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喝茶是「一期一会」,因为古时交通不便,每一次与亲友相见,都需跨越路途遥远。有时候还先信件邀约,再乘船或搭乘车马前去,而对面坐着喝茶的人,又不知何时才有下次的会面,也许茶毕相别,生命中便再没有交会的时刻,因此要珍惜每次相聚喝茶的时光。 现今,见面容易了,而茶人们还是在说「一期一会」,说的是,我们应该倾注当下。每一碗茶汤滋味都是不尽相同的,每一次相聚心境也不同。记得有位茶人,每每举办茶会,都说:从现在起,我们就不说话了哦。在喝茶的时候,心里没有旁的念头,没有多的言语,当下瞬息感受茶的滋味与氛围,如同水在水中。 推荐厦门一些美好的茶室,这些茶室,都开在门庭若市或者容易寻觅之处,而走进其中,又能享有难得的清静风雅,有“大隐于市”的感受。三五好友,有风有闲,当下的思绪也许转瞬即逝,只是日后偶尔想起:「 啊,那一天的茶…… 」 ① 御上茗·茗家馆 茗家馆在龙虎山路上,离海只有三百米的距离,离东坪山也不远。宽大的玻璃窗外,是一丛丛绿竹,有不可居无竹的雅意。从寒冷的室外推门而入,温暖和茶香都扑面而来。 空间很宽敞,但喝茶的桌子并不多,彼此都拉开距离,哪怕在大厅中,也保持了很好的私密感。另有几间独立茶室,空间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人文气息浓厚。所用所摆的器物中,常见主人平日收藏的精致的老物件,足见主人不俗的品味。 店里有不少老茶,都是主人的私藏,既有早年的纸包老茶,也有用木箱封装着的出口茶。男主人出生武夷山茶世家,这些收藏仅仅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御上茗的岩茶品种,也是厦门最多最全的,均由其亲自监制。所以,在这里,既有性价比高的入门级的茶品,也可以满足老茶饕们的挑剔口感,还有没有公开贩售的私藏之茶—— 好茶,也需要知音呀。 女主人英姐亲自泡茶,从老枞水仙喝到半天妖,最后是一壶银壶慢煮的老岩茶,外面下着冷雨,屋内却喝出汗来,茶汤传野意,岩茶的内涵十分丰富,岩骨花香,每一泡都可以感知变幻的山场气息,仿佛置身幽幽山林。 黄庭坚的《品令》写道: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诗人表达出的喝茶意境,于当时甚是契合。 从茶室主人到店员,泡茶的动作都十分自然娴熟,不会有某些茶道的造作姿态。秉持着「 茶自己会说话 」的态度,对自家的茶也并不会过誉,正是这份谦逊,让喝茶人可以“心下快活自省”吧。 御上茗·茗家馆地址:厦门市龙虎山路384号101-102 御上茗·金领店地址:思明区湖滨东路184号-105号 ② 梅记茶行 梅记的名字,更多的存在许多老人的记忆里,这个始于清代的茶叶商号,几经枯荣,依然坚守在厦门这座茶香馥郁的城市,见证历史的书写。 梅记茶行的祖辈王三言,从安溪西坪南岩村起步,制茶为生,并将自家茶叶挑往漳州汕头潮州贩卖,长途挑运,虽然辛苦,但获利颇丰。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他来到鹭岛,1875年开设了梅记茶行,并向当局注册了梅花葫芦宝剑图标。如今,梅记依然沿用了传统的商标,当年的老票据也保存至今。 同时留存的,还有传统铁观音的炭焙制作工艺,以文火慢焙出的茶,带着炭火米香,是古老的滋味。由于茶行历史悠久,也保存了很多老茶,在店里看似装饰用的大瓷罐里,随手打开一只,陈茶特有的香气就扑面袭来,标签上写着年份/价格,称斤购买。传统以纸包茶的方式,也依然沿用,纸包的桂花老铁,据说是用本产金桂窨制十年陈茶而成,只闻花香不见花,非常特别。 梅记常有书画活动,去店里喝茶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位老先生展示他的小楷草书。而店中的花瓶里,插着熟客赠送的新鲜的梅花,含苞欲放,十分喜气。 梅记茶行地址:厦禾路斗西路口特房G01,385-15号 ③ 黍糖 黍糖是那种很有趣味的茶店,开在罗宾森商场的一层。小小的店,自有格调,面对着商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一种“来呀来呀,我超有趣的~”的感觉。但这种趣味却非低级趣味,从空间的设计,到茶品的选择,质地皆精良,让人过目不忘。 黍糖的许多产品命名很有趣。比如,卖的很好的黑糖,叫做“李白黑糖”。还有一款奶茶叫做白胡子,因为喝完唇边会留有白色奶泡,有人喝完做了首甜美的诗:“时间像云,停在你的唇边,让人只想吻吻你的白胡子”。店员送递来一杯奶茶,被老板称为“可能是厦门最好也是最贵的奶茶,最好不好说,最贵比较容易啦~” 的黍糖奶茶,用料是云南的金芽红茶,和进口奶,再以台湾黑糖调甜味,满满能量。 与黍糖老板聊天的过程中,有一个词让我很赞同:当代。他很清晰的把目标定位在年轻的客群:“因为我也是年轻人嘛~(笑)”。传统的茶,涉及的器物很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黍糖所推崇的则是一种精简,更适合年轻人的需求,换言之,我觉得也可以叫「 茶的基本 」。 虽然风格是新派的,但所使用的许多陈设都是老板收藏的老物件,倒也不觉得违和。 由于还经营着设计皮具品牌GROTTO,店里也有很多小皮具。设计师出身的老板亲手设计了黍糖的包装,几乎均是手工包装,很好看。但是手工会不会过于耗时费力呢?“办公室里大家有空就包茶,脑力劳动做多了,应该切换一下体力劳动嘛……” 想想这个场景,不禁觉得这家公司十分有爱。 地址:思明区厦禾路罗宾森广场一楼 ④ 隆领品物 隆领开在热闹的咖啡一条街上,沿湖的街道一侧被留出来,划上黄线,做为公共停车位,却常常是车满为患。 隆领在这条街上,显得格格不入。门口的植物并不是一票咖啡馆邻居们所偏爱的热带花卉,而是松与竹,外墙黑灰色的基调显得有几分高冷,而店门居然站着一个威风凌凌的安保人员!似乎随时会被拒之门外…… 因为是早晨时间,所以店员奉上的是台湾蜜香红茶,茶汤柔软清甜,让人觉得温暖、妥帖。与门口感受到的气质不同,店内所选择的器物和陈列,并不会让人觉得冷淡:红色的大漆茶则,印金的包装,深蓝色的陶炉,生漆桌席……热热闹闹的,是欢喜的精致。 这里的茶和器物皆有品味,还会不定时举办一些展览,桌面上的白瓷托盘就是雕塑家蒋晟展览之后留下的合作款限量纪念品,盛装贡糖、花生等茶点,十分合适。 茶室中间是一条长桌,桌面竟是一座微型的枯山水园林,加之重复出现的黄铜格栅,隔而不断,进退有度,从空间到陈设,都颇有东方的美感。我想,对外收敛,对内温雅,这也就是东方人的性格吧。 隆领品物地址: 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路1号之113-1F ⑤ 原色茶陶 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可能在故宫路上来回走十遍,都不一定能发现原色茶陶的店门。水泥的墙,有未完成的粗粝感,没有明显的招牌,低调到似乎故意不想被人发现。 女主人黄姐从楼上下来迎接我们,店内烧了一盆炭,很暖。细细品味,你会感受到「阴翳之美」,灰色的水泥注浆墙面斑驳粗拙,而那些或者精巧或者朴拙的器物,陈放其中,很有意境。灯光并不明亮的,映照着古雅的器物们…… 这些器物多数来自日本,主人每年会去日本数次,搜集中不乏国宝级的作品。许多器物都插着花与植物,有些花叶就是我们寻常所见到的杂草野花,却被伺弄的别有生趣,足见主人良好的美学素养。 从楼梯走上楼喝茶,撩开主人亲手染制的门帘,才发现别有洞天。一堵玻璃窗外,是晃动的树影,光线穿越而过,照在墙面的普洱茶上,散发着慵懒与散慢的气氛。 用水瓢从陶罐里取水,倾入一把老银壶中,炭火烧开,沸水倒入茶壶,又快速出汤,举手之间,一泡永春佛手沿袭传统的制作工艺,滋味香甜,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原色茶陶已经营了十几年,对于茶和器物都有独到的理解,往来客人,皆是小圈子的口口相传。离开原色的时候,忍不住想起了千利休的名言:能令我低头的,只有美丽的事物。 昔的后记 寻往这五间茶室的过程,也是一期一会的过程。坐在茶桌前,相谈,饮茶,渐渐从拘谨陌生到放松开怀。 去原色茶陶的那天,聊到草木染,女主人取出亲手染制的布包和茶巾相赠。那块茶巾已成为我茶桌上,不能释手的日用之物。 还有一次,我把外套遗忘在茗家馆,第二天去取时已是风雨交加的晚间,接近打烊,没有其他客人,店里的女孩们坐在桌前,正在用白开水一遍遍练习泡茶,听我说明来意,其中一位进屋取出那件衣服,已是折叠得整整齐齐,并用袋子装好了递给我。 借用三毛的文字:那一只只与我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的吹散,漠然的忘记? 幸会幸会。 多谢款待。 |
|
来自: ssdlhssdlh > 《人在草木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