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改:从重解概念开始

 tjsdhxx 2016-03-18
课改:从颠覆概念开始
梁恕俭
  课改并无玄妙,只要厘清一些概念,回到源头上审视常识,往往会有顿悟之感。比如,“学校”之所以不叫“教校”,可见,“学”比“教”重要得多;“教学”、“教学”——“教”的其实是如何“学”;“学生”、“学生”——“学”之重点在“生成”;“生成”、“生成”——没有“学生”的参与什么也“成”不了;“生动”、“生动”——唯有学生动起来,才有课堂的精彩。
“学校”PK“教校”——好学校是一方池塘
  “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这是美国思想教育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里一段著名的话。这里的“池塘”就好比我们的学校,学生可以是“水鸟”,可以是“两栖动物”,也可以是“植物”,不需要你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地,种子开始到来了,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学校意味着以“学”(学生)为主体,以“学”(自主学习)为正事,以“学”(学生学习)为核心。而“教校”,强调的是教师意志,有高压塑造的味道。“教校”,就难免灌输,就难免说教,就难免违背学生心愿。
  人非生而知之者,但都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习其实是学生的天性。天性是不可忤逆的,天性就要顺其自然,就要按照认知规律、思维习惯、兴趣特长,去引导、满足、呵护。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学校即自然生态。如果学校总是专门和儿童“作对”,体现出来的不是儿童的需要,而是校长的“思想”、教师的意图,这样的“教校”当然是“反儿童”的。
教学:“教”的其实是如何“学”
  提起课堂教学,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做到“授人以渔”即够了吗?从关注每个学生未来与发展的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