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笔记)四脉定证 作者:刘绍武

 驿动的心py 2016-03-16
(学习笔记)四脉定证  作者:刘绍武
2016.03.16阅读39

气血在人体的正常循行,是保证生命活动的基础。思维功能是气血作用于脑的具体体现,“脑得血而能思”。如果机体经常受到过度的怒、喜、悲、惧的精神刺激,就会导致大脑皮层的思维机能和支配功能障碍,出现运动功能和内脏活动的不协调。

颅腔、胸腔、腹腔、盆腔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地和气血调配的“集散地”,因而气血运行障碍往往集中表现在四个地段,形成了临床上最常见的诸多“综合证”。根据大量的资料统计及临床体会,气血运行紊乱可分为:

1血涌于上(颅腔)

2血郁于胸(胸腔)

3气滞于中(腹腔)

4寒凝于下(盆腔)。

四种形式,变见于寸口,则分别形成溢、絮、聚、覆四脉。此四脉既是整体辨证的诊断依据,也是评估整体病疗效的标准。

(1)溢脉证——亢奋型

溢脉:脉过寸口直到腕横纹,遂上鱼际,轻可切之跳动,重可望见搏动,此为阳气亢盛之脉。《难经·三难》说:“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主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晕脑胀、目花耳鸣等。经过几十年上万例的病例观察,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燥、长期处于交感神经的兴奋,血管收缩,久而久之,在寸口脉上,使脉管向上移位,突破腕横纹以上,甚至达到掌侧拇指大鱼际。

(2)紊脉证——多变型

紊脉:脉律不齐,艰涩难行,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紊脉多为血行不畅,心脏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

主证:心烦、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眼黑、腰膝酸软、疲乏无力、下肢浮肿、手足夏热冬冷等。紊脉的出现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多为患者在主观上长期采取自我克制,忍让的态度,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扰乱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肌收缩力和传导速度均受到干扰,失去正常的功能,使寸口脉的脉象出现节律不齐,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

(3) 聚脉证——抑郁型

聚脉:寸口脉关部独大,寸尺弱而不显,有甚者,关脉聚而如豆,如杏核、如蚯蚓盘行,高出皮肤,视而跳动。《素问·脉要精微论》说:“短则气病”。《脉说》云:“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矣”。聚脉提示气郁的病理变化。

主证:多疑善叹息,胸胁苦满,心下痞硬等。经过临床观察统计发现,凡有聚脉者,性格内向,性情压抑,沉默寡言,至少在三年以上为一件事反复考虑,不能言之于口,不愿告之于人,反反复复,百思不得其解,长此以往则引起交感神经功能抑制、迷走神经功能占优势,呈现一种抑制性证候。反映在脉象上,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血管的收缩是纵行的收缩,使脉管增粗,形成横行扩张,在关部聚而增大,甚者关部如豆状。

(4)覆脉证——粘滞型

覆脉:也叫长弦脉,脉管弦而长,可超出尺部向后延续数寸。《难经》说:“遂入尺为覆”。凡奔豚疝气,寒实内结、痰浊积滞于下腹部多见此脉。

主证:腹满肠鸣、腹泄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萎黄、性功能障碍、白带清稀等。此类患者多为个性固执、迷走神经兴奋,或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致使大量寒湿性粘液积于肠内,尤以结肠袋的皱褶处为甚。由于升结肠的蠕动,是由下而上,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粘液得不到顺利排空而积聚升结肠内,形成“痰饮证”,时常腹中雷鸣,漉漉有声。粘液贮留被吸收入血,顺血循环而逐渐沉积于管壁上,年复一年,而使血管壁变厚,变硬,而呈现长而弦的弦细脉,覆于尺后。粘液贮留于肠道则可影响结肠、直肠,形成慢性肠炎;凝滞于下焦可引起前列腺炎、盆腔炎等证。 

治疗原则——协调疗法

人体整体疾病矛盾双方的斗争结果,往往形成非抗性的矛盾,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对立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情况临床较多见。它体现了疾病矛盾双方在中间阶段上的融合或过渡。针对这种寒热虚实分辨不清的情况,采用协调疗法以发挥机体的自然疗能来进行双向调控。

协调疗法的组方原理:

机体内,胸为至阳,接纳天阳之气,主“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腹为至阴,受纳水谷之气,主“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它们是新陈代谢两大物质(氧和饮食物)摄取和转化利用的场所。同时胸腹为五脏六腑寄居之地,借三焦气化来相互沟通,完成整体的协调统一。

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开发太少二阳,半夏、生姜、人参、大枣温补太少二阴,甘草调和诸药,七药伍用,可使三焦得通,气机得畅,营卫得调,阴阳得和,从而达到整体协调。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体会到,小柴胡汤以苏子代半夏,苏子降而下气,利膈宽肠,以除半夏之燥弊。在非呕非恶疾病中,以川椒代生姜,川椒除湿散寒,解郁温中,热而不伤津液,并有解痉缓急止痛之用。这样既不失原方剂的组方精神和临床疗效,又使得方剂更加平和。

小柴胡汤既已更药,故改称为“协调基方”。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苏子3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枚。

方中柴胡主升,苏子主降,黄芩主清,川椒主温,柴胡主疏泄,党参、甘草、大枣主补益。七药相互制约,协调共济,共同组成和解大法。

四脉定证,以方定名:

(1)调神平亢汤:协调基方加石膏30 g、牡蛎30 g、桂枝10 g、大黄10 g、车前子30 g。

本方是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的代表方剂,主治溢脉证。它是根据《伤寒论》107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来,全方寒热并用、升降并举、收散兼施、补泻共济四方同调、八面共治,相反相成。

(2)调心宽胸汤:协调基方加 百合30 g、乌药10 g、丹参30 g、郁金15 g、瓜萎30 g、五味子1 5 g、牡蛎30 g。

本方强心以建脑、宽胸以宣肺、疏肝以建中、安神而止悸,是治疗紊脉证的代表方剂。

(3)调胃舒郁汤:协调基方加陈皮30 g、白芍30 g、川军10 g。

本方重点在平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解除平滑肌痉挛,帮助消化,加强胃肠蠕动,推陈出新,是治疗聚脉证的代表方剂。

(4)调肠解凝汤:协调基方加陈皮30g、白芍30g、川楝子15g、小茴香10g、川军10g。

本方在调胃舒郁汤的基础上,加川楝子、小茴香而成,温中散寒、荡涤肠胃,使积聚之粘液可除,是治疗覆脉证的代表方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