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杜郎口中学同课异构,2013年4月16日。 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板书课题。 师,题目说是“一课”,其实从文中看不是只写了一节课发生的事。 生答,共四节课,分别是法语、习字、历史和拼读。 师,既然写了四节课,在写作处理上就面临一个问题——要分出轻重和祥略。谁来说,本文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重点,法语课;次重点是习字课;历史课与拼读课一笔带过。 师,既然写了四节课,那么这个题目怎么理解? 生概括,最后一节法语课,或者是最后一次上课。 师,既然写了四节课,这是课中阶段。本文所写只是课中吗? 讨论,还有上学路上、课前、下课三个部分。 师,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请迅速把文章结构梳理清楚。 讨论,总结。按照小节,把结构层次梳理清晰。 师,从文章来看,上课之前,还写了很多。为什么?为此要思考两个问题:路上和课前,这一部分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 讨论。 读一读,概括所写内容。有:小弗郎士上学迟到,这节课不同往常。 师点拨,请思考,这两点意思的介绍很重要吗? 读小弗郎士贪玩的语段描写。有心里活动,也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分析,可见小弗郎士是一个不爱学习,贪玩,调皮,不太懂事的孩子。这就为写出这节课小弗郎士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读课前描写,体现这节课的不同。气氛,人员,学生,教师,这四个方面依次分析。气氛是安静的,有些严肃;人员,有学生,也有镇上的人;学生,都在座位上;教师,态度和蔼了,穿着礼服。 突出这四点不同,表明这节课的意义不同。你怎么理解这节课的意义? 讨论。明确:过去以法国人的身份学习,今后将成为亡国奴,从此失去祖国的庇护。此时内心一定是无比伤痛的,对于祖国的眷恋之情洋溢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在课前,这些笔墨的描绘,体现了写作的一种用意,这就是铺垫。 师,这节课,在亡国之际,自然成为一种缅怀和纪念的仪式。大家在这样的课上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更多是为了表达和宣泄对于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投影—— 任务:这种特殊的感情在文章里不断显现出来。请你阅读文章,找出这样的细节描写,说明这种深刻而厚重的爱国情感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方法:给一个方法:先画出语句,朗读;再找到感情的集中爆发点,分析词语或表达方式;最后投入感情朗读。 举例:举个例子,“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广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句话中“啊”表示恍然明白;这些坏家伙,联系前面就知道是针对普鲁士兵而言的,也就是侵略者。用“坏”和“家伙”这样的贬义词,来表达不满和愤恨的情感。读的时候,要体现出爱憎来。这么一回事,指的是不要本地孩子学习法语了,也就意味着不要他们做法国人,对此小弗郎士自然愤慨。句末用了叹号,把这种情感无保留宣泄出来。这是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初步醒悟,以及被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体会这样的感情。 师,下面每人都找出一两处这样的细节,朗读分析语言中怎样表达爱国主义感情。 自读,讨论。 教师提示一些语句: 1.习字课,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含义,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爱国激情。小孩子也在画杠子,说明这种朴素的感情是人皆有之的。 2.郝叟老头与小孩子一起读拼音,声音发抖,这说明什么?他读书少,此时为了自己缺乏本国文字的学习而痛惜,所以希望多学习。这还是源自一种热爱的感情。联系前面小孩子画杠子,与此时的郝叟颤声读书,说明此时此刻,所有人都在心底洋溢着爱国主义感情。 3.作者集中笔墨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尤其在结尾处,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三个方面集中刻画一个满腔爱国热情的人。看他的脸色是“惨白”,为什么是这样的?内心的痛楚溢于言表。而,他说的短促的两句话,也是断续的,说明他内心极不平静,这种惨痛的现实他不忍接受,又不能不面对。所以,那句下课了。其实就意味着,这节课后,所有人的身份都会改变,由此成为亡国奴。所以,这是他最不忍宣布的一件事。他希望最后告诉所有人,最为重要的一句话是,他写出来,用了最大的力气写出来,体现出声势和力度,也可以说是心底的呐喊:法兰西,万岁! 再读这段话,体会韩麦尔的痛苦与沉郁、愤激的情绪。 师,文本塑造了一群人物,在小小的课堂,他们的爱国热忱集中释放。而韩麦尔的形象无疑最为鲜明和突出。这样一个其职业特征本来很软弱的教师,很普通的教师,在亡国之时,却是竭尽了所能把爱国的种子种在了每一个人的心田。这时,你还会笑话他职业特点似乎表现出的软弱吗? 总结,本文是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多用了心理、神态、外貌、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而且注意铺陈和运用对比,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师,当我们此时被爱国主义热情所迷醉其中的时候,我补充另外一个知识。在古罗马帝国解体后,德法之间就不断发生战争。这里提到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不断在两者之间有所归属。要算起来,归属德国的时间有九百多年,而属于法国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而且,当时此地一百五十万人口,只有五万人说法语。我补充的这个资料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他本身也是爱国主义者。也正因为在文章里洋溢着这种爱国主义感情,所以此文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大家反而不去追究这场战争的是非,以及阿尔萨斯的归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