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民教育》2011、20载李希贵文《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8》与陈钱林文《尊重学校管理应有的底色》。两文联袂,虽立论点有差异,李文从教学组织角度谈生本,陈文从学校管理角度谈师本;但精神实质是统一的,即主张中国教育走“以人为本”的道路。 教育改革中要突出以人为本思想,有两重含义,即生本和师本,也就是说以学生和教师都得到发展为本。教育有两个思维的基点:其一,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思维基点是,教学活动是基于教师教;其二,教师教学实施中的思维基点是,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学。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有了这个朴素的认识,才能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方面,把教育的着力点投放到位。 彰显人本,体现为现代教育的两个特性:一是自主性,二是选择性。 先说自主性。我们强调自主性,是因为现实教与学的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被动性。教师的生态和学生的生态,都是被动型的,即要有别人主导我的行为。我想什么我做什么不由我自己的,如李希贵说的,都是别人用汤匙在喂我。教与学都在忙碌之中,教师与学生普遍不懈怠,但是若能考察我们所忙的内容和忙碌的形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行为都是外力驱动的,而自主性还不够强大,也没有能够允许自主性强大起来的环境条件。我教师想说了算,校长不容;我学生想说了算,教师不放心。那好,我作为校长和教师都是好心,非要你按照我的既定方针办,即听我的,按照我的经验,这是最佳的实践方法和路径。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接受和听从的文化,教师要乖乖,学生也要乖乖。在教学管理中,这种线性思维和绝对控制的意志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和行为。这自然有其优势,而总是躺在床上让别人用汤匙来喂,这样不是病人也有了病人态。 所以,教育的在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是倡导主动性的。但是这个主动性不仅要从外部施加给你,更要自己内心有一种冲动和自主的愿望。而现在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面对上面的人物的时候,力量,包括内心的力量总不是不够强大,不能主动提出一种教学的设计和学习的规划,于是其所思和所想因为不主动不超前于是更加让别人不放心。这样的一种循环,造成了教育实施和学习的低效。 再说选择性。主动性和选择性是伴生的。没有选择性,就谈不到自主性。就要有选择的余地和条件。如老师教学,校长只是给一个模版,大家都是照此仿造,这样的教学谈不到个性化和创造性,也很难适应教师的教学特点。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教学就被捆缚了,很难有所作为。你看,一些号称有特色的学校,采用专制型的管理思路,把教师的行为都限定住了。如此学校基本不出产有影响力的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再看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等也都是教师固定的,通过指令下达完成的,学生也不需要自己主动构想和设计,其行动的自由也没有,如此就会发展学生的惰性。尤其是那些本来有潜力的,有活动能力的,也会因为持续被动,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那种与生俱来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也就是因为禁锢而不能破土而出了。 当前教育教学中,制定性和规定性很强,很难体现出因学设教和因材施教,即对学生和教师的个体关注不够。要知道统一性规定,在教育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中,能发挥突出作用,而若推进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我们就要增加对个体的关注,即能认识到同质化问题已经制约对教育的精细化程度的兼顾,更需要解放全体学生的和教师的生产力。 我们的学校经验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秩序构建类型的,一种是内涵发展的。秩序构建的学校,偏重于构建制度,强调行为规范。它要用规定性对教师和学生怎么做做强力指令,如准军事化的办学,就是给教师和学生行为做标准化框定。这样的教育管理也是有效能的,即因为形成秩序化的管理,产生了系统的整体效率。而在内涵发展的学校,必须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即用一种关怀、支持的软实力,来推进主体性的发展。例如,我需要给予各样的课程选择,要鼓励教师开设有自己特点的,也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在这样的自主选择的学校里,教师和学生都会是愉悦的,主动的。 读一读现在常见的经验和理论,大家大约都在谈两个点位的事情,即给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机会,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这的确是时代催化出来的共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