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马远绘画作品

 家有学子 2016-03-18
【高清钜献】
  南宋马远绘画作品集赏
  马远,字钦山,(活动于12-13世纪),河中(今山两永清)人,南宋光宗、宁宗朝( 1190-1224)为画院待诏,马责的后裔,马兴祖孙,马世荣子,马公显侄,马逵弟,子马麟。五代相沿不缀地传承画业,乃成了绘画世家,独步画坛,称誉画史。
  马远与夏圭并驾齐驱,吸收了范宽、李唐的浑厚雄强,又不失院体的典雅特色,明人王履赞赏:“马夏山水,精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韵,无猥暗蒙尘之格。”马远、夏圭共同把南宋院体山水画推向继“李唐、刘松年”之后的第二个高峰,并形成了马夏画派,统治了南宋山水画坛一百多年,且影响了明代“浙派”的山水画,并随僧人东渡日本,影响了日本画坛。
  本次编辑马远作品高清图结集,以飨诸君!
  (点击图片可放大!)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绢本水墨谈设色 191.8×10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踏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此图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角,疏柳翠竹,有几个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远处高峰削成,宫阙隐现,朝霞一抹。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踏歌是民间一种不拘程式的娱乐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谓。据《武林旧事·元夕》载李篮员房写南宋京城临安繁华气象的诗中,有“人影渐衡益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句。此外,张武子诗:“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可见踏歌这一娱乐形式在平民中甚为盛行。此图在具体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这幅作品,从总体上来说,虽然不是边角之景,但在具体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以,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
  南宋 马远 雪滩双鹭 轴
  绢本浅设色画 59×37.6公分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隻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緻,令人有著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延伸,势如蛟龙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华灯侍宴图》立轴,宋代,马远,绢本淡设色,纵125.6厘米,横46.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豪门达官酒宴的情景,但作者的兴趣并不是放在细写堂内宴席与众宾客的活动上, 他的独特构思在于成功表现外部环境上,描写烘托出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表现松树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长而斜向出,所以有“拖枝马远”之称。画山从不作全景式图,常取一角或一峰给予突出的描写。 这是马远在继承前人山水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他对山水画形式美感探索的可喜成就。
  《华灯侍宴图》有御题(也作南宋宁宗杨皇后所题)的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描写晚宴的情形。此画即是表现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挺坚有力,水墨苍劲,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树干瘦硬如屈铁,但刚健中又见柔合,其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刚柔相济,豪放又严谨,整体上给人以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印象。
  马远 洞山渡水图
  33x76.3cm
  东京国立博物馆
  马远 松寿图
  绢本,纵122厘米,横52.7厘米
  辽宁省博特馆
  本图设色绘山崖一角,苍松斜伸。一文人闲坐石台之上,仰目远眺,旁侧一童子持杖侍立。临溪疏竹丛生,远山寥寥而成。山石用斧劈皴,松树用笔奇崛。右下角行书“马远”单款,画幅上端有宋宁宗赵扩行书七言诗,落款“赐王都提举为寿”。
  马远 水图卷
  《水图》共有十二段。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作者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都令人惊叹不已。如“洞庭风细”,波浪如鳞,不激不怒,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彷佛觉得微风习习,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湖面,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层波叠浪”是以颤抖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龙蛰伏。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湖光潋滟”一幅,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画出水波的跳动,浪峰无规则的排列,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即使画家不染上红色,也使观者感到阳光明媚,不由得想起“湖光潋滟晴偏好”的杭州西湖景象来。“云舒浪卷”一幅,却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画家以凝涩的笔触,画出一个浪头,它彷佛咆哮着要腾空而起,天空中黑云滚动,与水相接,更增加有如冲锋陷阵的气概。画面虽小,而气魄宏大壮观。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意境,就留待读者自己体会。
  南宋 马远 春雨富士图卷 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马远 对月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 山水图 大英博物馆藏
  马远 山水人形图 绢本墨画淡彩
  马远 山径春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 秋江漁隱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 晓雪山行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 寒江独钓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马远 高士观瀑图页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南宋 马远 松溪观鹿图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马远(传)松荫玩月图 大都会博物馆藏
  马远 邀月就梅图 大都会博物馆藏
  马远 溪山无尽图
  马远《溪山无尽图》卷,构图布景与《溪山秋爽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卷绘于宋笺纸上,山石为马远典型的斧劈皴,乔松远树,皆用拖枝法,柳林含风,千笔万笔,笔笔不乱。画幅中间,数株红树,点缀溪山丛莽间,有画龙点睛之妙。而纸寿千年,其完好程度与绢本不可同日而语。此卷创作年代当稍晚于绢本,水法两卷亦有不同,此卷水的画法更接近马远水图。
  《溪山秋爽图》
  杨仁恺先生曾在《国宝沉浮录》中以此卷迄未发现为憾。马远《溪山秋爽图》卷,着录于石渠宝笈初编,贮御书房,定为上等成二,位居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马远十二开《水图》册页之前(上等成三)。可见乾隆帝及词臣们对此卷的重视与肯定。《溪山秋爽图》卷亦曾经明大鉴藏家书画家沈周鉴藏,后入文征明的学生周天球之手,又经明末大鉴藏家朱之赤秘藏,嘉靖年间,状元宰相申时行在拖尾行书跋数行定为马远真迹。两卷合参,一绢本、一纸本、笔法构图如出一辙而又有变化,当出自一人之手无疑。而《溪山秋爽图卷》马远落款清晰可辨。在未睹石渠宝笈着录的《溪山秋爽图卷》之前而定《溪山无尽》为马远真迹,前贤学识眼力实令人钦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