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性思考之作文例话

 江山携手 2016-03-20

近来阅读多涉猎文史哲类,纠偏了我的一些认识。如,原以为文化或许殊途但最终要同流。其实文化或许是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地上,形成的各异的生态景致。

东西方文化在起点处的差异就是非常明显的。在中国的主流文化里,先天带有天真无邪的特点。以为人性善,而努力在发展心善的方向上强化道德的力量。而西方也有较为理想化的构想,可是这从来没有成为主流认识,无法主导社会构造中以此为逻辑基点。所以,在他的社会中人际构建是强调制约性的,要抑恶扬善。另外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在科学体系的构建上,中国文化里较少关注。似乎,在中国文人群体里,较多对于人际和谐的润滑而缺乏个体独立面对自然的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有时,我想在现代文化更为融通的条件下,国人在学校教育中接受了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自然弥补了这个不足。可是无数时候,我在自己身上检索却发现,我的文人志趣从来都不是走向清晰化的,而往往被直觉所左右,被被人的说辞所打动,被情绪化的东西所引发,在理性精神上还是非常匮乏的。

在绘画里有一些行为主义者,他们从来不以为把旧有的绘画工具的优势发挥到极点,就成为艺术;反而把艺术还原在真实生活,用自己的身体直接表达什么,甚至是无所谓意义的,以为这才是人类的真实情绪和思想的表达。我们这些中国新知识分子,大约有一点类似行为主义者。若鉴赏者,试图把表达意义清晰化,告诉我们这种艺术在告知什么,这显然是徒劳的。因为从艺术表达的起点处,我本身的思想都不是清晰化的,也不是要把一个模糊化的情绪化的东西,借助一个具体的物象或图景来表现出来。

中国文化里适合长出艺术的东西,而不适合发展出条分缕析的科学来。我们的生活媒介,语言、思维等都具有虚化特点,即大多数人都不赞成我们的语言走一条精密、准确、无歧义的道路。反而,在很多时候,我们故意制造一种效果:一词多义,在理解上需要意会。在语文老师里,由此偏好的居多。科学则不是如此的,在语言承载中更需要以定、补、状的成分来限定,以使得这种语意表达是准确的。所以,论文写作要枯燥一点,句子需要延长一些。可是我听闻某师讲,不喜欢看这一类的文章,似乎故弄玄虚,要你不甚明白,以此显示自己的渊博和思维的缜密。有这样的感受的人很多。

我在与人的学术类讨论中,也努力把语言平白化,句子短一点,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妥协。教研是一种传播文化,一个思想相对完善,只储存在自己心里是不行的,教研就是把自己理解的告诉别人,因而就需要把这个说理的东西,用白话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研是大众传媒,不是原创的学术,所以我不是一个有多少学问的人,而且今后也不想走纯粹学究的路子。这是文化的妥协,也是工作性质使然。可是,我并不会因此而隐讳对于我们文化传统中缺乏科学精神的隐忧。在很多的沉思中,我常常感觉在与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抗:即很多的人,在说就是这么教,只要有这个行为就行了,所以,不去做“为什么这样”的根源处思考,不去进行顶端设计,因此大家都在一种自然行为状态里。我们需要与这样的一种状态斗争。现实生活变化太快了,甚至把我们的思想都遗落在后面了,即有很多事情不是想好了才去做,而是先去做了,也就是行为结果成为了早产儿,在这个过程中才补充一些思考,完善所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说话。什么是作文?为什么作文?关于这个问题我写过多篇文章,我试图想明白,可是常常发掘困惑大于所明白的。从语文课程的辐射领域而言,读写是语言发展高级阶段所重点关注的两个领域。写作,是相对于阅读而言的。也就是说,阅读是信息输入,而写作是信息输出。这两者在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和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平衡的状态。就一个现代人而言,新生的事物太多,信息是海量的,出版非常繁荣,网络信息汹涌,即使新生的新鲜的知识也很难被人全部接受,所以依赖听闻和阅读,是保持你不被社会发展抛弃的重要方式。由此看,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一个人都需要适应社会变化,成为一个善于进行知识更新的人,同时在这个方面成为渊博的人。显然这里所指的渊博,与旧时知识分子的追求“渊博”存在差异性。即这个渊博含有专业的精深和知识的拓展两个方面的指向。

现代语文教育就面对这样的问题:信息爆炸而一个人很难用学校学习中的几本书的所谓经典阅读而成为阅读领衔的人,即阅读的时空需要无限拉大。我们主张学生不断丰富阅读而储存知识,可是在写作,作为信息输出一面,则显得非常薄弱。这是一种倒逼机制,即日显重要备受重视的阅读在不断告诉我们写作的弱化问题急需解决。

与阅读对应的写作是什么?这又是思考“作文是什么”的另外一个角度。阅读存储和信息的处理之后,作为阅读者,我获得了阅读体验,以及新生的思考,这是“我”独有的。知识的稀缺性在心理触动上表现为急于与人分享,即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和“我怎么看待”。这就是写作的心理触动,也是写作行为的源头。因此,在很多的时候,学生的表达来自于阅读经验的分享。遗憾的是,用以承载阅读探究后成果的分享,我们较多用“课堂上的一问一答”或者“试题中的解答”来呈现。即口语化和表达的简短,成为了主要形式。如此我们把问题解答和课堂答问与作文形式区分开来。在阅读与写作上的疏离,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和老师普遍模式阅读与写作的行为转化。读写结合作为一个重要语文学习规则,没有很好落实。

作文,其实也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看来自于阅读经验分享的作文应该在作文训练里占有很多分量。从科举作文看,来源于儒家经典的言论阐释是常用文题。如今美国高考等也把来自名人或经典的言论,作文阐释的重要内容,即作文也是指向阅读理解的。主要表现为问题探究的书面表达形式。

我希望作文中长出思想来,就是希望在生活大阅读和纸张阅读、新媒介阅读中,产生出来的新问题作文思考的原发点,然后产生积极的学习思考行为,最终用作文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如此,那个“作文”相比今天大家认同的作文,要内涵宽广一些,或许不被文学性所左右。它是什么?新作文是促进阅读发展,促进知识更新,促进社会关注,促进思想成熟的一种途径和形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