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课异构中,关注“同”比关注“异”更重要。同,往往体现出不同老师,认识上规律性的东西。 1.两节课,都不是一上来就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这有三个原因:还原阅读规律;在不知道作者的时候,也可以大致达到内容的理解;进入教学重点越快越好。 2.教学中体现小说阅读的规律。 小小说,不负责塑造人物形象,重视情节安排,直奔主题;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所以,两节课的教学,都注意分析情节中的波澜。 3.教学高度关注并紧扣课文,突出辨词析句。 例如两个赵老师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读本与教师的教本不同。这两个译本,写到孩子的衣着分别用:污迹斑斑,破旧。教师引导作比较用词效果,告诉学生“污迹斑斑”有多少种可能性,分析哪种可能性与文章更加契合。 4.课件呈现的是问题或提示,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 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支持学习的是什么?辅助资料,问题,提示,路径,方法等。 两位老师注意带着学生进入文本 ,而不是把课文输入课件,以课件装下教学程序,固化教学。 5.他们探索了长文短教的方法。 去掉作者介绍,把一般课前容易出现的“拉课文”去掉,直接进入辨析点。拉课文,其实就是表面信息的梳理。(在学情不明的时候,适当要增加阅读梳理。) 6.不以外部材料插入,形成认知的分散。 本文介绍川端康成的资料传达的是作者的孤儿情结。两节课,都设计了对于川端康成生活阅历的介绍,可是从简,时机把握也很好,为的是推动认知的深入发展。 7.教师的教学功底和专业功底在教学中很重要。在预设中也要有应变。赵老师发现教材与教学准备版本不同,即可转化为比较分析不同版本用词的差异,与表达效果。 提两条建议: 1.两节课都介绍了作者,点出了浓重的孤儿情怀;还可以凸显这个特点。 一般而言,小小说的特点是,在结尾处戛然而止。作者增加这个大团圆的结尾,体现了两个真实:生活和文体的真实,还有是内心的真实。这两者的冲突,真实反应了川端康成的心灵矛盾。 2.应该凸显川端康成有死亡的情结。 在《花未眠》里体现了他的思想。可以用相关作品,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