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过来看!” “我现在过不来,你讲给我听” “不行,你一定要过来看!” 每当我和孩子之间发生这种拉锯战的时候,最后往往是我觉得走过去看一眼比较省时间,于是争执结束。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解读这个场景,我们可以这样看: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孩子和我分别属意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孩子是视觉型的,而我是听觉型。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应的学习类型是的,学习类型,或者你也可以称之为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它讲的是一个人在学习任何新的知识、了解新事物的时候,通过哪一种感官得到的印象是最深刻、最能理解的。 比如视觉型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刺激大脑的视觉皮层来获得新的知识,换言之,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的人,一定要看到那东西才能了解、记住它。 假设你要去超市买东西,你会不会把你需要的东西写下来带在身边? 如果是,你就是典型的视觉型学习类型; 如果你需要不断重复你想要买的东西以便记住它,那么你就是听觉型学习类型; 如果你在超市的时候,想像自己走在家里,每走到一个地方想到缺了什么,于是记起来该买的东西,那么你就是运动型学习类型。 根据最经典的划分方式,人可以大致分成这三种学习方式,小孩子也不例外,甚至婴幼儿也是如此: 视觉型 亲子共读时,孩子是不是更喜欢看书上的画,而不太注意你讲的是什么?孩子是不是很容易记住他看过的图案、颜色等等? 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是视觉型的,还会喜欢记下来刚学到的东西,喜欢手头总有纸和笔,学习的时候喜欢读详细的说明,等等。 听觉型 孩子是不是很喜欢听你讲故事,没有书在手上也无所谓?孩子是不是很容易记得你说的话,喜欢重复你的话? 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是听觉型的,会更喜欢听别人讲解新知识、而不是自己读,喜欢和人讨论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做功课,等等。 运动型 你是否觉得孩子很好动?你在教他东西的时候,他总是坐不住,看似无法专心,你讲的时候他总是要摆动身体、或者摆弄手指等等? 这样的孩子,学的东西要动出来,他才能记住。 即使长大以后,这样的人也喜欢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走来走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聚精会神。 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没有错,不同的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东西甚至不一定是遗传的,爸妈和孩子的方式也很可能不一样! 所以爸妈只有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看看他最适合哪一种学习方式,顺着他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在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孩子是视觉型 爸妈就要多给他看一些视觉图片,比如教他学习数字时,给他看色彩鲜明的数字图片,这样他就学得快、记得牢。 如果孩子是听觉型 光看图片恐怕会学得很慢,爸妈需要不断的念给他听,这样才能加深他的印象。 如果孩子是运动型的 爸妈就不应该强迫他坐下来不动,而是鼓励他动手去尝试,给他可拆装的玩具,教他新知识的时候,想办法用手、或者其它肢体动作比出来,这样孩子才学得快。 学习类型会随着发育变化小孩子不是一出生就能看出来他到底属于哪一种学习类型的,而且他很可能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偏好某一个类型,过了一段时间,又变成另外一种类型了 。 这就要求爸妈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在他处于视觉型的时期,多利用视觉感官来帮助他学习;当他处于运动型时期时,就多利用肢体动作。 而小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每一种感官都在发育,如果爸妈发现孩子特别不善于利用某种感官来学习,也可以通过专门刺激这种感官来帮助他。 虽说孩子对学习类型的偏好可能一直在变化,但是当他到了小学的时候,是会固定下来的。 当他固定下来的时候,他可能对某一种学习方式有强烈偏好,那么从这以后,爸妈就应该以此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 同一学习类型里面,也还有不同的亚类型比如同样是听觉型的,有的人喜欢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喜欢把知识点自言自语的一直讲,而有的人喜欢对着别人讲。 所以,当孩子到了七八岁开始有固定的学习类型时,我们还可以将此细分为以下几类,爸妈如果能够更细致的了解孩子的偏好,就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视觉型 利用影像、图片、颜色、地图等等辅助学习 逻辑型 喜欢数学推演和逻辑分析,需要将事物分类才好学习 听觉型 学习时喜欢放音乐来帮助集中注意力;喜欢用嘴巴重复新知识以利记忆。 话语型 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说出来或者写下来。 讨论型 喜欢有人一起讨论、交流,帮助记忆、掌握新知识。 独处型 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学习,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更不喜欢被打扰。 运动型 学习时需要动、做事情、或者摸到东西,坐着不动反而会分心。 最后,爸妈还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很有可能是两种或者几种类型的融合体! 也许他既需要图形、影像的刺激,也需要一边走动一边思考,而爸妈如果一味的要求他坐着不动的读书,反而达不到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