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铁球》一课湮没的真相再解说

 江山携手 2016-03-17

杭州刘发建老师看到我的商榷文章,发送来原稿,为我复原了《铁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简称)一课。刊物做讨论专题时做了删节,某些课堂真相便湮没了。

原课两课时。第一课时前还有晨读。学生初读课文,在教师引导下,在“音、形、义”三维学习了几个重点词语。可见老师是重视语言材料积累的,教学根基打得比较扎实。在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认识伽利略的科学思维:首先是大胆质疑的态度。以亚里斯多德的权威性来铺垫,说明伽利略,一个时年二十五岁的年轻老师,提出质疑的可贵。接着分析伽利略的小心试验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认识到试验次数多,科学试验要谨慎、认真。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玩味,教师在行为趋向上与我说语文学习要扎根在“姓语”的土壤的理念是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说,我在商榷文里,对于《铁球》一课的教学缺乏语文味道,是误读。

刊物主要呈现了教学的后三个环节:首先在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含义,理解到伽利略的质疑和验证的可贵之后,教师重新把伽利略与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以及他们论争的差异所在并列,引导学生辨析真伪。在课堂似乎无疑时,教师再诱发思考。可以说,所谓“有思考力的课堂”一段,是老师有意识投湖的石子所激发的波澜。然后,教师围绕质疑问题,以试验求证。最后,把问题延展,学生回家继续求教和求证。

我所商榷的其实在这部分。我批评的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泛人文化,或者游离于文本的现象这里指科学化的活动),一般是指学生对于某议题并不了解,即对文章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不做穷根究底的品味,就突然被某个议题的讨论转移了注意力,然后行为投入到一个非语文,非阅读,非语文实践的活动里面。这个情况出现,因为不能扎根在文本,意义讨论是游离的,所以课堂讨论表现为天马行空,不知所宗。语文学习的低效,而不够扎实,就与此有关。

刘发建老师执教《铁球》一课,在第一课时为课文意义认同做了铺垫的基础上,别开新意。这就可以理解,而且有了新意。之后在课文的延展性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探究欲望充分体现。而这样的学习活跃表现在过去的语文教学里是少有的,也可以由此评价说,这样的语文学习别开生面。

我以为语文课针对课文的阅读,应该分为两个过程,或者说是有两条思路:其一,对作者表达与文章意境的欣赏和认同。其二,对于作者思考和课文逻辑、表意的质疑与批判。前者注重接受,后者强调存疑。以接受为主的思维逻辑,认定课文是好的,具有完美化特征。以批判为主导的思维逻辑,则先天认定不存在完美性的东西,任何认识都带有主观先验性,是存在认知局限的,科学的认知应该是接受好的,找出不好的做批判。

我国的现代语文,以选文为教材构建基础,这与课文阅读的行为也是吻合的。选文的主导原则是经典性,认为以优选的目的,提供做好的范本,为学习建构存储一些基本模型。其经典性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在内容上,服务于教化的意义认同,被作为主流价值;而在形式上,也以为这么写,用上这些词,都是最佳的选择。教师在教学时,多做换词比较,其实就是意欲与作者形成表达上的认同。在学生学习阶段,以接受先验的知识为主要目的,尤其在基础学习的较低年龄段,我们不以批判,找毛病作为教学的重点。鉴赏,认同作者,接受文本的典范性,这注定是主流行为。在一个人的思想初步发育阶段,他不适应复杂性,以主导价值接受为指向是有合理性的。

我们不应该因为舆论主流看到接受式教学有局限性而彻底否定它,颠覆传统性的审美性的阅读。文本的不完美,认知的局限,教师的权威的消解,这些正在成为整个教育环境里正在酝酿的新思维新势力。我们在如今背景下,理解刘发建老师,引导学生在亚里斯多德与伽利略理论观点之间做出认同选择的行为,就有了舆论基础。

接受一个固定认识,是大众默认的,可是这未必正确,如此显示出教育的荒谬性。在教化与接受的中国母语环境里,类似的荒诞性不可避免存在。而在小学学段,课文的杂揉编者意图,突出教化,随意制造,与真实的生活的不吻合,违反生活逻辑问题是较为明显的。就如我们读今天荧屏里制造出来的大量剧作,故事与生活真实与历史大不同,手撕日本鬼子等表达就是笑话。我想,蔡朝阳、郭初阳、吕栋、李玉龙等针对小语教材的批判,就是看到了这些课文的不足与硬伤。(参见《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假如我们认同教材和课文不是完美的,语文阅读就需要保留存疑,教学就需要展开针对存疑的课文批判。刘发建老师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如此。

赞同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思维,之后需要思考的是,课堂引发质疑和探究,学习最后的落脚点在哪里?以《铁球》一课看,学生质疑的落脚点,有两种选择:其一,选择围绕铁球是否同时落地,做科学验证,并且以广泛求证和深入思考,获得科学解释。此中,需要学习补充一些物理学知识,诸如自由落体的特点,万有引力定律,体积与重量,空气阻力,速度与加速度等。其二,在验证之后,对于伽利略是否真在比萨斜塔做过铁球落地试验产生怀疑,由此质疑文本的真实性,以为课文表达或者来自传说,或者为臆造。即在探究之后回归于文本。

简而言之,第一条路,终点是物理学;第二条路,终点是文章学。我以为语文老师要谨慎引领学生走到物理学,与泛化的认知路上。我以为这是非语文的行为,也非语文老师的专长。感谢刘发建老师,我读到的他提供的《铁球》课例的材料里,还有学生课后追述文字,以作文形式呈现。他的孩子都被这节课所触动,可知有思想的课堂是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需要以质疑激活学生思维这个探索是可贵的,有价值的,方向正确的。再分析学生作文内容,我发现有分化现象,即这节课给学生的认知走向与结果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兴趣点,在于新鲜感,即教师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思维活动空间,他们觉得与平时语文课不同,也认识到独立思考很重要。换句话说,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走到科学认知那一条路上去。个别学生在作文里说明,自己把这个不解问题在家里,与物理老师求证,他们也给出了解释。而从他们的转述文字看,他们并不理解这个解释,即产生了科学认识的思想,可是认识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表现特征,也发生在被老师肯定有思考力的学生,以及父母是物理专业人员的孩子身上,看来有些知识的理解和做出解释,需要有适宜的年龄段与知识基础。若物理从业人员不可与学生解释清楚,做一个语文老师导向此文的科学认知恐怕也很难有更好的效果。另外有学生还在疑惑中,他们好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兴趣点,在怎么科学解释这个试验。

也许教师的主观不在于此,而课后学生的分化表现则说明,一部分学生的认知并不在文本而在科学。也就意味着,课后语文老师无法做学习追踪,也无法延续学生发展语文学科能力。

我主张语文教学的存疑在文本,最后行为的回归也在文本。对于一件事,并不做出真伪辨别,而视为真实存在,还要传承下去,对这个课文的表达有必要做出批评。其实,刘发建老师,以他的学科素养在遇到本课疑惑时,也查找了网络和文献资料,求证是否存在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掷铁球试验。做后归结在课文不真实。这个行为就是语文的,基于文本的探究,有益于语文学习的。若引导学生把行为转向与老师同步,我以为是可以为语文学习增值的。

之前商榷一文,来自对刊载课例的解读,即使有误解而刘发建老师还予以理解。他提供课例原稿,我读后佩服他会教书,是一个有理性思维而还善于基于文本深入挖掘和玩味文意的高手。所谓在第二课时的走向,我与他的不同理解,也未必是我在理。本着对于学术讨论的态度,以及对于刘老师的敬重,才要知无不言。不当或失言,还请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