多中医在临床上缺乏高水平的辨证能力,以辨病治疗为主,完全背离了中医以辨证治疗为主的精神原则。如此则临床疗效必然差强人意。


4、重药效轻方剂  

如今很多中医重视药物功效,在临床上堆砌药物,往往完全失去了方剂的组方规律,已说不清是什么方了,即所谓的有药无方。方越开越大,却忽视经典方剂的学习应用。中医很多方剂特别是经方的功效很难用本草的药物功效来解释。如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原文中的方证是‘叉手自冒心’,山西名医门德纯治疗一顽固性失眠,观其有叉手自冒心,投此方一剂患者酣睡不醒。茯苓甘草汤在原文的方证是‘厥而心下悸’,本人曾治疗一顽固性失眠,观其有典型的厥而心下悸,投茯苓甘草汤数计而愈。另治一老慢支肺心病患者,观其诸证繁杂难以下手,因其有典型的厥而心下悸,投原方五剂,诸证大减。上述诸案所用的方药,单从药物功效上来说,很难解释何以有这样的疗效。


5、重专科轻功底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医掀起了专病专科热潮,重视专科专病建设。而很多这些专科建设,非常突出的就是重视西医设备及技能,却轻视中医基本功的提高。由于效价不合理,对住院病人,如果每天仅仅服一剂中药,根本养不活医生。必然导致过度检查过度治疗。除极少数对中医有执着精神的人可以坚守阵地外,久而久之住院医生对提高中医水平也就缺乏动力缺乏激情。美其名曰中医专科,其实基本上都是西医的一套,没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任何专科都是挂羊头卖狗肉。


6、重时方轻经方  

目前不论是教学还是临床,基本上是以时方为主体,对经方的重视严重不足。传统中医呈现出两大不同的理论体系,一是以《黄帝内经》为主的时方体系,重视阴阳五行、藏相经络等学说,临床上强调辨病机。一是以《伤寒论》为主的经方体系,是以六病为纲方证为目,临床上重视特异性的方证。两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原则虽各具特色,但经方所具有的各种优越性是非常显著的,这是历代经方家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明的。经方具有简易性、高效性等优点。但由于经方对疾病的认识及临证着眼点与时方完全不同,久习时方者易形成思维定式,难以理解经方思维。清经方家柯琴言:“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其实对于没有学习过时方的人来说,学习经方反而很容易。


7、重统计轻个案   

中医在临床上最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同样的病,对不同体质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往往并不相同,治疗方法也就有所区别。西医对医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中医,所以历代中医都有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记录保存了中医家大量的临床经验。然而现在的风气对中医个案并不重视,转而向西医学习重视统计。论文投稿,如没有统计学处理将很难发表,评职称等当然受到很多限制,如此逼迫很多人造假。中医的灵魂就在于辨证,强调个体差异,重视每个患者自身特异性的脉证,选用最适宜的方剂。


8、重治法轻方证   

在临床上,重视时方体系的中医,常常重视辨病机,拟定治疗法则,以法定方。如所谓发汗解表、健脾和胃等。如此以法统方,看似很有道理,临床易于操作,但临床疗效却不容乐观。对于经方来说,在临床上更重视对方证的精确把握。同样是风寒感冒,如果有发热汗出脉浮缓等,常常用桂枝类方治疗;若发热无汗脉浮紧,常常用麻黄类方治疗。其间还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方,方证的精细程度远非时方可比。方证辨证就如同精确制导武器,其精确性远非传统的炮弹可比。


9 、轻经典倡邪说   

有些中医高等院校竟然把四大经典作为选修课,经典是中医的根本,是中医的灵魂,没有经典的中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能期望这样的教育方法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很多中医大家都非常重视学习经典。此外当今中医界邪说泛滥,如火神派的泛滥,严重误导年轻医师。说什么“没有火就没有生命”,难到没有水就能有什么吗?乱用附子达数百克甚至上千克。岂不知《内经》有“微微少火以生阳气”。观《伤寒论》中,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所用附子仅一枚或大者一枚。而重用附子达三枚的方剂如桂枝附子汤是用来治疗风湿疼痛,并非是回阳救逆。且三枚附子总量已不过近百克。本人治疗寒湿痹痛用附子量以80克为极限。


10、重科研轻临床   

如今中医界普遍重视科研,以搞科研为荣,科研可以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可以发文章,出成果,名利双收。但回过头来看看,几十年来的中医科研究竟给中医带来了那些革命性的进步?临床疗效究竟是提高了还是退步了?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灵感还是在古人经验的启发下获得的。多年来国家在中医科研上究竟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如果真正重视临床研究,特别是按照中医思维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临床研究,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11、重院校轻师承   

古时中医基本上都是靠师承,到民国时才有中医学校。解放后国家非常重视中医的发展,很多省份都相继创立了中医院校。这原本应该是件好事,但此后即渐渐忽视甚至否定师承。仅仅在1979年,国家举行了一次全国中医药人员选拔考试。如今全国很多学验俱丰的名医都是那次选拔出来的。如山西李可、浙江娄少坤、安徽的胡国峻等。可后来这样的考试非但没有再举办过,反而对师承出现更加严重的歧视态度。有些人总认为院校培养的更规范些。殊不知中医的人才培养更适宜师承教育。


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已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可如今又有多少真正是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关键是认识不到问题的根源,很多的努力不仅不能有效改善或解决问题,反而使得问题越来越糟糕,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行之非艰,知之唯艰。”唯有真真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方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