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付 方剂学

 梦泽赤子 2019-07-09
(2013-10-31 11:05:12)

001 视频的地址在这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4MDU4NjAw.html?f=17069398

以下是同步的文稿

01. 上篇·总论:绪言、定义、内容、要素。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要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习《方剂学》。《方剂学》我们在认识之前要知道:什么叫方剂?什么叫方剂学?我想,同学们对于方剂和方剂学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一下,你们说什么叫方剂?什么叫方剂学呢?方剂和方剂学区别在哪一点呢?思考这个问题了没有呢?我想啊,同学们肯定会思考过这个问题的。

方剂,简单的说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处方。同学们都见过处方,处方上主要突出的是两个要点,一个就是药,一个就是量,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治病。这相当于我们在星期天啊,还是在放假呀,还是利用其他时间去门诊,看到大夫在开方,他都是开什么?药、量,药、量。有没有好的治疗作用,我们暂时不说,不管怎样说,我们看到了处方。处方从我们学习这个角度就叫做方剂。就这样简单。方剂是这样的简单。那我们学习方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的,同学们说,我们学习方剂学,主要涉及到有八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方剂一样的,方剂就是什么?药物的组成,药和量。我想啊,同学们也是非常清楚的,药和量哪一个最重要?同学们回答的与我问的不一致,这说明同学们回答的是正确的,我问的是有偏向性的,也说明同学们学习我们方剂学,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第二大方面就是方剂用法。方剂的用法啊,在通常情况下,在用法的时候,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煎药的方法,一个是服药的方法。你说哪一个最重要?同学们说都重要,那是真的。你比如说在煎煮方面,该先煎的没有先煎,该后下的没有后下,影响疗效吧?假如说,在服用方面,对胃有激性的药,饭前吃了,同学们那就意识到病人吃吃药更不舒服。说明方剂的用法,非常重要。

第三大方面,方剂的功用。功用啊,它告诉人们,我们所学的这个方剂,是干什么的,它具备了哪些基本功用。你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有这样一个方,方中既有大黄,又有附子,我们在认识它的功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用量。比如说,大黄大于附子,这个功用是什么?附子大于大黄,它的功用是什么?大黄和附子用量相等,它的功用是什么?刚才所说的话,就是告诉同学们我们在认识功用的时候,不能简单的局限在药,还要结合用量。

第四大方面,是我们学习方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药理作用。你比如说,我们中医说的发汗,从今天来看,药理作用它就是调节汗腺,我们今天中医所说的活血,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现代的药理研究是改善微循环。我们今天学习补益,相当于调节人的免疫机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调节人的内分泌等等。这样为我们扩大思路,进一步学好方,用好方,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大方面就是中医证型。中医证型,是突出我们中医的一个优势。你比如说,同样是一个慢性胃炎,西医它治疗慢性胃炎,在很多程度上,它的药有一定的固定性,而我们中医在认识慢性胃炎的时候,就认识到慢性胃炎有热证有寒证,这就是我们中医,在认识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一定的针对性。

第六个方面,我们要重视西医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认识疾病的时候,仅仅停留在中医的证型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病需要的。你比如说,我们学习理中丸,它可以治疗西医哪些疾病?比如说慢性胃炎可以治疗吧?那冠心病呢?也是可以的。其他方面呢?也是可以的。我们今天在治病的时候,从临床实际来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辨西医的病结合中医的证两个方面的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七大方面,就是方证分析。方证分析就是说,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症状表现与我们所学的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举一个例子,我们学习有这样一个方,比如说麻黄汤,它可以治疗太阳伤寒证。治疗太阳伤寒证,它们的用药与太阳伤寒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关系?还是间接的关系?还是直接的关系?它们应该突出的是三个方面都有,既是相互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证要用这样的方,既是直接的,又是什么?间接的。为何说又是间接的呢?换一句话说,我们认识麻黄汤,不能把它局限在什么?太阳伤寒证,还可以治疗其它方面。这是方证分析。

第八大方面,就是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它又包括几个方面的知识呢。七大方面,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药理、证型、疾病,最后一分析,最后一开方,最后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这是我们要知道,方剂它的任务,就是开个方,定个量。而我们学习方剂学呢,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我们学习方剂学,从我的认识呀,方剂学,方剂的发展,最早,比较早,来源于经方,所以我们对张仲景的方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学习方剂学它有关参考用书。

下面我们学习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况。方剂学发展概况,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要从三大阶段来认识。第一个大的阶段,你们说方剂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一开始治病就是一个方?还是一开始用的是单味药?(单味药)同学们说的就是事实。古人啊,他在治病的时候,他是先用单味药。你比如说,举一个例子,那古人啊,他在夏天受热了,出现了腹泻,有的人吃了黄连,他觉得这个药有止泻的作用。有的人啊,他吃了黄芩,他发现黄芩有止泻的作用。还有一个人,他既没有见过黄芩,也没有见过黄连,而见过的是黄柏,它也治什么?它也能治疗夏天受热引起的腹泻。

人们啊,他在相互之间交流的时候,他会这样说,他说啊,夏天受热了引起的腹泻,用黄连效果比较好。那另外一个人怎样说呢?他说应该是黄芩。各说各有理,谁也不会放弃谁实践的真理。当他第二年夏天的时候,又受热了,又出现腹泻了。他一想,别人说的说不定有一定道理,他原来吃的是黄连,他又加上什么?加上了黄芩,他一吃,他发现原来吃的黄连需要一星期达到治疗目的,如果加上了黄芩,三天达到了治疗目的。他觉得效果明显提高了,这就是方剂在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阶段,由单味用药到配伍用药。换一句话说,配伍用药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对单味用药的进一步完善,使方在治病方面取得的疗效会更好一些。这是我们学习方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它就是由经验认识到理论总结。怎样叫做经验认识呢?我们刚才说了,黄连、黄芩可以治疗什么?腹泻吧?已经配成方了吧?假如说夏天受热了,腹泻,吃了黄连、黄芩有止泻的作用,那古人啊,他在总结的时候,他没有说是夏天受热了,他就知道腹泻用黄连、黄芩。那当然,昨天夜里冷不冷?还可以吧?冷吧?冷,没有盖被子,衣服让别人穿走了,有没有可能也出现拉肚呢?有。拉肚了,他也吃黄连、黄芩,他一吃,本来是止泻的,这一下腹泻怎样?更重啦。更重啦。

早上要吃饭,在吃饭的时候,家里生产的姜是个大丰收。早上想想,那就吃点姜,肚子不饿吧?一吃姜,他发现起了个什么作用?止泻。这样,由经验认识到了个什么阶段呢?理论认识。怎样认识?他说这些药是治疗寒引起的腹泻,那些药是治疗其它方面的。是这样吧?人哪,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他是不断地在总结经验,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向纵深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理论,理论是需要我们来总结的。

我们学习方剂,你学第一遍是一种认识,你学习第二遍是一种认识,你学习到一百遍,你的认识在理论方面进一步升华。当你走入到临床中,你第一次用半夏泻心汤治病的体会,当你到五年以后,你用半夏泻心汤的体会,在治病方面,疗效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辨证用方到用方辨证。怎样叫做辨证用方?就是说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治病的时候,是先有证,后用方,也就是说根据病人的病证表现,进行归纳、分析、判断为某一个证型,得出一个证型之后,选用一个具有比较理想的,有针对性的方。这就是辨证用方。

怎样叫做用方辨证呢?我们根据所学习方,比如说有一个方,叫肾气丸。有这个方吧?同学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肾气丸它治疗的病证不局限在一个方面,它可以治疗虚劳腰痛、消渴、转胞、痰饮,还有什么?脚气。为何它可以治疗这样多的病?因为这些病,有一个共同点,它的病变证机都是阴阳俱虚。我们学习用方辨证,使我们提高认识思维,改变学习由一点向面的发展。辨证用方指的就是有什么样的病证,用什么样的方。而用方辨证告诉人们,我们所学的任何一个方,治疗中医的证型,都不局限在一个方面,它可以有很大的差距。

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叫桂枝汤,桂枝汤它既可以治疗在表风寒表虚证,又可以治疗在里脾胃虚弱证。你说表和里,它的症状表现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它们的病变证机有相同的。大的方面考虑,它们的病变证机应该有两个是相同的,一个是寒,一个是虚。当然我们在辨证的时候,要重视相对的针对性,这是我们学习用方辨证,是思维的扩大,辨证用方是基本理论知识。

我们学习方剂学的发展概况。第一个方面就是最古老的方书。最古老的方书是什么书呢?就是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这本书是在1973年,在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中发现的,发现的比较晚,成书的时间比较早。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出现个什么问题呢?它收载的方,基本上都是,不是药的不全,就是量的缺少,或者是一个方少写了几味药。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应用,应用起来,带来了很多不方便。虽然它很古老,但是,它的使用价值并不高,人们今天要想用,困难重重。它仅仅就是标志着,在很早的古代就有了方书。

第二个方面就是方剂理论萌芽。这在什么时代呢?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本书叫做《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同学们,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中医的理论基本知识,还是论述中医的治疗方药?理论基本知识。它仅仅是记载了13个方,这13个方标志着方剂的理论在萌芽时期逐渐要成长。这13个方在临床实际中,即便是有治疗作用,也是非常弱非常弱的。

换一句话说,我们同学们到了临床中,你用《黄帝内经》13方去治病,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的。因为这本书,它不是重点论述方的,而是论述方剂的基本理论知识。它仅仅告诉人们,方是可以治病的。

到了第三大方面,就是理法方药具备。理法方药具备就是在两汉时期的。先有西汉还是先有东汉呢?先有西汉,后有东汉。那就是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他治病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了一本书,叫《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后人把它分为两本书,一本就是《伤寒论》,一本就是《金匮要略》。经过我们在临床中的应用,经过总结古人的临床应用,可以说《伤寒杂病论》的方,它有几个特点:一个是组方严谨,第二个主次分明,第三个效宏药少,第四个有的放矢,第五个方面变化巧妙,第六个方面易于应用。由于它具备了六个特点,所以人们把张仲景的方称为什么?经方,也称为方书之祖

《伤寒杂病论》记载的方有多少?同学们说有260个方。在《伤寒论》中有115个方,在《金匮要略》中有184个方,这两本书重复的方、佚名的方去掉,那就是260个方,也可以说重复的方、佚名的方有39个方。同学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数一数《伤寒论》这本书有多少方。长期以来,都是说112或者说113。而我们经过一数,既不是112,也不是113,而是115《金匮要略》有的说是205,有的说是262,我们一数,是184。为何会出现这样大的差距呢?关键就是《金匮要略》这本书中,后人在整理的时候,它把《千金》的方,《肘后》的方,《外台》的方,收录了一些,人们在数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些方计算到里边。我们在总结认识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而准确的概念。

第四大方面,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国家政府组织颁布而写的一个书。说明社会进步了吧?它一个代表性的一个书,叫什么书呢?叫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它主要就是标志着国家发展进步,由政府组织颁布而写。

第五个方面,就是研究方剂的理论。研究方剂的理论呀,是这样的,人们在认识方剂的时候呀,在成无己之前,认识方的时候,它仅仅认识这个方,比如说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它就是一个麻黄汤。到了成无己,他在认识方剂的时候发生了变化,他认为麻黄和桂枝是什么关系,麻黄和杏仁是什么关系,麻黄与甘草是什么关系,他在探讨的时候,他就探讨它们是亲戚关系?还是同学关系?还是夫妻关系?还是上下关系?还是左右关系?你看他在认识方面发生变化了吧?我们今天在研究方剂的时候,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第六大方面,就是要知道最大方剂的全书。这个书叫什么哩,叫《普济方》。它标志着在古代,方剂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已经发展了多少方了?六万多方了。这说明方剂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人们在总结的时候,总是能进一步总结出一定在古人方的基础上更完善的一些。不过,到了今天,有一个方书也是比较大的,就是解放之后,有一本书叫《中医方剂大词典》。它收载的有九万六千多个方,这说明啊,方的发展速度还是在进一步发展的。你看到了今天,有没有可能超过十万首呢?远远已经超过了。

再一个方面就是方剂配伍方法。方剂的配伍方法呀,我们认识方剂,从我的认识,方剂的配伍方法是很重要的。怎样叫做配伍方法?就是告诉人们,在组方的时候,它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技巧要掌握,古人他为何要用这一味药,我的认为,不一定就局限在认识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更重要要认识到有病证与用药之间的关系。你比如说,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一个大热证,你在研究配伍方法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药?大热证,应该用清热的药。根据配伍的方法,应该再少用一点辛热的药,它有利于热向外透达。这是我们学习方剂配伍方法,提高我们临床组方用方,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王付 方剂学 002 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2013-11-14 18:12:16)

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王付方剂学

王付 方剂学 002 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002 视频的地址在这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4MDcyNjEy.html?f=17069398

以下是同步的文稿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习第二章:治法与方剂。治法与方剂,它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也可以说这一章所涉及到的内容,概括我们所学的所有的方。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什么叫做治法?就是同学们所说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或者说是法则。什么叫方剂?方剂简单的说,那就是处方。在治病的过程中,治法的前提是什么?治法的前提是辨证。辨证,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说在临床实际中,辨证是难还是不难?同学们说了,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就概括了不存在难和易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存在。

现在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要认识到,辨证你不要把问题考虑得太复杂,我认为呀,在辨证的时候,你考虑问题尽可能是哪一个地方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你就从哪个角度考虑。你比如说,相对而言,咳嗽多不多?咳嗽多不多,一句话基本上就能把咳嗽的大方向搞清楚。那就是什么?同学们说痰,白痰、黄痰。如果说病人没有痰,一句话,问他与天气变化有没有关系。你说这辨证难它还是不难哪?就是同学们所说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难这个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慢性胃炎也是比较多的,你说它辨证难度有多大?很难说清楚。但是我们同学们都知道要问病人一句话,平时爱吃热的还是凉的?一句话,基本上就把病寒热搞清楚啦。这就是治法与辨证之间的关系。在确立治法之前,必须得什么?先辨证,换一句话说,在辨证之前,一定要认识这个人是什么病,相当于应该知道西医的病吧?应该知道我们中医的证吧?然后就可以确立治法吧?刚才我们说咳嗽、胃痛,这样都是症状,你仅仅根据咳嗽、胃痛很难说清楚,它是什么证型。经过问病人的痰,与天气的变化,或者与饮食的冷热,就可以确立用散寒的药、用清热的药。因为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它主要就是两大类,一大类就是偏于热,一大类就是偏于寒。辨证与治法,治法与辨证,不管怎样说,都是先辨证后确立治法。

同学们现在把书往后翻一下,翻一个什么,任何一个方,都没有提到治法,是这样吧?现在我们要知道,治法与功用之间的关系,治法针对的是什么?是辨证。功用针对的是什么?针对的是方剂。

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一学期学习方剂学首先研究的是病证还是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如果我们先针对方剂的组成,从方剂的组成入手,应该研究的是功用。换一句话说,研究治法与功用针对的方面不同,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举一个例子,肺寒证,辨证了吧?确立治法,那就是散寒,选用代表方就是小青龙汤。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来,辨证、治法、方剂。而我们学习方剂是把它颠倒过来了,先学习小青龙汤,归纳小青龙汤的功用是散寒,治疗的病证是肺寒。可以看出来,方剂与方剂是相等的,病证与病证是相等的,中间治法与功用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是什么?相等的。只不过是说,先说辨证,后边不能说功用,只能说什么?治法。如果先说方剂,最好说的是功用,一般不用治法,但是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治法与功用之间的关系。治法与功用,从治法的角度,就是辨证治法方剂;功用呢,就是方剂功用证型。

再一个方面,就是治法与方剂。治法与方剂,它们之间,治法应该是靠前,方剂在后,它们之间一般情况下,不能先考虑方剂再考虑治法。你比如说,考虑这个方确立一个治法,它是要针对一个病的,人不这样说,而是怎样说呢,说治法之后是选方,不说选方之后是治法,这种说法呢,让人听起来比较别扭,不顺耳。再一个,方剂与功用。方剂与功用,这样人听起来就怎样?学什么方,有什么样的功用,听起来比较顺耳,比较符合人们的习惯用语。

治法。治法,它在确立的时候,有几大方面,我们要引起重视。一种情况,它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位、病性,而确立治法。你比如说,根据一个人他病位在上和在下,治疗的方法会有差异的。你比如说,一个人的病变部位在表,和病变部位在里,治疗有没有差异呢?确立的治法是不完全一样的。再一种情况,是根据六淫或者是七情,六淫通常情况下说是外感,七情呢,内伤。在确立治法的时候,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你比如说六淫,我们在确立治法的时候主要是什么?主要是驱,六淫就是邪,把它驱除出去。那七情呢,或者说内伤呢?它要重视调理。怎样说重视调理?最起码组方的时候,应该考虑既要调节人体的内在变化,又要什么?考虑到驱除邪气。这是确立治法的一个方面。

再一个方面,是根据五脏的生理特性而确立治法。人们认为肝的性是什么?心的性是什么?脾胃的性是什么?要重视针对脏腑的生理特性而选用药物。再一个方面,它是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而确立治法。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你比如说,心和肾它们是什么关系?是相交的关系。肺与肝是什么关系?是升降的关系。肝和肾是什么关系?是相互滋生的关系。

古人有一句什么话呢?说是肾精不泄,归藏于肝而为清血,血不耗归精于肾而为肾精。(附注《张氏医通》指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说明精和血的关系是什么?是互化互补的。脏腑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你要想一想,人在社会之中有没有有些人与有些人,之间的关系是偏于泻呢?有没有有些人与有些人之间的关系是偏于补呢?也就是说,在社会之中,有些人总是想说有些人的坏话呢?有没有有些人总是听某些人要说好听的话呢?有没有呢?有。组方也是这样组方的。

下面我们要学习常用治法。常用治法,其中人们在总结的时候呀,把治疗的方法归为八大方面,用八个字来概括,叫做: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个字概括实际上,在好多方面它也没有概括。我给同学们举一个例子,你们说它可以归在哪一法中。比如说,止血剂,汗,行不行?也不好说。吐、和、下、清、温、消、补?你假如说一个出血还有好多方面,你要真正把它归纳在哪一个方面,也不太好说。不管怎样说,古人他从大的方面给我们进行了归纳。第一个方面就是汗法。

汗法就相当于我们学习中药的时候,同学们所说的解表药,又根据我们学习解表药,它的治疗作用不局限在一个方面,根据解表药作用的共同点,我们学习方剂的时候,把解表药称为汗法。汗法治疗的病证除了表证之外,它还可以治什么?它还可以治疗疮疡,还可以治疗水肿,还可以治疗麻疹初期等等。

下面说一个就是疮疡。疮疡,我们不要把它局限在初期,在任何一个阶段,在治病求本的同时,都可以适当的加上发汗的药。你比如说,我们在临床实际中,治疗顽固性的疮疡,要加上什么药?要加上发汗的药。发汗的药,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有促进什么?血液的循环吧?腺体的分泌吧?

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男同志,他是什么病呢?他是结肠癌。结肠癌,做了手术一年了,就是伤口不愈合。伤口不愈合,用西药,用中药,没有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就是在辨证求本的同时,加上什么药?加上发汗的药,最后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当时我给他开了一个什么方呢?就是张仲景的一个方,叫王不留行散,再加上发汗的药。张仲景他怎样说呢?他说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叫我想啊,张仲景说不定也当过什么?外科大夫。说不定他在当外科大夫的时候,做了手术,也有什么?疮口不愈合的。他就用了什么方就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

再一个方面,就是汗法可以治疗水肿。水肿根据古人的论述,他怎样说呢,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我在临床中治病的时候,我经过临床治病的体会总结,得出了一个:腰以上肿,当发其汗,酌情配伍利小便;腰以下肿,当利小便,酌情配伍发汗的药。我们在门诊上班,经常遇到一些病人是西医诊断的是心衰,心衰会出现面部肿,也会出现下肢肿,尤其是面肿的时候,人们应该怎样?应该说发汗为主吧?在治病求本的同时,应该以发汗为主。我在临床中酌情配伍利小便的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你比如说,我们治疗肾病型水肿,有的人下肢肿比较明显,我们在治病求本的同时,既用利小便的药,又用发汗的药,治疗的效果总是得到病人的满意,病人总是说我们开的方效果好一些。再一个方面就是治疗麻疹初期。汗法只能治疗麻疹的初期,在恢复期就不能用了。汗法,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有辛温,有辛凉,是这样吧?针对的病证就是寒证,热证。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二个法,叫什么?吐法。吐,它所针对的病证和汗法是不一样的。汗法它所针对的病证是什么?在肌表。吐所针对的病证主要是在上、中二焦。病变的部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咽喉,一个是胸膈,一个是胃脘。针对的病邪也是三大方面:一个是痰,一个是饮食积滞,一个是中毒。

从今天我们在治病方面,你假如说饮食积滞这样的人在治疗的时候,多采用泻下的方法,还是多采用吐的方法?人们总是觉得泻下有点不浪费,总是说不定还能吸收一点,如果吐了,那就是怎样?觉得人是宁可拉下去,不愿意把它吐出来。今天除非是饮食太过,胃要爆炸了,没有办法,才采用吐的方法。一般是不用的。第二个那就是毒物。毒物这是要用吐的。不过,现在西医总是要洗胃的。西医的洗胃在某个程度上,就是对我们中医的吐法进行了改进,治疗的效果应该怎样?更好,更快些。第三种,痰。这算是西医没有办法来完善的。

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女同志,不到30岁。我一问她,她就直接告诉我,她是抑郁症。抑郁症,她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呀,她整天感到胸中闷,闷得有一个东西在堵塞。什么东西?她说不知道。她又说了一句话,她总是觉得听到别人说话要把她憋死呢。憋在哪?憋在咽喉部。她说好像是痰,但是没有吐出来。又一看她的舌质舌苔厚腻。

在这种情况下,我一看,她让其他大夫治疗的方法,化痰、祛痰、宽胸、理气。病人怎样说呢?她说吃吃药有作用,但是作用呢,总是达不到控制症状。我一想,我给她开方,当时我给她开了是四味药,一个药是瓜蒂,一味药是赤小豆,一味药是叫藜芦,也是一种毒药。

这个病,当我摸脉象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说郁证应该脉象弦,但是我摸她脉象的时候,脉象比较弱,我给她加了一个人参。这个人,她吃这个药,用了瓜蒂是涌吐药,用了藜芦是涌吐药,她就没有吐。她就是感到怎样哩?胸中一块东西被解除了,咽喉舒服了。大概治了前前后后,有四个多月,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由于这样的病治疗的难度比较大,我们怎样呢?让她坚持再服一段时间,最好把药打成粉状来治疗。

第三大方面就是下法。下法就是我们学习的什么药?泻下的药。针对的病证燥屎、痰饮、瘀血、水气、虫证等等。这里边,我们要说一个问题,痰饮既可以用吐法,又可以用下法。病在下焦用下法,病在上焦不一定都用吐法,可以用下法。一个要点,凡是在胸中中医把它辨为痰饮,并以满、闷、胀为主,用吐法;凡是以疼痛为主,用下法。刚才所说的就是说,痰饮在下焦用下法,不用吐法;在上焦可以用吐法,可以用下法,病人的病证表现不完全相同。

第四个方面是法。这个的概念是很难说清楚的。为何说很难说清楚呢?你看,汗法它就是解表药,吐法就是涌吐药,下法就是泻下药,那法呢?它最起码应该不低于两个方面的用药。你说一个人存在不存在?要想,最起码得要几个人?两个人。说明这个法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项的。这个概念是不容易搞清楚的。

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同学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一个方,叫麻黄汤。麻黄汤四味药,治里的药有两味,解表的药有两味,你说它算呀?还是解表呢?很难说清楚。不过,人们他要从哪个角度去解释,他就能解释通。你比如说麻黄汤,你说它是解表方,它就是解表方;你说它是治里方,它就是治里方;你说它既治表又治里,它就是既治表又治里。你说能不能这样说呢?麻黄汤能不能解表?能不能治里?你有一点感冒,能不能治?有时呀,真正要把这个概念搞清楚,是不容易的。为何不容易呢?任何一个方用的药都不局限在一个方面,尤其是,才不局限在一个方面,涉及到的面比较广,不容易搞清楚,但是所选的方都是好方。

再一个就是清法。清法,我们要知道,清法涉及到的范围大不大?比较大的。一切热证都可以用清,换一句话说,西药的消炎药绝大部分,都属于我们中医的清法。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说清法它针对的病证,假如说是西医所说的炎症,那用西药消炎药有没有治疗作用?应该比中药见效还要快一些。在临床实际中,为何用了西药在治疗有些炎症属于我们中医的热证效果不够理想,用了我们的中药效果会好一些?关键是什么?我们中医在用清法的时候,考虑到热伤津,热伤气,也就是说,我们中医突出清法的时候,应该重视配伍什么?益气药,生津药。这是我们中医的优势。

第六个方面就是温法。温法是这样的,清法可以治疗西医所说的炎症;温法也可以治疗西医所说的炎症。都是炎症,比如说,一个人是慢性胃炎,有的人就是爱吃热的,那说明这个胃炎是寒证;有的人胃炎,舌质红、舌苔黄,你把它辨为了热证,那就是要用清热的方。中医在治疗西医所说炎症,用温法的时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慢性炎症。一提到慢性炎症,要想突出我们中医的优势,应该加点补的药,因为病时间久了,久了它就伤什么?伤人的正气。要重视用补益的药。这又是突出我们中医一个优势所在。西医,它在认识炎症的时候,它就没有分一个寒热。如果西医在治疗炎症的时候分了寒热,它的针对性会怎样?更强。如果它分了寒热,那说明那是我们中医。这说明我们中医是有优势所在的。这是温法。

第七个方面是什么法?消法。消法使用的概念是比较大呢。消就是慢慢地消,缓缓地消,不要急于求成,重点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消除病情。它涉及到哪些方面?消法就是理气的药、活血的药、祛湿的药、化痰的药、消食的药、利水的药、驱虫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医都把它归在消法这个范畴。气郁、血瘀、湿、痰等等,这样的病治疗的难度怎样?会大一些吧?大,治疗难度,就要怎样呢?慢慢地把病证消除。这是我们学习消法不要急于求成,但是有一个,中医治病效果也是比较快的。下法,说不定人吃了下法(的药),它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治疗的病,在于急,在于重,在于取得近期效果。而消呢,是慢慢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好事多磨,磨就是慢慢来。

第八个方面是什么呢?就是补法。补,也是我们中医的优势。为何说也是我们中医的优势?相对而言,病人治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先他大部分想到用西药,用西药疗效不明显或者是没有疗效的时候,这样的病人想到吃我们中药啦。吃我们中药,我们中医在辨证求本的同时,应该考虑到补。补,是任何人(正常的人,病人)都追求的一个目标。病人虚了想补。你说一个人没有病,没有虚,他想不想补?换一句话说,今天的保健药,大部分都含有什么?补。这说明保健,人是追求什么?补的。没有一个人保健的时候天天吃点大黄,他觉得这个药还是留给别人用吧,不能浪费药材。但是他在补的时候,他是怎样想呢?他说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何要为人民服务呢?首先要有好的身体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呢。这是我们认识到,补是我们中医的特色。八法体现在我们以后学习的各个章节之中,我们对八法做一个简单的认识就行。

再一个方面,古人啊,他总结了一下,他怎样说呢?他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在临床实际中,你仅仅用一个法根本达不到治疗目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怎样哩?最少两种法或者是三种以上,也不要八种都结合,一般情况下,就是三、两、四。三个法比较理想,两个有点少,四个不能说多。这样的几种法结合在一起,在临床中,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你说,我们在临床中治病,追求的是什么呢?是疗效。疗效,要重视几种法结合在一起。怎样,这一堂我们就说到这里吧,同学们休息一下。


王付 方剂学 003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2013-11-17 10:04:09)

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王付方剂学

王付 方剂学 003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习第三章:方剂分类。方剂分类我们学习主要要了解五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病证分类。所谓病证分类就是根据病证表现而归纳一类的方剂。你比如说,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中医内科学,它就属于我们方剂学范畴的病证分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中医内科学应该是内科治病的。我们想一个问题,我们学习方剂学,是不是也是治病呢?

  我们呀,现在呀,还没有去见习,是吧?当你去见习的时候,医院的大夫呀,他通常情况下,他不这样问你,他说你在学校背了多少证型?他不说,他说句什么话?他说了你背多少方?为何,他要问我们背多少方呢?这说明我们的方,就是内科学,就是治病的。只不过是说,人们把中医内科学说是内科,方剂学说是方剂而已。都是治什么呢,都是治病的。

  也可以这样说,中医内科学在治病的时候,它是先病证后用方,把人们的认识局限在,某某证用某某方,某某方治疗某某证。而我们学习方剂的时候呀,它是把人的思路扩大到任何一个方,治疗的病证都不局限在一个方面。这为我们临床中见到诸多疾病可以用一个方,一个方可以治疗诸多疾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方剂学的发展历经了三大阶段,最后一个阶段,辨证用方相当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中医内科学,用方辨证相当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方剂学,包括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等。

  你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方叫温经汤,长期以来把它局限在妇科。我们学习的时候,就不把它局限在妇科,可以治疗诸多方面,只要病人具备了什么?寒、瘀都行。病证分类,古代人们在认识的时候,其中把《伤寒杂病论》等等,都归纳为什么哩?病证分类。《伤寒杂病论》它是一本什么书?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内科、妇科、外科的一个综合体。得出一个结论,张仲景不仅仅是一个内科大夫,还是一个什么?外科。为何说是外科呢?我们上一次学习的时候就提到,张仲景说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这说明张仲景当过外科大夫。再一个方面,张仲景还真当过妇科大夫呀。他专门在《伤寒杂病论》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妇科的几大病:经、带、胎、产、杂病五大方面。这是病证分类是先说病证,后说方。

  第二大方面就是功用分类。功用分类呀,它是先说功用,后说方。那同学们说,那我们在上一堂学习的时候,说先说方,后说功用。那现在怎么又说,先说功用,后说方呢?现在所说的,不是指的是某一个方,而是进行归类,归到什么了?解表方、泻下方、止咳方、止血方、止汗方。他把病证放到哪啦?放到后边了。方,放到哪啦?放到前边了。就是先说方的功用,然后再说什么?主治的病证,这就叫做功用分类。我们今天学习的《中药学》,就是按功用来分类的。我们学习的《方剂学》,一部分方剂学是按功用分类的,我们现在所选用的方剂学,不是单一的功用分类,而是什么?第三个方面,综合分类。

  综合分类就是说在临床用方的时候,它是错综复杂的,在归类的时候,你就从功用分类,有时不容易分类,所以又采用了一种方式,叫做综合分类。该用功用用功用,该用病证用病证,该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也就是说这个更具人性化。再换一句话说,更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

  第四个方面和第五个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它是祖方分类。怎样叫做祖方呢?它就是最小的方分类为基础。你说最小的方它是不是就是祖方呢?它在归类方面出现一个弊端,你假如说,在清朝组了一个方,它的药味比较少,是一个基础方,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一个方,这个方中就包括了清朝这个方的所有的药。你说谁算祖呢?是清朝算祖?还是明朝算祖呢?谁应该放在前面呢?你说,清朝这个方,它是明朝的祖方?它还是明朝的减味方呢?这个问题不好搞清楚。人们有这种说法,就是祖方就是基础方,或者是主要的主。这个分类,这个从今天来看,分类的方法是不太科学的。

  第五个方面也是不太科学的,叫什么哩?叫做七方分类。七方分类呀,它就是七个字:大、小、缓、急、奇、偶、复。你说大方,你怎样叫大方?它的概念是两个,一个大方,它说的是药味多,另外一个方面它说药量大,都叫大方。小方呢,也有两个概念,一个就是药量少,再一个就是药味少。它正好和大方重复了,大方里面的药味多叫大方,那小方里面,药味多,量小也叫小方。概念重复,不好分类。你怎样叫做偶?偶就是对,是吧?那对里边有没有大方?这个就不好分,它就分不成。不过是古人啊,他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可以这样说呀,《黄帝内经》它提出来的这七个字,成无己对这七个字说了好多好多话,但是在应用的时候没有价值。仅仅知道这七个字就行。这是我们学习第三章方剂的分类,做一个简单的认识就行。

  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这是我们学习一个重中之重。方剂组成,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认识到方剂学所选的方剂,其组成都是不变的,而临床中应用方剂治病的时候,你们说它变不变?这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在临床中,运用方剂治病的时候,是一定要辨的。你假如说,你学的方,是固定的,用的方是固定的,你在临床中治病,在通常情况下,能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难度很大。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在临床实际中,病都是在变化的,病因人是不一样的。

  你比如说,昨天夜里还是比较冷的,有五个人他夜里睡不着,他到哪里去呢?他到我们学校前边一个湖里边去洗澡啦。五个人有没有可能性,一个人洗洗澡,什么事也没有?有吧?有没有有些人洗洗澡,咳嗽?有没有有些人洗洗澡,腹泻?你都是在冷水里边洗呀,你为何都不腹泻呢?你为何都不咳嗽呢?为何要有不同呢?这说明人都有一个个体差异性。决定人们都是肠炎,有的人肠炎是大便干结,有的人肠炎是腹泻,有的人肠炎是先硬后溏,有的人肠炎先溏后硬,有的人肠炎就是解大便不爽。怎样叫不爽?他解完大便用纸来擦,他说擦了还有,有了再擦,擦了还有,还要怎样?继续擦。解大便就是不爽快。

  同样的病,病证表现不同,这就决定我们所学的方都是固定的,治疗的病都是变化的。我们学习的方,学习古人方的固定性,对于我们学习固定的方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到临床中治病,用变化的方是取得疗效重要的。这样我们把它总结为两个要点:一个要点是什么?要充分认识方剂组成固定不变的重要性,无固定性,则无法学习方剂的共性。你比如说,我们在学方的时候,就没有固定的方,你怎样学呢?无可下手。第二个方面,要充分认识方剂应用的变化性,无变化性则无法应用方剂的个性。研究方剂组成固定性与应用变化性是治病用方的核心。

  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西医在治病的时候,具有重复性。中医在治病的时候,重复性比例偏低,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说中医治病和西医治病有一定的差距:西医治病经得起检验,中医治病一经检验没效啦。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说西医在治病的时候,它针对的是共性,而我们中医在治病的时候,针对的是什么?是个性。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新校区在校的同学们,有没有一后边加四个零这样多的人?有吧?超过了吧?不能算少吧?你注意观察一下,这一万多人,从总体上来看是几个人?一个人,都是人。仔细一分,是几个人?是两个人。实际上你仔细一看,是一万多人,这说明我们要抓一个什么?那个个性是中医的特点。你说我们学校有一万多人,也不能算少呀,有没有两个人看上去非常像呢?多呀是少?是非常少的。即便是两个人非常像,他两个有没有不同?有。这说明我们中医针对的都是个性,也就是说中医针对的个性,是区别大夫水平高与低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何这样说呢?

  同样是一个胃炎这样的病人,有的人胃炎他就是热证,有的人胃炎他就是寒证,有的人胃炎寒证他就是要加瘀血,有的人胃寒他就是要加气郁,有的人胃炎寒证他就是要加痰。有的人他是胃炎属于寒证,他并没有吃得多,说不定他比别人吃的还少,他总是要从胃里边上来一股气,是不消化食物的气味,他没有吃多,我刚才说了,中医就把他辨为什么?寒加饮食积滞,实际上他没有吃的多。中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优势。

  我们中医的优势,重在哪一点?个性。个性是针对具体的某一个人,刚才说西医它具有共性,你比如说西医,只要是认为炎症,他就开什么药?消炎的药。大部分人有效。没有效的人,他照样开,为何照样开?炎症呗,消炎呗。而我们中医在治疗炎症的时候,一会儿用活血的药,一会理气的药,一会化痰的药,一会清热的药,一会补的药,一会温里的药,等等。就是说变化性怎样?很大。你看我们中医它特别符合临床实际。你说有没有这种情况,有的人昨天吐的是白痰,到了今天变成什么?黄痰了。那黄痰了,那说明这个病由昨天的寒,变成什么啦?热。你说有没有有些人,早上吐的痰还是黄的,到了下午变成白痰了?它也有。这说明人在变,病在变,疾病本身的性质也是在变。

  你比如说,在临床中,经常听到有的人他这样说呀,他说呀,以前气管炎一吃西药效果特别好,他说把这一味药牢牢记在心中,只要是气管炎就买这一味药。他下一次咳嗽喘发作了,他一吃这样的药,不仅没有治疗作用,反而喘咳更重啦。假如问了西医的大夫,西医大夫怎样说呢?说病重了呗,加大量呗。他一加大量,起不来床啦。从我们中医这个角度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是热证,变成什么了?寒证。寒证,你又加大量了,那就更寒啦。那就起不来床啦。中医有中医的好处,西医有西医的好处,一定要抓住我们中医学方的固定性,到用方的变化性。固定性是我们学习的着落点,变化性是我们提高疗效的变化点。

  下面我们要学习第一节的内容,就是方剂组成里边的配伍原则。配伍原则,我们重点学习几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就是针对病变证机而选用方药。怎样叫做针对病变证机而选用方药?就是说,寒证应该选什么药?散寒的药。应该选什么方?散寒的方。你比如说,感冒了你应该选?不知道。为何不知道?是受凉了还是受热了?是吧?你假如说,受凉了,感冒应该选用辛温的药。说到这里,我们只要把中药学好,就不需要学方剂就行。为何这样说?受凉感冒啦,你把辛温的药都开上有没有治疗作用,如果没有治疗作用,说不定这些药都是假的。应该有治疗作用吧?那这样就不学习方剂了。

  在治病的过程中,从今天临床实际来看,有很多中医的大夫,他把在学校学习方忘得,虽然不敢说一干二净,也可以说是二净一干,大部分把方怎样哩?都忘了。多少还记几个,到临床中觉得是不想用。他觉得怎样呢?只要是感冒,感冒的药都上去,只要是咳嗽,咳嗽的药都上去,你说有没有治疗作用?它真有。你说没有,那都是假的。但是要认识到,有没有弊端?它有点太专一啦。我们在前面说啦,古人他总结了这样一句话: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这就是说要想取得疗效,你必须得重视什么?两种法,两种以上的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这使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仅仅停留在学中药,这个水平上,仅仅是当一般的大夫,要想把我们的临床水平提高,达到病人满意,那是必须要学方剂的。刚才说,受凉感冒了,应该用辛温解表药,仅仅局限在用辛温解表药,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也经常说一个方,叫麻黄汤。麻黄汤四味药,解表的药两味,治里的药两味,这就是配伍突出针对病变证机而用药的。在临床实际中,不仅仅有单一的寒证、热证,单一的虚证、实证,在诸多情况下,寒证加点热,虚证加点实。

  我们在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他就问我一个问题,拿着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材在诸多方剂的章节之后,有一个病例。这个病例呢,它都不是说,像我们学习方的时候,寒证就是寒证,热证就是热证。这些病例,大部分是什么哩?寒还有点什么?有点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呢?在临床实际中,单一的寒证偏少,单一的热证偏少,单一的虚证、实证都是偏少的,相互夹杂这样的病才是偏多的。

  你比如说,我们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西医它说是神经性头痛。这样的病人,他总是一遇到凉加重,寒吧?但是我们一看,舌质还真有点红,舌苔还真有点黄。你一问他,你一看他的情况,他又说了一句话,天天感到口是非常干的非常干的。接着他说了一句话,总是不想喝水,这说明他是以什么为主?以寒为主,夹有什么?热。如果是以热为主,他应该是想喝水的。这就是我们认识问题呀,它涉及到的问题,它不局限在一个方面,有热在组方的时候,要用清热的;有寒要用什么?有什么样的病证,就要用什么样的药。这就是什么?针对病变证机。

  换一句话说,西医今天在治疗疾病方面,西医它就是针对病变证机的。为何说针对病变证机呢?西医只要是细菌,它就用什么药?抗菌的药。只要是病毒,它就用抗病毒;只要是过敏,抗过敏;只要是支原体,抗支原体。我们中医的优势在哪?我们中医的优势,就突出在其中的第二个配伍原则,针对脏腑生理特性而选方用药。

  你比如说,我们中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有肺热证、肺寒证、心热证、心寒证。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假如说遇到一个病人是肺寒证,能不能用干姜?可以用吧?你假如说他是胃寒证?能不能用干姜?能。都是可以用的。用了干姜就是针对病变证机而用药的。我们中医在治病的时候,为何在治疗内科病方面,在治疗效果方面,尤其是慢性病效果要比西药效果要显著?我们中医的优势,就在于针对脏腑的生理特性而用药。

  你比如说,治疗肺寒证,都可以用干姜,一定要考虑到肺的生理特性是宣发肃降。在治疗肺寒证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选用宣肺的药、降肺的药,再用上散寒的药,这是我们中医独有的优势。如果西医人家在治病的时候,既针对病变证机,又针对脏腑的生理特性,那我们中医优越性就突出不出来了。如果西医它考虑到这个方面,那说明它已经不完全是西医,而是什么?是我们班的同学们中西医结合,既考虑到这个方面,又考虑到那个方面。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是中西医结合,是吧?

  到临床中,就是昨天,有一个同学,他就问我一个问题,我怎样回答他呢?我说我们以后当大夫,你不要把西药和中药截然分开。你在治病的时候,我们虽然以中医为主,但是你要知道该用西药用西药,该用中药用中药,你该用西药结合中药,或者说你该用中药结合西药,都是有必要的。他接着他又说,他说我们怎样突出我们中医的优势?我说,一般情况下,治疗慢性病,我们中医是要具备优势的。你让病人吃西药,他不一定要吃。他怎样说呢?他说呀,吃西药吃了好长好长时间啦,一开始有效果,吃着吃着不仅没有效果,他说把脸吃胖啦、肚吃胖了,你不说吃胖啦,这个名词我还真不知道用什么来表达比较恰当,希望同学们用一个名词来表达。

  你比如说,有的人说,本来是头痛,吃吃西药,最后把胃也吃痛啦。就是昨天还遇到一个病人,他怎样说呢?他说,本来是糖尿病,他说吃药最后又吃成肝损伤、肝硬化。他说呀,他终于体会到吃中药的重要性。他说他吃我们开的中药,吃了好长好长一段时间,最起码吃了半年吧,他觉得肝恢复了,糖尿病降得正常啦。这是我们中医有我们中医的优势

  我们中医开方的优势主要就在哪?针对脏腑的生理特性。你比如说,同样是一个热,如果是在肝,因为肝的生理特性主疏泄条达,应该用疏肝的药;如果是热在心,我们应该用安神的药;如果是病在肾,我们要用固精的药,因为肾主藏精。这是我们学习一定要引起的一个重要方面,千万不可忽视的。我们以后要想把我们中医的疗效提高,要想使我们中医治病效果更好,使西医怎样治疗都赶不上,我们应该突出什么?针对脏腑生理特性而用药。怎样?这一堂,我们就说到这里吧。


王付 方剂学 004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一)

 (2013-11-17 10:07:30)

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王付方剂学

王付方剂学  004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一)

  这一堂,我们接着上一堂所学习的内容,学习第三个方面,就是针对方药组成而用药,也可以说针对方药弊端而选用方药。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说相对而言,中药毒性大还是西药毒性大呢?都有毒性,相对而言,哪一个毒性大一些?应该是西药吧?相对而言,中药治病见效快,还是西药治病见效快呢?西药。现在,我和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西药毒性大,西药治病见效快,这是我们共同的认识。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毒性大,见效快。

  根据我们学习中药的知识,你们说中药有没有毒性大的药?有。作用应该不应该明显?应该明显吧?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人们通常情况下,说中药的毒性也有大的,但是配在方中,它的毒性是小的,在一个方中,作用也是明显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大戟、甘遂、芫花这三味药有没有毒性?有吧?作用是一般还是峻猛?说明毒性峻猛。今年在元月份的时候,有一个男同志,三十多岁,他是什么病呢?西医就是在我们省人民医院明确给他诊断为脑囊虫病。他的主要症状表现其中就是一个头痛。经过检查确诊,西医主张要做手术的,由于他的病变部位是多发性的,再加上本人其他原因,两方面的原因:病变的部位,自己的原因,他不主张做手术。

  我们中学有一个老师,和这个人是同乡,就是老乡吧,他带着病人来找我给他看病。我给他开的方,主要是什么药呢?就是大戟、甘遂、芫花,当然也用大枣,相当于张仲景的一个方,叫十枣汤。我又给他加甘草,又加海藻,当时还加了一个有毒性的药,叫鸦胆子。我给他开方,你们说这个方,相对而言有没有毒性?应该有吧?我给他开方,他吃药,吃大概就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他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头不痛了。一下吃了多长时间呢?吃了将近六个月。这六个月的期间,没有出现头痛。他问我,需要多长时间再检查?我跟他说,六个月以后。

  他不到六个月,他就着急检查,一检查,囊虫没有了。他到我们省人民医院检查,复查还是在这个医院检查,医院找了几个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你比如说,原来脑囊虫它应该经过治疗,应该有个钙化点吧?钙化点也没有,什么都是正常,他们觉得奇怪。我们觉得也符合我们中医道理,从我们中医角度,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最后一次,我跟他怎样说呢?我说,你吃了这样长时间的药,做一个血常规检查,做一个肝功检查。我的认识就是说,吃了这样长(时间)的药,对血有没有影响?对肝有没有影响?经过一检查,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

  刚才所举的例子,就是告诉同学们中药是有毒性的,见效也是显著的。为何我们开的中药处方,用到病人的身上没有毒性?关键就是我们在开方的时候,既要开有毒性的药,又要开纠正方药弊端的药。长期以来,认为大戟、甘遂、芫花、海藻是与甘草不能配伍的。我的认为,甘草是甜的,甜是糖,糖进入到肝是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就是解毒的。我在临床中经常这样开方,常常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再举一个例子,也是在今年的上半年,有一个男同志,八十岁了,他是什么病?下肢深度静脉血栓。栓到什么程度?西医已经不能再给他用溶栓的药,说如果用,很有可能引起血栓,引起脑心的病证,危及生命。西医在这种情况下,给他下肢用了一个网,这个网呢,就是说血栓不再管它了,只要血栓不再侵犯上移到心脏、大脑就行。这个人,他的痛苦,主要有两个痛苦,八十岁啦,腿沉重得抬不起来,这是一个痛苦;第二个痛苦,他就是下肢肿。

  我当时呀,我给他开了一个方,是张仲景的一个方,叫大黄甘遂汤。我给他开大黄,其中开甘遂给他用到了六克,因为张仲景用的是二两,开了阿胶,我又给他加了一个甘草,又加了一个海藻,那就是软坚呗。这个人吃两个月左右,他走路恢复到正常,下肢水肿消得像正常人一样。这使我们学习要认识到中药,绝大多数中药是有毒性还是没毒性呢?毒性是偏小的,作用是一般的。我们中医要想提高疗效,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什么?就是要重视选用有毒性的药。当然,我们在用有毒性药的时候,一定不能有什么?不能引起病人中毒。一定要怎样?开纠正毒性的药。这是我们在临床中开方,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我们学习方剂组成,一个就是方剂配伍的方法,方剂的配伍目的,方剂的配伍结构,方剂的配伍变化。下面我们学习就是方剂的配伍方法。

  配伍方法主要有四大方面。第一个大的方面是相须配伍。什么叫做相须配伍?相须指的是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药,它们的作用应该是怎样?基本上是相同的。凡是作用基本相同的药物,它们作用点应该怎样?应该是疗效相互促进。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麻黄是解表药,桂枝发汗解表药,它们两个配伍在一起增强了什么作用?发汗解表。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补益药,人参、白术,这两个药配伍在一起,主要增强了什么作用?主要增强了补气的作用。这都叫什么?这都叫相须。

  第二个大的方面叫做相使配伍。怎样叫做相使配伍呢?指的就是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药物,它们的相同作用和不完全相同作用。这就是说,在配方的时候,针对的病证和相须配伍针对的病证是不完全一样的。相须配伍针对的病证是一个方面,而相使配伍,它所针对的病证,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一下,你说在临床实际中,我们遇到的病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病是单一的多还是复杂的多?复杂的多。是不是复杂的病,它的病变都是主要矛盾方面呢?它不是的。它是有主要方面,有次要方面。那我们在治病的时候,你用了相须的药,应该是怎样?治疗病的主要矛盾方面。相使配伍针对的是什么?一个针对的是主要方面,一个针对的是次要方面。

  相使配伍就告诉人们,治病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尽可能照顾到病人的主次方面。当然在用药的时候,主,应该用的偏多还是偏少呢?你假如说,我们在认识相使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想一个问题。想一个什么问题呢?你比如说,我们学习其中一个方叫做麻子仁丸。病的主要矛盾方面是热,你应该泻热,大黄。同时还要知道,病人有气机的壅滞,也要配伍行气的药。相使、相须它们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应该是在一个方中,既有这样的药,又有那样的药。

  第三个方面是相畏、相杀。怎样叫做相畏、相杀呢?指的就是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弊端。相当于我们在学习方剂配伍原则的时候,所说的什么内容呢?纠正方药弊端而选用药物。你比如说,我们平时吃饭的时候,吃的姜,偏多还是偏少呢?有没有可能天天要吃姜?有这种可能性吧?人为何要天天吃姜呢?可以说,调料里边,姜是比较常用的。姜有一个什么好处?它其中有个作用,就是偏于解很多药的毒性。你比如说,我们开方,常常要开川乌,常常要开半夏等等,这些药。我们要知道,它或多或少是有毒性的,用什么药来解它的毒?要用生姜。我们要知道相畏、相杀配伍对于我们治病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畏、相杀只不过就是轻、重之分,不是截然不同的,它们属于一类的配伍方法。

  第四个方面,相反配伍。相反配伍,它的概念应该是有两个。一个就是人们所说的十八反。那十八反属于不属于临床当中治病的配伍方法呢?它属于不属于配伍方法呢?要严格的说,它是不属于的。事实上,它属于不属于呢?它还真是属于配伍方法的。我结合多年临床治病体会,我发现十八反,没有一个相反的。下面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你要从理论上去认识。理论上认识,我做了两个方面的认识。一个,我把十八反,你比如说,我们把乌头(乌头又叫川乌、草乌),你把乌头它的化学成分总结一下,你再把半夏的化学成分总结一下,你可以发现,它们的有些化学成分就是相同的。它们的化学成分不属于配伍禁忌的。这是从现代研究。

  从第二个方面呢,从我们中医这个角度呀,乌头、半夏都是辛的,都是苦的,都是热性的。它们共同点一样不一样啊?也是相同的。说明它们也是不反的。这是从理论上认识。接着呢,就要从哪里认识呢?从临床中认识。临床中认识,你说直接就在人身上用,总是觉得心中有点不太踏实,做了两个研究。一个,让老鼠,你说把老鼠吃吃中毒了,我想老鼠它又死了,你说这人算不算伤害动物呢?这还搞不清楚。你说把老鼠打死了,这是对的呀是错的?这算是需要进一步搞清楚的问题。

  那我们做这个研究啊,首先可以从老鼠身上做吧?叫老鼠喝半夏、乌头。你说喝多长时间?喝上三个月,老鼠该吃还吃,该喝还喝,该睡还睡,那最后怎么办?你说把老鼠杀了,老鼠觉得委屈不委屈呢?它觉得喝了三个月的药,又把它杀了。把血抽出来一化验,基本上正常,把它的脏腑做一个病理切片,一看也是基本上接近正常。又做了一个甘遂、甘草,结果都是一样的。我认为,在老鼠身上是没有毒性的。那这样就应该在人身上用了吧?在人身上用,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举一个例子,其中有一个女同志,23岁,中毒了。喝的是什么毒药?喝的是敌敌畏。中毒,她喝有多少?大概喝有大半瓶。我听病人的家属说啊,喝有四百毫升。经过抢救,全身僵硬,四肢那都是僵硬的。我当时根据她的脉象、舌质、舌苔。摸脉象的时候,一摸她的手,她的手偏凉。我给她开什么药呢?我给她开一个生川乌、生半夏、人参、芍药、藜芦、海藻、甘草。这些药,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我给她开了这个方。

  她第一次来的时候,她是怎样进来的?她是,一个人把她抱进来的。说明她会不会走?第二次,她来的时候,她就不让人抱了,是让另外一个人把她拖进来的。后来,她是人扶着她走进来的。病逐渐在好转。你说这样的病,能不能恢复到正常人,不好说。她总是在好转。这说明一种的十八反能不能用?是可以用的。

  另外这一个反,叫做什么呢?寒热药配合在一起,叫不叫反?补泻配合在一起,叫不叫反?都叫吧?这是我们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多的一个方面。可以这样说,在临床实际中,既有热证,又有寒证;既有虚证,又有实证。这就需要我们把一个方,用多种相反的药,作用不完全一样,或者是作用相反,一个是清热,一个是散寒,就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学习第三个方面,方剂配伍目的。你说方剂配伍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增强疗效。没有一个大夫开方的时候,他说我怎么能把我开的方,把疗效降到最低?你说这样的大夫,需要不需要动脑子?他也需要呀。他说我能把这个方开的没有疗效,让病人吃吃,病再加重。可以这样说,凡是大夫,他都想使自己开的方优于别人开的方,使自己开的方在疗效方面,让病人一吃就能明显减轻痛苦。这就是开方的一个目的,增强疗效。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重视改变方药药用的部分功用。怎样改变方药的部分作用?你比如说,我们学一个方,叫什么方呢?叫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这个方名第一味药是大黄,大黄是什么性?寒性。作用是什么?泻下。大黄附子汤,它应该是泻热,还是温中呢?它应该是温中。这样我们就知道,大黄附子汤,用大黄,仅仅用它什么?泻下的作用。改变它的什么作用?改变它的泻热作用。你要想改变它的泻热作用,你必须做到什么?用热的药,量要大,制约大黄泻热的弊端。在临床实际中,治疗错综复杂的病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用上改变方药药用的部分作用的。

  你比如说,还有一个方,叫做麻杏石甘汤。这个方,治疗的病证是肺热证。第一味药,用的是麻黄。为何不用其它药,为何要用麻黄?并且作为方的名字的第一味药,就是说肺热证应该清泻肺热。肺的生理特性是主气的,气是得温而行的。治病的时候,你清泻肺热是非常正确的,寒凉的药是不利于肺气的,所以,那必须要用温性的药。再一个方面,肺的生理特性是宣发肃静的,寒凉的药,它没有温热的药宣发作用明显。要用麻黄,但是麻黄有没有弊端哪?有。病人本身是什么呢?本身就是热证,用了麻黄,他会更热。在这种情况下,要重用石膏,制约改变麻黄的温热之性。利用它的什么?利用它的温性,气机的畅通,利用它宣发。这是配伍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控制、消除药物的毒性等不良反应。这个方面,就是我们学习配伍原则里边的第三大方面的内容。针对方药的弊端而选用药物。

  现在我们要学习,第四个方面,方剂配伍结构。方剂配伍结构,古人啊,他总结了四大方面: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它仅仅是解释方药配伍的合理性。在理论上,它是有指导意义的。但是由于它解释的局限性,到了临床中,人们考虑的是非常少的。

  治病啊,在组方的时候,根据我在临床中,治病的体会,认为牢牢要抓住配伍原则的三大方面。第一个大的方面,就是针对病变证机选用方药。第二大方面,针对脏腑生理特性而选用方药。第三大方面,针对方药弊端而选用方药。只要我们把这三个方面牢牢记在心中,用到临床之中,这个方都是一个完整的方,疗效都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方剂配伍结构里边的君药,君药呀,它实际上就相当于配伍原则里边的什么?针对病变证机而选用方药。针对病变证机,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那寒证应该用什么药?那热证呢?那虚证呢?这都叫什么?选用主要的药。这是我们对君药的一种认识。相当于配伍方法里边的什么?相须配伍。相须配伍,它也是增强疗效。它针对的是什么?也是病变的证机。这是我们学习认识君药在方中的作用。怎样?这一堂我们说到这里休息一下吧。



王付 方剂学 0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 第五章:剂型。第六章:煎服法

(2013-11-17 10:10:08)

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王付方剂学
王付 方剂学 0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
             第五章:剂型。第六章:煎服法(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现在上课。这一堂呢,我们接着上一堂所学的内容接着说。
  
  君药,它针对的病是主要矛盾方面。君,它的配伍就相当于我们学习配伍原则针对病变证机,相当于配伍方法,相须配伍。你说这个方啊,一个国家能不能要两个君主?一个方能不能要两个君主?一个方是完全可行的,一个国家是完全不可行的。这说明它还不是一个国家的体制。君,它只不过就是说,代表用的药。臣,相当于我们开方用的什么药?前面所学的内容。臣,它就是协助君药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又治疗次要的方面,在配伍的时候,相当于相使配伍。相使配伍,一个药为主,一个药为次。
  
  我们在前面学习的时候,已经说到相须和相使配伍,不能怎样?截然分开。君臣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君和臣,它的作用应该是大多数相同,还是大少数不同呢?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君和臣作用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你们说,一个大官和一个小官,他们在认识上一致不一致?在多数方面,如果不一致,会就地免职。有这种可能性吧?这就造成了,君臣在一个方中,人们认识的时候,很难把它界定清楚。
  
  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叫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你说这个方四味药,你怎样去确定它的君药?你怎样确定它的臣药?容易不容易?它是不容易的。为何说不容易?因为它们都是什么?清热、泻火、解毒、燥湿药。再一个方面,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叫白虎汤。你说白虎汤,石膏和知母你怎样界定?它哪一个是君药,哪一个是臣药呢?假如说,石膏用量大,知母用量小。再想一个问题,石膏是石头呀,那知母是什么,它不是石头呀。哪一个容量大?50克的石膏容量大,还是20克的知母容量大?应该是知母的容量大。你说哪一个重?那还是石膏重。这个问题呀,也不是容易搞清楚的。我认为呀,要想搞清楚,那就是针对病变的证机。
  
  当然,我们在配伍原则的时候,不仅仅要针对病变的证机,还要针对什么?脏腑的生理特性。针对脏腑生理特性也是,我们中医处方、用药、配伍一个重中之重。它比君臣佐使这个配伍结构还要准确,还要严谨。你比如说佐吧。佐药,它协助君臣药。那协助君臣药,它应该和君臣药作用怎样?差不多吧?这也是非常难以界定的。你比如说,同样是一个方,由于人们认识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这个药是君药,有的人认为那个药是君药,有的人认识臣药比例才是偏大呢,有的人把君药放到了佐药,有的把臣药放到了君药,有的把臣药又放到了佐药,差距很大。缺乏明确的界定性。
  
  这个佐呀,一般情况下,人们说一个是佐助,它就是和君臣作用差不多。另外一个角度,佐什么?就是制约君臣药物的弊端,叫做佐制药。佐制药,它就是配伍原则里边的什么哩?制约方药弊端的。针对方药弊端而选用药物的。再一个叫做反佐。反佐,实际上就是相反配伍方面里边的第二个方面里边的小小的一个方面。怎样说是相反配伍里面的第二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人们说的十八反,第二个方面就是寒热药的同时应用。它和反佐有一个不同,什么不同呢?病比较重;病不太重,比较顽固。一个概念病比较重,第二个概念病不太重,但是比较顽固。治疗这样的病人,明明知道它是热证,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就要再少用一点热的药,这样有利于药物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使药。这个使药,人们通常情况下,说它一个什么作用呢?起到引经的作用。也就是说,把药物的作用,引向某一个方面。说到这里,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说这个君药、臣药,它就不知道它治病的时候要到哪一个地方去?你假如说一个君药是清热的,它来到人体内,它就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往哪里走的?使药,人们又说它调和,我认为它这个调和,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个什么作用呢?使药调和,它是一个什么味吧?它是甘味吧。你说它是甘味,甘,人喝起来好喝不好喝?在某种程度上,调和调和,我的认为它就是什么?让这个药喝起来,相对来说好喝一点。我们对君、臣、佐、使,认识的时候,认为它是解释方中配伍合理的一种说理工具,在临床中,它的应用价值是非常小的。
  
  在临床中,它的应用价值大的,它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配伍原则,一个就是配伍方法。我们治病牢牢把握三大原则,四大配伍方法。你用药的时候,你最好选用相须的、相使的、相畏、相杀、相反的。这样用药,它比较科学,比较实用,临床容易掌握。结构形式君臣佐使,有很多的弊端,它有很大的机械性,更大的弊端就是人为因素比较大。我们对君臣佐使做一个了解就行。
  
  第五个方面,方剂配伍的变化。我们认识问题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学习古人的方,都是固定的方,今天治病,治疗的病都是变化的病。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中,要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必须重视什么?变化。变化主要有几大方面。其中一个大的方面,就是药味加减变化。药味加减变化,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说,我们学习一个方,叫麻黄汤。麻黄汤这个方是治疗风寒表实证,又叫太阳伤寒证,或者治疗风寒犯肺证。
  
  你们说,有没有这种可能性?一个人感冒了,属于我们中医的太阳伤寒证,这个人他就是恶心、想吐。在这种情况下,你单用麻黄汤,有没有局限性?需要不需要加药?可以加吧?你看,恶心、想吐,加点生姜是可以的吧?陈皮也是可以的吧?你假如说,一个人是风寒犯肺,应该用麻黄汤吧?你说风寒犯肺了,他会不会也出现恶心、想吐呢?他也会的。需要不需要加药呢?你像半夏、陈皮、生姜能不能加呢?都是可以加的。这就是说,我们学习古人的方,第一个概念,学习古人的方它是一个基础方,让我们学的时候有规律性。但是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加减变化用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加药,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一个方,既可以加也可以减啊。你比如说,我们学习一个方,古人的一个方,叫什么方呢?叫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它用了一个大字,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知道,它治疗的病证应该是偏重还是偏轻呢?偏重吧?你说病啊,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病也不太重,但是它就是久而不愈,有吧?用的方,用的药,治疗的病证比较重。刚才我们说了,病不太重,就是顽固,我们可以把大字给它改成小字,叫小承气汤。就是在大承气汤基础之上,可以去药的。学习古人的方,是既可以加,也可以减。你比如说,其中有一个方,叫小青龙汤。你假如说,这个人他出现口干舌燥,有没有必要把它温燥化湿的药适当去除,或者说适当减少一点?都是可以的。
  
  药味加减,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方,它是既可以加的,也可以减的,同时可以怎样?既加又减的。比如说,张仲景一个方叫麻黄汤,一加一减,变成了麻杏石甘汤,减了一个桂枝,加了一个石膏。还可以加减变化成麻杏苡甘汤,把桂枝去掉,加了一个薏苡仁。既加又减,它就是使一个方在治疗病证的时候,更加符合某一个证型。加减变化用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的。
  
  哪一个有一定难度?药量加减变化。这药量加减变化,你在开一个方,你怎样知道用量大治什么病?用量小治什么病呢?一方面要借鉴古人的认识,第二个方面,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密切结合临床是如何用方定量的。有一个方叫做什么方呢?叫做桂枝汤。桂枝汤用的量,桂、芍、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它治疗的病证是太阳中风证或者说是风寒表虚证。
  
  如果我们把桂枝汤中桂枝的量加大,治疗的病证就发生变化了,方的名字也改了。加大二两,叫什么方呢?叫桂枝加桂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117条,他是这样说的,他说“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张仲景他又怎样说呢?他说“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刚才我在说张仲景原话的时候,专门提到了气上冲。张仲景说“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前,我们先说一个气上冲。气上冲,就是说,张仲景用桂枝加桂汤,他用的桂枝,那桂枝它应该是辛散的,气上冲是不利于用的,那气上冲了你再用散的药,它更上冲了。但是我们要知道,用量变化导致什么?治的变化。由原来桂枝的辛散变成什么了?张仲景说的“所以泄奔豚气也”。量的变化,可以使这个方治病由原来治疗的是什么?风寒表虚证,变成了奔豚。
  
  再一个方面,桂枝汤加大芍药的用量,它就成了桂枝加芍药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279条,他怎样说呢?他说“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这样我们就知道,一个方调整用量,可以改变这个方治疗的证型。一个方中加减用药,也可能改变这个方治疗的证型,也可能不改变这个方治疗的证型,而是突出了要治疗病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主要症状,需要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同时给予解决。药味加减变化重要,药量加减变化那是同样重要,不过量的变化不容易掌握。
  
  举一个例子,你比如说,我们在临床中用柴胡这一味药。通常情况下,3克左右,它是以升举为主;10克左右,它以解表疏肝为主;20克以上,它以清热为主。下面给同学们留一道思考题,根据张仲景用桂枝用什么量,以通阳为主?用什么量,以解表止痛为主?用什么量,以降逆为主?同样是一味药,因为用量不同,决定了它发挥作用的时候,不尽相同。量变导致什么?导致质变。我们天天学习,都是在发生量的变化,量发生到一定变化,由我们今天的学习变成了大夫,或者变成了老师。这都是什么在积累?量在积累。我们学习方剂配伍、组成与变化,涉及到哪些内容?内容是比较多的。
  
  第三个方面变化,就是剂型的变化。剂型的变化正好就是我们学习第五章,剂型。剂型变化也可以说,确定剂型根据是什么?剂型的变化根据是什么?我的认为,我们在认识的时候,确定剂型条件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决定剂型,第二个方面根据药物的特性而决定剂型。你比如说,病比较重,多用汤剂;病比较轻,慢性病,多用散剂、丸剂等等。剂型变化条件由我们刚才所说的两个所决定的。你比如说,其中有一个药,叫什么?叫朱砂。就不主张煎煮,你要煎煮,不仅达不到治疗作用,反而还会出现弊端。这是根据药物的特性而决定剂型的。
  
  我们学习剂型,重点要学一个汤剂,汤剂是我们中医发挥优势一个重要的方面。汤剂有什么好处?汤剂量大,吸收快,见效快,是这样吧?还有一个最大最大的优势,灵活性强。你根据病人的病情,可以加减用药吧?可以调整用量吧?当然我们在认识的时候,汤剂有没有不足?那肯定有。什么不足?不能大规模生产,相对来说,浪费药材。
  
  汤剂,我的认为呀,是我们今天中医发挥优势一个重中之重。我希望同学们以后走入到临床,多开汤剂。开汤剂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把病人的病情控制。使病人感到吃我们中药取得显著疗效,这样一种感觉。这是汤剂。
  
  那散剂呢?散剂它还具备不具备这些优点呢?不明显。你说汤剂量大,那散剂?你说汤剂,一次能不能喝这样大一包?差不多。你说散剂,能不能喝这样大的半包?没有。量小了吧?变化性小了吧?那吸收得怎样?也慢了吧?那见效怎样?也慢啦。它有没有好处?它有好处,它携带怎样?方便,可以大规模生产,但是有一点,最大最大的一个弊端,灵活性怎样?没有了。散剂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
  
  丸剂在某种程度上,和散剂差不多,都是什么?可以大规模生产吧?携带比较方便吧?服用也比较方便吧?但是,它吸收慢一些,药量小一些,灵活性不具备了。你假如说,一个人正在吃这个丸药,突然出现某一个症状,你再往这个丸剂里边再加一味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我们认识丸剂和散剂,有共同的好处,也有不足。不过,今天丸剂多不多?丸剂比较多,有蜜丸,有水丸,有浓缩丸,但是我们今天认识到哪一个丸药有点补?蜜丸有点补。哪个丸药吸收得比较快?相对来说,吸收得快一些,容易溶解,那叫做水丸呗。
  
  再一个膏剂。这个膏剂呢,有两个膏剂。一个是内服膏,一个是外用膏。内服膏,它的弊端和丸剂、散剂差不多,它的优点和丸剂、散剂差不多。外用膏有两个膏,一个是什么?硬膏。一个是软膏。贴的叫什么膏?往皮肤上涂的叫什么膏?这就是膏剂。酒剂、片剂都是临床中可以应用的。我们重点要掌握一个什么剂型?我们重点要掌握一个汤剂。把汤剂应用好了,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们学习第六章:煎药法与服药法。煎药法与服药法这里边第一个内容就是煎服法。煎服法,实际上就是汤剂。煎药的方法,我们想一个问题,有没有考虑煎药的用具呢?用什么锅最好?砂锅。什么锅不能用?铁锅不能用。铜锅家里也不多,锡锅家里我估计基本上都没有。家里现在铁锅还是有的,铁锅是炒菜用的,一般都不是用来煎药的。煎药一般情况下都是砂锅,那当然有的家,用金锅也是可以的。锅,砂锅就行,铝锅也行。当然,同学们说那高压锅行不行?你说现在药房、有些药店呀,它帮助你煎药,那算是什么锅?同学们说那个跟高压锅差不多。煎药的用具。
  
  煎药的用水,你说什么水最好?那就是不污染的水都行。只要污染了,你不知道,这个也麻烦了。我的认为,只要是不污染的水都行。你说究竟要取自来水好,还是泉水好?还是黄河水好?还是长江水好?有时很难界定。当然有些特殊的水,叫做酸浆水、甘澜水,这是些特殊的用水。
  
  你说这煎药的火候重要不重要?它是非常重要的。大火、小火。大火、小火怎样计算?时间。这就是煎药的时间。煎药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煎的,先在水里边最少泡上30分钟。大火、小火怎样计算时间?大火是不计算时间的。怎样说不计算时间呢?大火,把药放到火上,把水烧开了,这个时间段要用大火。如果药一烧开,变成小火,这个才计算时间的。通常情况下,煎药泡水半个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煎煮,时间各不相等,通常情况下,是半个小时。为何说各不相等?根据张仲景的论述,他在一个方中,大承气汤他主张芒硝煎煮的时间,两三秒钟。张仲景一个方叫泽漆汤。泽漆煎煮的时间要三个小时,也就是说,一个方煎煮时间的长短与药物特性发生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煎药的话,有先煎,有后下。先煎呢,通常情况下,说的是矿石类的,是吧?还有毒性的、动物类的、贝壳类的。后下就是芳香类的,大黄是一个特殊的药,不后下和后下。不后下和后下发挥作用不完全一样,我想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都有明确的认识。还有包煎,还有什么?烊化。还有什么?还有单煎等等。
  
  下面是服药。你说服药,我们这样给它概括一下,凡是对胃有刺激性的,通通饭后,还是饭前?饭后。凡是对胃没有刺激性的,通通饭前服。我主张,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在饭前服,有利于药物更好地吸收,发挥治疗作用。
  
  对于有些药,可以是特殊的服药方法。比如说,有些特殊的病,在病发作之前,增加一次服药。有的病就是吃药之后大概多长时间,再服一次药?像大黄附子汤。服药,还要重视什么哩?叫做反佐服药。你比如说热证比较重,用寒凉的药,怎样服药?再一个,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还要重视有毒性的药,你怎样用?一开始,量应该小一些,然后呢,慢慢加大用量。服药也是关系到疗效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我们学习张仲景的方和后人的方,在用量方面,是不完全一样的。凡是张仲景的方,我们在应用的时候,把它的一两都作为多少呢?作为3克。凡是不是张仲景的方,我们在用量方面,怎样去定量?一两按30克计算。这是一个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我们说了,凡是张仲景的方,一两按3克计算。这里边还存在一个问题,你说这个时代的变化呀,你说一个朝代和一个朝代用量,能不能截然断定的非常清楚呢?它是不容易的。
  
  以张仲景方为代表的,一两是3克,在这个时间段呢,《千金要方》我们也把它一两作为多少的呢?3克。那《外台秘要》呢?也作为3克。因为它们这个时间段在交叉时期,它会出现一些有相同的方面。除了这个时代之外,一两都按30克计算。当然,有的人,他主张张仲景的方,一两按15克计算。我对这种认识,我认为他即便考证得理论非常充足,但是它不符合临床实际。所以对今天的应用没有指导意义。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目前有好多研究者,他主张一两是15克。当你去查,他的临床治病报道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在这篇文章写的时候,他说张仲景的一两是15克,怎样怎样重要,怎样有理论根据。但是他的临床报道,用张仲景的一两仍然是按多少?仍然是3克。这说明这些人,他在理论上和他的实践上,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我们今天学习张仲景的方,到用张仲景的方,都必须是理论和临床相一致,理论指导临床,临床反过来要验证理论的重要性,这是用量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这是我们对用量做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希望同学们以后到临床中治病,对于用量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只有高度的重视,才能怎样呢?才能使开方取得显著的疗效。怎样?这一堂就说到这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