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发源与发展 原文作者:廖理南 我国现存戏曲种类有360余种,传统剧目在五万个以上。其中流传于安徽省安庆区域的黄梅戏,以其淳朴而绚丽的风貌,博得观众的喜爱,近几十年来已成为全国颇有影响的剧种之一,并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届黄梅戏艺术节荣获全国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文化传承奖。黄梅戏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乃至安徽省的名片,誉满中外。 黄梅戏之源 人们一般认为黄梅戏发源于安徽省,是一个较新剧种。其实不然,黄梅戏形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它的故乡则有多种说法,一说黄梅戏源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民间采茶调。清乾隆年间传入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吸收安庆官话,逐渐发展成具有浓郁安庆风味的地方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一说黄梅戏的发源地在湖北省黄梅县,该戏原名采茶调,最初由民间艺人为谋生计,流入安徽安庆一带。采茶调这时又与安庆的民歌、舞蹈、说唱结合,再加上安庆方言与民间乐调的影响,最后定型为有别于当初采茶调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并由乡野走向“土”舞台,由季节性聚会转向常年演出。它在长时期孕育与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安庆地方“大戏”徽班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安庆地方特色的新型剧种,即现今人们喜闻乐见的黄梅戏。这种说法多年来众口一词,并已载入史册。然而,近来又有另一种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怀宁县古稀老人吴福润在2006年6月29日的《安庆广播电视报》上发表题为《黄梅戏起源之我见》一文说,“黄梅戏”的确与“黄梅”二字息息相关,但“黄梅”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黄梅县,而是“黄梅山”。黄梅山坐落在怀宁县石镜乡横塘村之南,离安庆市区仅20多公里,明清时期黄梅山有黄梅庵、观音庵几座庙宇,香火极盛,僧尼成群,香客不断,因此黄梅山名气很大。清代中晚期黄梅山下文人荟萃,那时的文人将一些民歌、民谣编成一种小调相互传唱,逐步扩展到石牌、高河、月山、总铺。因小调来自黄梅山,所以后人便叫“黄梅调”。笔者的祖母生于光绪十三年,她从小就会哼几句黄梅调唱词,据她说她这几句也是从她的母亲那里学来的。可以断言不可能是从湖北黄梅县人那里学来的黄梅调。因为黄梅戏的台词念白都带有黄梅山一带的口音及习惯语。唱词里经常出现地名与怀宁、安庆有关……吴文引起戏剧界极大的兴趣,此后《安庆晚报》和《安徽日报》等多家报纸都发表署名文章表达赞同。可是近来又有地方志学者廖理南先生认为,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并列举了宿松在黄梅戏发展史上的几十项“第一”,其中,清代中叶,宿松人就在松梅岭街上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民国十年(1921)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如此等等“第一”,令人叹服。此外,《黄梅戏艺术》杂志社执行副主编何成结在2009年7月23日的《安庆广播电视报》上发表题为《黄梅戏源头的新猜想》一文说:“突变的演艺市场催生了黄梅戏以戏曲面貌出现在乡村草台,徽调、高腔艺人盘活了本地的戏曲资源,百余年的‘徽、黄同台’、‘京、黄同台’,是有记录可查的。……这些有记载的史实可以充分证明:黄梅戏由市场所催生,没有漫长的孕育期,是安庆各县、乡艺人共同创造,黄梅戏源自安徽!”尽管从说纷纭,但学者们认为,任何一门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与周边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黄梅,还是怀宁、宿松,说黄梅戏发源于包括安庆在内的皖鄂赣三省交界区域,而最终成型并脱颖而出于安庆市境内,还是得到戏剧界大多数人认同的。 黄梅戏的发展 过去,黄梅戏班多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农闲演出,农忙散伙。演出时多凑一个“三打七唱”的小班子,即三名乐师伴奏,七名演员登台演出,既无灯光,又无布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算是全部道具了。戏班子多走村串乡,很难登上城市的大雅之堂。 黄梅戏的发展与繁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多年间。目前,全国有30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院)。安庆有专业黄梅戏剧院及剧团11个,业余黄梅戏剧团遍布城乡;还有一所省办黄梅戏专业学校、黄梅剧艺术学院、黄梅戏发展基地、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等机构,从事黄梅戏的专业人员(包括戏校师生)达两千余人。此外,省内还有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及剧团、南陵县黄梅戏剧团、池州市黄梅戏剧院及剧团、贵池县黄梅戏剧团、东至县黄梅戏剧团、铜陵市黄梅戏剧团、黄山市黄梅戏剧团、马鞍山市黄梅戏剧团、当涂县黄梅戏剧团、金寨县黄梅戏剧团、滁州市黄梅戏剧团等;省外有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及剧团、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及剧团、英山县黄梅戏剧团、浠水县黄梅戏剧团、蕲春县黄梅戏剧团、罗田县黄梅戏剧团、黄冈市黄梅戏剧院、武穴市黄梅戏剧团、龙感湖黄梅戏剧团、黄梅县九头鸟黄梅戏剧团、江苏省第一泉黄梅戏剧团、江阴市黄梅戏剧团、江西省九江市黄梅戏剧团、台湾五代艺术团(主演黄梅戏)等。国外有新加坡戏曲学院,该院不仅从1999年以来开设黄梅戏专业课程,而且还先后演出《女附马》、《放山劫》、《灰姑娘》、《桃太郎》、《哪吒闹海》等20多台大小黄梅戏剧目。2006年中国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新加坡戏曲学院和南侨中学飘洋过海来参演,他们为安庆人民带来《新凤凰蛋》、《聂小倩》《老鼠嫁女》三台黄梅戏,受到观众的欢迎。黄梅戏在海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附马》等早在五十年代就被搬上银幕,引起轰动。到目前,已有近一百个大小剧目被拍成电影或电视;黄梅戏唱片及光盘的发行量跃居全国戏曲唱片及光盘发行量前茅。近20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先后赴澳、台地区及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日本、比利时、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演出,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安庆黄梅戏剧团多次到港、澳、台地区和日本演出,均获得了成功。由安庆市承办的一至四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已成为黄梅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黄梅戏因善于吸收新营养而不断得到发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它还在移植外国戏剧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改编、演出莎士比亚的名著《无事生非》,就较好地做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为中国观众所喜爱。 黄梅戏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唱腔优美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受传统程式影响少,真实活泼,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黄梅戏的杰出人物 在黄梅戏二百余年的发展史中,出现过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把黄梅戏一步步推向辉煌。其中早期代表性人物有:彭小佬、蔡仲贤、胡普伢、丁永泉、程积善、严凤英、王少舫、潘泽海、蔡天赐、杨凤翔等,他们的业绩早已载入史册。 继老一辈黄梅戏艺术表演家之后,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黄梅戏演员层出不穷。他们长期活跃在黄梅戏舞台,像麻彩楼、田玉莲、潘忠仁、刘广慧、姚美美、丁同、潘启才、董文霞、王富珍、王凤枝、殷勤、方宝玲、马兰、吴琼、黄新德、韩再芬、陈小芳、吴亚玲、蒋建国、李文、郭宵珍、刘红、马自俊、赵媛媛、满玲玲、江丽娜、陈兆舜、杨俊、李萍、胡静、张萍、郑淑兰、周源源、张小萍、金菊等,以及首届中国黄梅戏演员大赛评出的十大“黄梅之星”吴美莲、马丁、郑玉兰、孙娟、周珊、周莉、周洪年、段秋萍、章功力、檀春芳、夏圆圆、王琴、龙宝玲、丁飞、余淑华、陈晓玲和十大“黄梅新星”、“五朵金花”等。通过电视和报刊等媒体的传播,他们很快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当然,黄梅戏的发展,也是与剧作家和曲作家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著名黄梅戏剧作家王兆乾、陆洪非、班友书、王寿之、汪自毅、刘云程、王冠亚、龙仲文、田耕勤、郑立松、张亚非、陈望久、汪存顺、魏启平、谢樵森、汪福来、黄义士、王小马、濮本信、李光南、何成结等,以及作曲家时白林、王文治、凌祖培、程学勤、陈儒天、陈精耕、赵荫湖和导演罗爱祥、吕凯彬、陈佑国、王世辉、彭安娜、著名琴师单雅君、舞美设计师方之虎、白文福、一级演奏员陈坚、江松阳、司鼓夏积成、黄梅戏会馆总经理王小亚等,都为黄梅戏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摘自张爱斌《黄梅飘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