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点儿啥子?”黄老板把头从腰间的荷包里抬起来,看了我一眼,一如往常地问了一句。 “一两抄手,红油的。”我一边说,一边把大衣裹得更紧一些,找了个空板凳一屁股坐了下去。 现在是夜里十一点,雾气越来越浓,寒气弥漫,面前破旧的小木桌泛着湿润的光泽。旁边的三轮车上一锅水正在沸腾,热气腾腾的水蒸气与冰凉的雾相互交融。我不用抬眼看就知道三轮车上的玻璃橱柜里摆放着什么,因为每天这个时间,我都会来黄老板的小吃摊要一两红油抄手。 黄老板的小吃摊由一辆三轮车、一个煤气炉、一罐煤气、一个玻璃橱柜、两口锅、两张小木桌和七八个折叠凳组成。无人知晓它从这个城市的哪个方向而来,每天夜里十点,黄老板和老婆准时出现在红星路和蜀都大道交会的十字路口,同仁堂对面的马路边上。 同一时间,更多的小吃摊从城市的四面鱼贯而出,游弋散落在大大小小的路口、小区、酒吧、KTV、茶楼附近。几乎在每家小吃摊上都能吃到如下食物:各式的卤菜,口味不同的面,现包现煮的抄手和水饺,大同小异的醪糟粉子和醪糟蛋。它们在黑夜出现,立于昏暗街灯之下,远远望去人影憧憧,场景飘忽不定,犹如幻影。成都人把这类伙食叫做——鬼饮食。 雾气更浓寒气更深,我坐在板凳上手脚冰凉。黄老板的老婆在锅边忙碌,十张抄手皮在她手里快速包抄成形,扔进沸腾的水里。没过多久,一碗红油抄手端到了我面前。我搅动调羹,十个白色元宝瞬间被碗底的辣椒染得通体红亮,芝麻酱和花椒混合的香气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不过几分钟的功夫,一碗抄手连汤下肚,嘴唇因为辣椒和花椒的刺激而颤抖,身体开始发热,冰凉的四肢活了过来。 抄手源自古代北方。在北方它不叫抄手,叫馄饨。传到上海的时候,也还是叫馄饨,但到了四川就成了抄手,大概四川人认为抄手皮左右对角相交,实在太像一个人两手包抄于胸了吧。继续往南传,他们把它叫云吞,比如广州和香港,也有叫扁食的,比如福建一带。 四川抄手以红油抄手为代表,馅料为纯肉馅,不同于上海人吃馄饨,会在猪肉馅里加入剁碎的荠菜,馅儿饱满结实,因为有荠菜调配,吃起来并不觉得油腻。也不像香港的鲜虾云吞,整只鲜虾与少量肉馅混合,咬一口虾肉弹牙,鲜美无比。四川人吃抄手吃的是味道,酱油、红油、芝麻酱、白糖、花椒粉混合成酱汁;汤头以筒子骨和鸡骨架文火熬制两小时以上,胶原蛋白彻底释放,形成雪白的浓汤,口感粘稠醇厚;抄手皮薄馅嫩裹挟着酱、汤,味道丰富入口绵长。 旧时的抄手皮都是手工制作,现在生活节奏快,一般去面条摊买机器压制的。肉选五花肉或背柳肉,加入姜一起剁细,还可加入少量小葱碎去腥。剁好的肉馅儿放盐、胡椒、料酒和鸡蛋,手工慢慢铲,一直铲到用勺子舀起来往下滑溜,再放冰箱冷藏一小时后拿出来包。包抄手的方法有很多种,四川常见的是包成元宝状。正方形的抄手皮中央放入适量肉馅,皮薄就少放,皮厚就多放,再沿对角线对折成三角形,最后将左右两侧的尖角包抄,沾上水粘合在一起。 辣椒和花椒是红油抄手的魂魄。花椒先炒熟,舂成粉末。辣椒粉也要选手工舂成的,一勺滚油扑将进去,火山喷发熔浆翻滚,香气四散。煮抄手的水要宽,大火猛攻,三五分钟即熟。抄手一次多包一些,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在忙碌的早上或失眠的夜里,煮上十个,高汤做底,紫菜相伴,几滴香油和盐,就可平复清晨的忙乱和深夜的荒芜。 右耳食谱 红油抄手
食材
猪肉馅 抄手皮
调料
生姜 香葱 鸡蛋 食盐 酱油 香油 红油 白糖 芝麻酱 花椒粉 白胡椒
做法
虾仁抄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