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戏的源流与发展(摘自《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

 那人却在灯阑珊处 2016-03-16
 

黄梅戏是个比较年轻的地方剧种,至今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为什么要叫做黄梅戏呢?因为它的发源地是在湖北省的黄梅县。以前,虽然就该剧种的兴起而论,也曾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湖北黄梅,有人认为是安徽安庆,有人认为是江西,有人认为是鄂、赣、皖三省交界处。但从艺人师从的记载和保留剧目以及积累的唱腔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认定它的发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之说是比较合理的。从很多资料中可以看到黄梅县的地理环境十分优美,既有江河湖泊,又有高岗峻岭。这使当地的人们在采茶、砍樵、捕鱼等劳动过程中创造出很多歌谣小调,这些茶歌樵歌渔歌,后来流传到其它地区都统称为黄梅调。由于历史上黄梅县一带旱涝水灾较多,再加上战争、贸易等原因,使灾区的人们不断逃难流离,为了寻求谋生,使有的人成为雇工,有的人转入手工业生产者,但更多的人因找不到栖身之所,不得不沿家乞讨,以唱黄梅调来作为糊口的唯一手段。黄梅调最先流传的地区是与黄梅县邻近的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宿松、望江等县,然后逐渐向东发展至怀宁(石牌)为中心的大江南北数十个县中。怀宁为当时安徽省省会安庆府的首县,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在中国就有怀宁歌者甲天下,安庆色艺更佳的戏曲篮之说。

作为京剧前身的徽调也是从这里传播出去的。京剧鼻祖程长庚及杨小楼先生都是安庆诞生的杰出艺人。黄梅调进入安庆后没有合法的演唱地位,并被称作花鼓淫戏而禁演。因此前辈艺人们只好借当时安庆的地方大戏徽调来掩护,与其合作组班演出。在此期间,黄梅调广泛的吸收了很多民间养料如莲厢高跷花鼓灯等艺术形式并受当地语言,说唱音乐及徽调高腔的影响,丰富了自己,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小戏,这就是由黄梅调转为黄梅戏的原始形态由此可见,黄梅戏是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民间歌曲,是在安徽省安庆地区与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并受其它剧种影响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黄梅戏形成初期乃至解放以前并无多大发展变化,这种来自民间歌舞、说唱形式的地方小戏,早期大多保留着忙则农、闲则艺的半职业班社状态。演员大多都是农民和闲业人员,也没有固定的演出地点,基本上都是以农村演出为主。当时的活动形式为唱灯戏唱会戏唱喜戏;黄梅戏早期没有女演员,都是以男代女,反串表演,没有培养演员的科班学馆,传艺为师徒制,口传心授,边学边演。在乐器伴奏方面,开始是无伴奏清唱,后来改用锣鼓伴奏但使用很简单,即所谓三打七唱,就是三人操打击乐帮腔,七人出场演唱。抗日战争前后,伴奏除打击乐以外又尝试用京胡托腔,后来逐渐增加了二胡,直到解放以后,成立了专业剧团,黄梅戏的乐器伴奏才较为齐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黄梅戏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结下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建国初期,黄梅戏作为一个小小的地方剧种,去朝鲜慰问过中国人民志愿军;进首都北京、进中南海多次为中央首长演出,上庐山、登黄山招待国际友人。全国黄梅戏剧团曾发展至五十多个,分布在安徽、湖北、江苏、江西、山东、浙江、福建等省。曾经是北从东北的四平市、南到福建的闽溪县,就连祖国的屋脊青藏高原、西藏的拉萨市都有黄梅戏剧团。从老一辈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开始至今天专业艺术学校培养的一批又一批中青年艺术人才,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农村、部队厂矿、学校演出过(包括移植)上百个舞台剧目,拍摄过多部电影、电视剧、录制过大量的黄梅戏唱片、磁带、影碟发行国内外。同时为了研究、发展黄梅戏艺术事业,省市还先后成立了黄梅戏研究会和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创办了《黄梅戏艺术》刊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曾多次主办过全国黄梅戏广播、电视大赛、评选十佳演员,文化部也为黄梅戏演员评选颁发了梅花奖文华奖"。历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都有黄梅戏节目的精彩表演。在黄梅戏故乡安庆,成功地举办了数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及黄梅戏票友大赛。省市剧团先后出访美国、西德、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及香港、台湾等地,扩大和宣传了黄梅戏的影响,提高了黄梅戏的知名度。

综观黄梅戏的历史和发展,可以说黄梅戏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城市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