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掌对

 杏坛归客 2016-03-16
           合掌对
  
对仗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 
           出现合掌对的诗,从格式角度来看是水平不算高的,因为它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费了句子。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都是用两种不同动物的叫声来体现“以闹衬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可视为合掌对。又比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中说道:“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合掌的实质就是意思重复。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凡是:凡是出句与对句可以合为一句者即为合掌。凡是出句与对句可以部分互换者为部分合掌。现在我们就按这两个凡是来分析吧。首先请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诗出场、上好茶。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评论:英雄与豪杰的意思相近。虎豹与熊罴的喻意基本相同。两句可合为一句,英雄豪杰不怕虎豹熊罴,合掌。下面我们请鲁迅先生的诗出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评论:看起来出句与对句一正一反,其实可以合为一句;有情人怜子如何不丈夫,合掌。下面请王籍的诗出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可以部分互换为蝉噪山更幽,鸟鸣林愈静。这是部分合掌。下面请杜甫的诗出场。啊我们对诗圣应该客气些。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也可以部分互换为,漫卷诗书愁何在,却看妻子喜欲狂。部分合掌。
           技术处理的办法简单易学,具有操作性,请诸君一试.
           “合掌”之忌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也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例如: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他们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些专用的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的是办法来规避它。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这样一调整结构,就避免了合掌之通病。  
           还有的人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称之为“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关于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体文。
           词语对仗的基本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关于句式的对仗,主要是要求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说“抗美援朝”吧,“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要求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来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同样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字和下联(对句)字不相重复,而它们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相当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同样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来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的句式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显得特别的工整。“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对仗运用对仗,是律诗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此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01)律诗的结构。  
             一首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  
            起承转合,也有人叫起承转结。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颔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又要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从前有的诗评家,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个起承转合。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会完全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律诗结构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间要有两副对子。也就是说,颔联和颈联要用对仗。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举例: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的。颔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在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词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必须这样。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三联对仗,也有的诗四联全用对仗,这些都是允许的。一首诗中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入韵的诗。举例:送友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以上这种包括首联在内的三联对仗诗,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联不用对仗而尾联用对仗的三联对仗诗,则比较少些。举例  悲秋杜甫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唐人也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举例:登定王陵 朱熹  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第二、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有一联来对仗的诗,盛唐时期还比较多见。仅有的这一联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