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卒中患者6h 后仍可行介入治疗?

 板桥胡同37号 2016-03-18

该研究表明,症状出现 6h 后的严重缺血性卒中患者也不应停止治疗, 而要通过CT 灌注扫描, 给患者一个治疗的机会。


来源:医师报


近日,2016 年美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大会(ICS-2016)上报告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行CT 灌注扫描, 对神经系统表现典型的卒中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超出 6h 的时间窗限制。(Medscape 网站)


既往认为, 在发生卒中后 6h 内没有得到治疗的患者预后显著不佳。然而,近期研究证实,约30%的患者具有独特的脑生理学,或影像学表现为“目标不匹配”(定义为Tmax>6s 的病灶体积与核心体积比值>1.8,患者的血管解剖使该类患者比其他人更能耐受卒中)。这种情况下,扩展时间窗, 患者对血管内治疗的反应良好。因此,鉴别出这类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此前DEFUSE 2 研究证实, 用MRI 灌注扫描可鉴定这类患者。然而, 行1 次MRI 可能需要 45 min~1 h,而CT灌注扫描则要快得多——包括绝大多数卒中患者均要完成的常规CT 增强扫描,再额外加约 5~10 min 即可。


研究者分析了“CT 灌注扫描预测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响应2 年计划(CRISP)” 的数据。该研究纳入美国 6 个医疗中心的 102 例18 岁以上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时行 CT 灌注扫描,确认有不匹配区域,且在症状发作18 h 内行血管内治疗。


结果显示,总体上, 症状发作到灌注扫描的中位时间为 6.6h。症状发作 6h 内接受治疗的患者, 71.4% 功能预后良好(90d 时 mRS 评分为 0~2 分), 几乎没有残疾;6~18h 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同样有61.7% 预后良好。


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到灌注时间和良好预后无关,而患者年龄(每5 年)、基线时NIHSS 评分以及阿尔伯塔卒中计划早期诊断评分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指出:“现有数据大多只显示在 6h 内治疗对患者有益,而多数卒中中心在超出 6h 时间窗后并不进行灌注成像检查。该研究表明,症状出现6 h 后的严重缺血性卒中患者也不应停止治疗, 而要通过 CT 灌注扫描, 给患者一个治疗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