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此物语非彼物语。日语中的“物语”,是一种文学体裁,指的是故事和杂谈类,最为大家熟悉的是《源氏物语》;此物语,取比喻义,指自然景物类被赋予人的情态,似乎与人对话和呼应。在文学表达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语的特点是比较鲜明的。 例如《最后一课》,故事涉猎景物的地方不多,可是无不渗透着情感,本来冰冷的物类却被情态化,似乎与你娓娓道来一般。 物语句子集中在五处: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这里的景物元素有两个: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 这两者是平列描写的。在这个境地里,小弗朗士无比陶醉和喜悦。“暖和”和“晴朗”两个词语把这种美好感受做了集中概括。而画眉鸟的歌唱,更是把这样的喜悦之情,从内而外,洋溢出来。这时,问题产生了:在自然里无比幸福的小弗朗士并不知道普鲁士兵的操练意味着什么,这本身说明什么? 阿尔萨斯与洛林的沦陷,本来是战争的结果,在当时对于小镇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大事,可是小弗朗士浑然不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小孩子还懵懵懂懂,不知道作为亡国奴意味着什么。 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并不知道物语,而对于自然浪费着欢悦的情感。这种情感的错位认识,具有深刻的内涵。 2.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里的景物元素有一个,即字帖:法兰西、阿尔萨斯 字帖可以说话,把字帖中“法兰西”和“阿尔萨斯”连缀在一起,其表达的含义是:阿尔萨斯是法兰西的国土!这一层意思在不断复沓中强化,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了师生此时共同的心声——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而作者还用比喻的方式,把字帖视为小国旗。这里以视觉转化为感觉,以动态之美,显示出内心的激情荡漾。 字帖的意义自然是由韩麦尔老师所赋予的,而他的这层意义表达也被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理解了,感动了。 3.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里的物语元素是金甲虫、鸽子。 前面写到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逃学去野外,听画眉的歌唱。可知自然生活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具有吸引力呀!可是这一刻,孩子们在描画“杠子”的同时,全部心思凝聚在了对于祖国的眷恋之上,金甲虫飞进来,也没有分神,形成了衬托。也许,作为金甲虫也很疑惑吧——这是怎么回事呀?而鸽子的自由鸣唱,体现了教室里师生们共同的心声: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强权压迫的抗争,都在这句话里体现出来。句末用叹号,表达强烈感情,一种被侵略者压迫的激愤之情,外显为鸽子的叫声! 4.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这里的物语元素是小院子里的桌椅、胡桃树、紫藤等。 当作者的视觉集中在小院子的时候,所熟悉的桌椅、胡桃树和紫藤等,无不充满感情,似乎与韩麦尔先生对语——往昔四十年岁月,光阴流逝,这些事物都汇聚着对于生活的热爱,可是这一切都会因为普鲁士兵的到来而颠倒了,破坏了。生活中的巨变,在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搅动起来波澜。 5.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这里的物语元素是声音: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 正午的钟声,突然响了起来,把沉醉在眷恋和纪念情绪中的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击中了。作者用普鲁士兵的号声来映衬,加重了这一层意思——这钟声和号声,宣布了法语课的结束,也标明这节课后,生活的意义将完全改变! 这钟声与号声,无疑也是响彻在内心的回音,告诉韩麦尔先生要回到现实中来。而惨痛的现实,击碎了作者的美梦——这之前,我们每一个读者,甚至都以为对于祖国的眷恋可以无限地延长时光一样。 《最后一课》在写作上有物语特征,即让自然事物说话。如画眉鸟、鸽子、字帖、胡桃树和紫藤等被作者赋予感情,似乎有语言说出口来。 这样写的目的,以凸显情感,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了人物,也赋予了情物。此外,这样写也高度真实,与文中的“我”——小佛郎士的调皮,陶醉自然相吻合。与其说他懂得物语,不如说,他借物语来表达心声,这种真实而透彻的理解,从一个别致的角度,引导我们认识到,全文所灌注的爱国主义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