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慧明960 2016-03-17


 

 

 

陆龙泉  2015-06-23 

 

 

 

2005年,我住在南京城南的一个小区。8月9日早晨晨练,遇到一位老太,以前没见到过。老太穿着得体,打扮入时。头发虽然花白,但梳得根根齐整。样子长得有点像秦怡,只是眼睛比秦怡小一点,见人总是笑盈盈的,笑起来来眼睛眯成一条线,又好看,又和善。我想,这位老太年轻时肯定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以后见面多了,她也喜欢和我谈话。由于我母亲已去世,我也把她当着妈妈,有时见面散步时我会挽着她的胳膊。以至于有人认为我们是母子俩。

从她的谈话中得知,老太姓陈,84岁,江阴人。她说她十六岁到了上海,先在一个日本人开的厂里做工,每星期发一次工资。一次,日本人要给工人打防疫针。厂里给每个打过防疫针的工人发一个牌子,凭此牌才能领到工资。许多女工不肯打,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人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打防疫针这回事。有人说,哪里是什么防疫针呀,女的打了这针一辈子就不能生育了。她就回去问她姑母,姑母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刚刚在日本人的厂里上班几个星期,就因为这事而不干了。

后来到海防路富中染织厂,老板叫强锡麟,无锡人。她说,进强老板厂子时我十七岁,第一年为学徒工,每天工资5角(即半个大洋,那时还用银元)。中午在厂里吃,两荤一素一汤,免费。年终老板发给我91块5角的奖金。我当时就拿它买了一双高筒皮靴,一件英国呢子大衣,我对老太开玩笑说,在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个漂亮的姑娘,再加上这么一身的行头,如果在霓虹灯初上的夜晚,走在永安公司的橱窗下,该有多么地时尚、美丽。老太笑了,她也不掩饰自己内心的自豪与骄傲。说,我那时人长得不丑,这一身打扮真的很漂亮。接着她又说,第二年工资就相当高了。可是干了没有多久,日本人攻打上海,国民政府军和日本人在闸北打得尸场血海,老板派我们女工拿物品向国军慰问过。由于打仗,厂里停工了,老板怕我们生活没有着落,就把凡是家不在上海的外地女工统统请到他家里,老板娘天天到街上买菜,我们吃住就在他家(住在厂里)。老太说强老板非常正派,老板娘生得特别丑,可是老板却没有娶二房,也不到外面轧姘头。不但如此,他招收的男管理人员和技师(大多是从苏州技工学校招来的),如果和厂里的女工乱来,一旦发现,就会被立即开除。

仗打完了,日本人占领了上海,战争平息了。强老板后来又在郊区买了块地皮,建了新厂,叫华丰纺织厂,又办了铁厂等。厂越办越多,摊子越来越大。

强老板招工有一条,就是女工年龄要求在16--27岁之内,相貌端正。但工资很高。

我问那时干活对工人要求严不严,她说不严格,质量上有点问题,比如说布上有点瑕疵也就过去了。布大都销往日本。

老太说强锡麟老板后来招工不要苏北人了。我问老太为什么,老太说,我说出来你不要生气呀,我说,你说吧,我保证不生气。她说你们苏北人进厂后不安分,常常会造反,罢工。老太最后又说了这么一句话,她说,自从苏北有了共产党后(应该指1941年新四军进驻盐城,占领苏北大部以后)才有这种情况的。

听了这话我哪里是不生气呀,不但生气,心里也难过死了

 

 

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

 

 

 

博主:陆龙泉  发表时间:2015-06-16 10:19:27  

 

 

 

               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  

地主和农民,具体地说地主和佃户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为此,笔者多年来走访了以前的佃户,地主的后代,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今整理如下:

地主给农民地种,之间形成了主佃关系。如果佃户不是本地人,或离此地较远,地主就砌几间屋给佃户住。家在附近的,就直接佃田。

粮食分成:主四五,佃五五。即地主得田里收获粮食总数的45%,佃户得55%。

每年秋天,稻子收下来,在场上扬净晒干,堆好。先由佃户拿走粮食总数的55%,剩下的粮食地主就派人将它扛回家。粮食扛到大半,这时佃户就会说:东家,留点稻子给我们做顿饼吧。这时东家就会说:行!就不会将粮食全部扛走,留下一部分,这一部分有二尺高。这么多的稻子有二三百斤,哪里是做一顿饼呀?够吃好长时间,因为那时水稻亩产二三百斤左右。地主留下来的褶子根脚就等于将一亩田收获的庄稼给了佃户。这也成了惯例。

肥料: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田没有肥料不行 。佃户在农闲时会撑个船到城里收人粪尿、草木灰。收肥料要钱,这钱也是由地主和佃户双方出,出钱的比例却是倒过来,即主五五,佃四五。也就是说,地主出的钱是大头。但外出收肥料,哪有地主站在船头上跟着佃户去收粪的?通常的做法是地主先拿出钱来垫,由佃户自己去买。至于买回来的一船人粪尿究竟用了多少钱,回来报账,地主也不查问,只有凭佃户的良心了。

田赋,封建社会工商业不发达,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还是田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问过年近九十的王德周老人,他说清末民国时期的田赋是每顷(100亩)收稻三石(读dan),每石160斤,也就是说,每亩田收赋税为稻子,不足5斤,但根据光绪二十一年由进士陈玉澍主编的《盐城县志》所提供的资料,康熙年间的田赋每亩折算下来大约2斤左右。上级官府对赋税的征收只认田主,所以田赋的缴纳都由地主出。

社会公益,如修桥补路,兴建学校、祠堂之类的,都是地主出资。如本地区的群英中学、海南中学就是分别由地主夏嵩、孙海南(举人)所办,建阳小学就是民国三年由地主士绅周绎山(举人)、陆海(秀才)、李养余(岁贡)、郝筱軒共同出资兴办,附近的泰义小学由地主朱坚伯、朱汉庭兄弟二人于民国十二年出资兴办。没有叫每户农民都出钱搞什么集资办学一说,也没有像现在村里搞什么一事一议,每年还在向每户农民以各种名义收钱之说。

佃户家有婚丧喜事,东家也会参加。困难的,东家也会赞助。

遇到荒年怎么办?地主会主动少要粮食。如果遇到那一年颗粒无收,地主反过来要将自家的存粮拿出来接济佃户,大家共度难关。因为事情很明显,如果佃户饿死了,来年没人种田,地主不也跟着倒霉,不也要穷下来吗?这是很简单的常理。

不知共产党来了以后为何对地主狠下毒手,将地主的土地、房屋、衣物等财产全部强行剥夺。地主被扫地出门,空手出库。并且挑动农民批斗、吊打地主。在土改那场运动中,被农民用翻身棍打死的,被农会用大刀砍死的,被集中镇压枪毙的,全国究竟有多少,有人说近百万,有人说几百万,至今没有见到过官方公布的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