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再翻阅《思考中医》,隐约感受到了一种“不相忘”的深情。《思考中医》是2003年出版的著作,书中前几章对阴阳作了细致的探讨。阴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是天地之道,是万物之纲纪,是变化之父母,是生杀之本始,是神明之府也。 初入医门的人对阴阳是摸不着头脑的,搞不清楚它们是什么?而又是这懵懵懂懂的东西,却又被中医经典提到了万物纲纪,变化父母之至重地位。常人念完本科,再读硕博,而后工作,如果不在中医圈子里,或许早已不再去思考什么阴不阴阳了。但是当听完刘力红老师2016年《略谈中医的基本精神》的讲座录音,再回神于《思考中医》的字里行间,始知老师几十年来的着情从未离开阴阳,对阴阳的思考从未停歇,并不断深入。 三和书院·略谈中医的基本精神 老师曾说,为何以《伤寒论》名之是有深义的,其义在“伤寒”二字,而世间的学术家常质疑怎么说只有寒呢?难道没有伤热吗?而当我们真正翻阅《素问》、《难经》,经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世俗所认为之“伤寒”非经典论著中的伤寒。而曾几何时多少人都是以己意断,所以老师在71页中说“读古书,对书名的理解很重要。” 而经典传承了几千年,我们对其中很多关键环节的理解已经脱节。或许某一时我们曾有灵光闪现,但随着时光的消磨我们多已相忘。曾是故人,但已对面不相识。如老师常说临证要打开眼目,不开眼如何谈何辨证论治?而六经的眼目在六经的提纲证,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开眼见此,知病在太阳,若不相认,哪得门径而入呢?即便再是有情人,也可当面错过。我们临证困顿时,便是由于不知从何下手。 不相忘 不相忘首先是能熟悉,若不能天天见面,那也要念念不忘。如师之与《伤寒》,数十年念念在兹。古人不传薪火吗?如果医家有秘,是在阴阳,本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阴阳的论述已是秘传所在。但其秘既在阴阳,又不在阴阳字面意义里。古人之秘在“不相忘”,不相忘久而久之,如琢如磨,便可印心。如钱穆先生言中国文化是内化之文化,其核心在人文化成。对于中医的学习也是如此的,当阴阳之类的文辞不再是文辞,而是活生生的体认,由此获得的信心和力量或许才是经典最想传教给我们的东西。圣人可辞世,但其精神却可亘古不息。 古人言:“人而无恒,不可作巫医。”余甚以为是。从诸多明师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恒久的品质。所谓传承,传而承之,必有相续。而我们或许中途断灭,半途而废,未得始终。在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相续,看到了不相忘,看见了传承。这或许是我们青年一代医者最应回归的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